莊小燕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 版)》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2020)。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中明確提出要著力提高“五力”: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和國際輿論引導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由此可見,培養大學生的中華文化傳播能力既是國家戰略需求,又是大學生成人成才的需要。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需要培養大量知識能力和政治素養過硬的翻譯人才,英漢互譯課程對培養翻譯人才起著重要的作用。
當前英漢互譯課程思政教學中,思政融入的內容體系性不強,碎片化現象明顯,不利于提升思政融入的系統性和有效性。同時,由于翻譯需要大量時間進行練習和評價反饋,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課堂授課時間十分緊張。因此,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英漢互譯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設置需要整體統籌、分類實施、協同推進,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中西方優秀文化,堅定中國立場,培養家國情懷,開闊國際視野,提升其政治素養,實現知識、能力、育人三個目標的統一,同時運用與時代接軌的智慧手段進行混合式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胡杰輝(2021)從教學設計的角度提出:外語課程思政目標設計要突出精準性、內容設計要突出體系性、流程設計要突出漸進性、評價反饋要突出整合性。課程思政實施路徑與教學設計息息相關,不僅強調教學設計,而且注重實施的具體教學活動及其效果。因此,在借鑒胡教授的觀點之上,增加教學活動模塊,提出“五性原則(SSGEC)”,即教學目標的融合性(syncretism)、教學內容的體系性(systematism)、教學流程的漸進性(gradualness)、教學活動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評價反饋的整合性(conformity),并融入混合式教學、智慧教學等理念,以英漢互譯課程思政為例,對這五個方面的內涵進行新的闡釋。
“五性原則”下的英漢互譯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即把宏觀的課程思政教育政策、中觀的混合式教學理念和微觀的英語專業課程相結合,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英漢互譯課程思政,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流程、教學活動和評價反饋五個方面構建英漢互譯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路徑,以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構建“目標、內容、流程、活動和評價”五位一體的立德樹人教學路徑。教學路徑框架如表1 所示:

表1:“五性原則(SSGEC)”理念下英漢互譯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路徑框架
教學目標分為學期教學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學期教學目標通過單元教學目標實現,單元教學目標服務學期教學目標。學期教學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都需要體現知識、能力和育人“三目標”的融合性原則,形成相互依存的有機統一體,如表2 所示。在英語專業課程教學中,知識和能力目標為顯性目標,育人目標為隱性目標。英語專業的課程思政就是要在實現專業知識能力顯性目標的同時,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完成育人這一隱性目標。

表2:英漢互譯教學目標的融合性
教學內容根據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從內容性質看,英漢互譯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分為兩個體系:一個是英漢互譯專業體系,聚焦翻譯知識傳授與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另一個是思政體系,聚焦價值塑造。從內容呈現形式看,教學內容分為線上體系和線下體系,一個主要服務學生線上自學,一個主要服務課堂教學互動。
1.育才內容和育人內容的體系性
從內容性質看,專業體系和思政體系既各自獨立又相輔相成,形成縱橫交錯的體系網。首先,兩個體系都有各自獨立的主題。如下頁表3 所示,專業教學內容體系主題為“靜態與動態”,思政內容體系主題為“中國航天事業”。教學知識和能力目標圍繞專業內容“英語靜態漢語動態”展開,思政目標圍繞翻譯“航天事業”文本展開,思政內容服務專業內容。專業內容和思政內容由相應的課前、課中、課后三環節各項教學活動構成,形成各自的“育才”“育人”縱向體系。其次,從教學三階段看,“育才”“育人”兩個模塊相輔相成。課前、課中和課后每一個環節的專業內容模塊和思政內容模塊都通過學習融合性的教學素材實現,形成了三個環節獨立的橫向教學體系。

表3:英漢互譯專業內容與思政內容的體系性
2.呈現形式的體系性
從內容呈現形式看,線上和線下既各成體系又相互依存,形成有機整體。線上教學內容體系主要涉及多模態的推送知識、討論話題、作業資源和測試資源,形成線上自學內容體系。線下內容主要包含教材、課件、視頻、練習題和參考資料等內容,形成課堂交互活動的內容體系。混合式教學即把線上線下兩個體系相結合,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價值塑造”為導向,構建線上有資源、線下有活動、過程有評估的英漢互譯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從認知和知識兩個維度進行分類:認知過程維度的教學目標分為記憶(remember)、理解(understand)、應用(applying)、分析(analyze)、評價(evaluate)和創造(create)六個類別,知識維度的教學目標分為事實性(factual)、概念性(conceptional)、程序性(procedural)和元認知性(metacognitive)四類(張燕、黃榮懷2005)。
這六個認知維度和四個知識維度的分類難度都呈遞進式增長,其中記憶和理解為基礎層次的認知階段,事實性和概念性的知識為基礎層次的知識。教學流程的漸進性指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無論是教學流程的內部設計還是教學流程之間的關系,都需要體現認知維度和知識維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漸進性原則,如表4 所示。

表4:認知理論視角下教學流程的漸進性
1.課前自學預習、學情收集
課前聚焦自學、預習,收集學情,主要通過線上智慧教學平臺教學體系完成。首先,運用視頻、推文、微課、慕課、課件等多模態形式推送事實性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任務,依靠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其次,針對預習內容進行線上應用效果檢測,線上自學檢測分主觀和客觀兩種,難度逐漸上升。教師針對線上學情收集數據,擬定課堂教學重難點。
2.課中深化鞏固、內化運用
課中聚焦概念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深化鞏固和內化運用。首先,針對課前預學中的難點問題,通過教師講授、小組討論、個人展示等任務型活動搭建“腳手架”,深化鞏固事實性知識要點。其次,引入“靜態與動態”定義并通過英漢句子翻譯的小組任務說明其具體的語言體現,引導學生記憶該概念性知識的定義、理解其具體的語言表現方式。再次,通過個人的段落翻譯練習內化運用詞性轉換技巧,檢測學生程序性知識的應用效果。最后,通過及時講評,來考查學生分析、評價和創造性翻譯的能力。從知識的深化鞏固到內化運用,從教師講授、小組任務到個人任務,各個環節都體現了漸進性原則。
3.課后分層鞏固、交流分享
課后任務設計貫穿精準教育理念,分為基礎任務和拓展任務。基礎任務旨在幫助學生復習鞏固事實性和概念性知識,拓展任務的目標在于運用程序性知識進行翻譯實踐。課后任務以小組協作的形式選出優秀翻譯作品,通過線上討論區或小視頻形式提交分享,其他學生和教師針對分享作品進行反饋評價。
課程思政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指在教學過程中全面、細致地落實“知識、能力、育人”目標,提高育才和育人的效果。傳統英漢互譯課程教學實踐偏重翻譯本體知識,忽視了翻譯文本在立德樹人中的價值。要把握英漢互譯課程思政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師就要深度挖掘專業課程與思政內容的內在聯系,緊扣思政的“融料”和“融機”,創新教學實踐活動,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把專業知識和思政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1.緊扣英漢互譯課程,圍繞思政目標,精選思政“融料”
從專業學科發展的歷史維度看,英漢互譯課程的思政融料應與中國翻譯的發展史和奮斗史相結合,精選融入的“營養劑”。通過對中國翻譯的歷史及現狀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翻譯從佛經翻譯到西方典籍翻譯,側重點都在于把外來文化引入中國,而當代中國翻譯重心轉向“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著重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智慧。通過中國翻譯史向學生展示我國在翻譯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如徐光啟的《幾何原本》、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朱生豪的《莎士比亞戲劇集》為促進我國科技、思想、文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翻譯的《紅樓夢》,許淵沖翻譯的《詩經》《楚辭》《李白詩選》《西廂記》等,為傳播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通過學習中國翻譯的發展史和奮斗史,學生增強了歷史自信。
從典型人物的主體維度看,英漢互譯課程的思政融料應與近十年優秀杰出的翻譯榜樣相結合,精選融入的“健骨丸”。通過學習典型人物的經典翻譯作品,在實現專業學習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其家國情懷和敬業精神。
從建設成就的實踐維度看,英漢互譯課程的思政融料應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中的角色定位相結合,精選融入的“強心針”。傳播中國聲音,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需要官方、民間多元主體的參與。通過對官方外宣翻譯、民間個體翻譯案例的翻譯學習,激勵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加強專業學習、練就過硬本領、投身社會實踐。
2.緊扣學生需求,圍繞社會熱點和實際問題,找準“融機”
聚焦社會熱點,解決學生思想困惑。針對同一熱點問題,把西方媒體故意歪曲、丑化的報道與中國官方報道的英文版作對比,在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翻譯知識的同時,讓他們結合親身經歷判斷客觀事實、了解真相,解決思之惑。
聚焦實際問題,解決學生實際困難。針對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困難,積極提供支持和幫助。同時,把這些真實素材融入實際教學,合理運用講授法、互動法、體驗法等,在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促進其將黨的“二十大”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緊扣學生實踐,圍繞開放性原則,創新翻譯活動方式
豐富翻譯實踐內容。從校內實踐看,學生實踐分為課內作業實踐和課外活動實踐。無論是常規的課內專題翻譯實踐還是針對學生能力提升設計的課外競賽類活動實踐,內容都要緊扣時事熱點,不斷更新翻譯素材和活動主題。
創新實踐形式。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智慧教學浪潮的興起,翻譯實踐不限于筆頭或口頭翻譯呈現,還可以與現代傳媒相結合,借助多媒體手段,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呈現。通過中英文文案的撰寫實踐應用其英漢互譯的知識和能力,通過“中國故事”主題內容的翻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其傳播中國故事的能力,使其從實際行動出發,努力踐行“講好中國故事”。
拓展實踐平臺。積極為學生創造如翻譯志愿者等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建立實踐實習基地,讓學生通過實踐檢驗、提升自己的能力。
為了客觀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檢驗和改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英漢互譯課程思政的評價反饋采用整合性原則,在評價主體、評價形式、評價體系和評價目標四個維度上進行綜合考查。
1.主體多元化
評價主體多元化指對學生產出任務的評價主體不再限于教師,還包含學生和人工智能平臺。多元化的主體使得評價更加客觀,同時增加了評價互動的多樣化,如師生合作評價(一對多、一對一)、生生評價(小組、對子)、個體評價(自評)、機生評價(人工智能和學生評價)、師生機器合作評價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有利于提升評價效率,學生參與評價的方式有助于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幫助其自查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
2.形式多模態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評價反饋形式從傳統的口頭語言、作業書面評閱兩種形式向線上語音留言、線上平臺符號評價等多模態拓展。多模態的評價形式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多模態的評價不但豐富了評價形式,還有利于發揮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作用,根據具體情況綜合選擇適當的評價形式,提高評價反饋的客觀性、公正性和實效性。
3.體系綜合化
評價體系綜合化指在學期評價中把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Bloom)把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劉書亮、李萍 2005)。診斷性評價為教學活動之前進行的摸底性評價,旨在了解學生學習上的特點、優點與不足之處,從而更好地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形成性評價指在實施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平時的學習表現及任務完成狀態的及時記錄和反饋,有助于教師改進教學,學生發現學習中的不足而有針對性地學習。終結性評價指學期結束時以考試成績評定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學質量(羅少茜2003)。三種評價方式各有優點,在實際的教學評價中,教師需要把三種評價相結合,使評價真正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以評促教,以評促學。
4.目標一體化
評價目標一體化即所評即所學、所評即所教,專業體系的顯性目標和思政體系的隱性目標都需要包含在評價目標之內。具體而言,英漢互譯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既需要體現英漢互譯專業知識和能力評價的反饋,又需要體現思政教育成效的評價反饋。只有教學目標和教學測評相結合,才能保證課程思政實現育才育人目標。
結合英漢互譯課程案例,以“立德樹人”為指引,以“培根鑄魂”為導航,以“育才育人”為目標,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流程、教學活動和評價反饋等五個方面初步構建了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的“五步走”教學路徑。這五個模塊有機協調,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育人素養、學科素養、教學素養及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在實際教學中做到理論與實踐循環提升,從而優化思政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