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瓊 陳 燕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英語課程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大核心素養(教育部2022)。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和探究主題意義的情境和空間,使他們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成為意義探究的主體和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者,引導他們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策略,圍繞主題表達個人觀點和態度,解決真實問題。這要求教師吃透教材文本,挖掘文化價值,確保教學設計情境化、問題化、活動化,整合語言知識學習和語言技能發展,在主題意義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其思維品質,提升其學習能力,從而使其實現從表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
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以學生為中心、以真實任務為抓手的探究式學習。其顯著特征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是一種學生主動參與、協同合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育模式。PBL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與《課程標準》及核心素養所倡導的教學理念相契合。近年來,PBL 被廣泛應用于我國高等教育的各個學科的課程改革中,本土化PBL 英語教學模型初見雛形(王莉莉2019)。大多數項目教學法的倡導者認為PBL 不是其他教學方法的替代,而是主流教學方法的補充。
《課程標準》建議“深入解讀和分析單元各語篇及相關教學資源,并結合學生的認知邏輯和生活經驗,對單元內容進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組”(教育部2022)。單元整體設計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需要,整體設計教學目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內容加以適當取舍和調整,使教學設計更具科學性、合理性。現行廣州教科版小學英語教材是按照“話題—功能—結構—任務”體系編寫的,每個單元圍繞一個話題展開語言訓練。整個教材體系的結構基本固定,而話題卻不同。教師可以基于單元的某個話題,嘗試結合項目式學習理念,以完成與單元主題相關的項目為主線,確定單元目標,整合教材內容,合理安排每個教學環節,形成“項目式小學英語單元整體設計”,以優化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項目式單元整體設計應由教師作宏觀設計,學生是項目實施的主體,教師在整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是指引者和輔助者。下面,以廣州教科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Module 1 Seasons 為例,結合學生實際,分析項目式學習在小學英語單元整體設計的融合教學中的實踐運用。教師將項目式單元整體設計實施過程分為五個步驟:
教師在進行項目設計前要吃透教材文本,分析單元語言知識、話題功能、語言能力和文化知識等,從顯性的知識中挖掘隱性的驅動問題。好的驅動問題一方面能引發高階思維,另一方面能提供問題化的組織結構,為信息和內容提供有意義的目的(陳偉玲2012)。廣州教科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Module 1 Seasons 話題為“季節”,共六個主要板塊,通過兩個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就季節話題談論天氣、月份、戶外活動等相關信息,并能表達喜好及原因。基于文本,教師提出一些客觀性問題,如“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等。但是,此類事實性問題很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師結合學生特點和經驗進行轉化,找到他們感興趣的情境,聚焦驅動性問題(見表1)。

表1:驅動性問題的提出
有趣的驅動性問題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但問題設計后項目的確立要兼顧可行性。學生完成項目的過程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可見,項目的可行性是PBL 單元整體教學模式的關鍵。小學階段的學生尚不具備決策項目內容的高階思維能力,如系統分析、團隊決策、自我監控等。同時,學生完成項目所需要的核心知識要基于教材文本知識,不能脫離文本。這就要求教師深層次地研讀學生情況,充分考慮他們當前的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以大綱要求為核心,以其掌握知識點為目的,評估項目可行性,最終確立單元項目。在Seasons 模塊中,教師在確定驅動性問題后,提出單元項目任務:選定一座感興趣的城市,為其設計一則旅游廣告,展示其四季之美。
在項目確定后,教師撰寫項目式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以完成項目為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每個分課時目標,適當調整教材內容,添加必要的項目核心內容,以學生為中心,逐步推進各個語言點學習,最后達成項目語言知識的教學目標。
在Seasons 模塊中,教師打破單元的固有框架,以項目任務出發,整合單元內容,融入Project time和Show time 板塊,制訂出項目式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方案(見表2)。
項目實施的開展采取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的方式。在項目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項目指導:(1)講解項目任務、作品要求、制作過程注意事項;(2)傾聽學生的興趣與困惑,給予反饋與指導;(3)分發項目式學習任務單,把項目分解成多項小任務;(4)指導項目組制訂計劃及監督計劃實施進展;(5)指導信息收集,提供相關資源鏈接及信息技術支持;(6)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語言表述困難,并給予反饋與指導。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文本學習。
教師用PPT 介紹自己居住在澳洲的朋友埃瑪想到中國旅行,準備游玩幾個城市。然后,教師提出驅動性問題:“你會推薦她哪些城市及游玩的最佳季節?”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激活國內城市及季節相關知識。教師以不同城市的季節為切入點,完成課內文本教學。學生用所學語言積極談論季節氣候特征和相關活動,以及對不同季節的喜好及原因。
第二階段:提出項目,智慧分組。
在學生掌握了完成項目所需要的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后,教師提出項目要求:選定一座感興趣的城市,為其設計一則旅游廣告,展示其季節之美。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允許他們根據自己喜歡的季節或城市,自由組合成不同的項目小組,然后根據他們的能力靈活調整。教師協助小組確定有領導力的組長,明確分工,力求每一位小組成員都能在項目中有所收獲。
第三階段:組內討論,制訂計劃。
項目組成立后,根據項目式學習任務單(見下頁表3),選定項目的產品城市,落實分工,討論產品形式和產品內容等。在學生進行組內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到各組了解計劃詳情,提供建議,細化項目制作流程,增強學生信心。

表3:Module 1 Seasons 項目式學習任務單
第四階段:搜集資料,創作作品。
項目組根據所選定的城市,通過互聯網、報刊、書籍等收集信息并進行篩選。小組討論撰寫廣告文本,由教師給予修改意見,并指導廣告創作方向。各小組可選擇PPT、海報或者視頻展示作品。在學生創作過程中,教師應及時了解各小組的進度,協助各小組按計劃完成。
第五階段:項目展示,評價總結。
項目展示最終在課堂上呈現,各小組按照一定順序逐一登臺展示。展示前,教師須提前修改小組展示稿,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全英文演說。在展示過程中,其他學生認真聆聽,教師適當提問,鼓勵他們就項目作品進行交流與評價。展示后,教師對此次項目學習活動進行點評、總結,肯定各小組的學習成果,并提出建議。
項目反饋需要在項目實施結束后進行。具體步驟:(1)發放調查問卷,主要收集學生關于項目式學習模式的認知、知識的積累、英語學習自信心、口頭表達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及學習方法的改進等方面的感受和看法;(2)收集學生自我評價,了解他們在項目式學習中的收獲;(3)通過對部分學生進行訪談,收集他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原因,并給出可行性建議。
問卷調查數據顯示,89.28%的學生了解完成項目的基本步驟;86.90%的學生認為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能收獲快樂與自信;76.19%的學生認為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英語表達能力得到了提升;95.23%的學生愿意再一次分組完成項目學習。這表明項目式單元整體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有正面的影響與作用,可以繼續拓展應用到其他單元模塊。通過分析反饋其他信息,教師進一步完善項目式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為另一個單元項目化作準備。
探索項目式學習理念融入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實踐,以期為基礎教育項目式學習提供參考。通過實踐發現,真實而貼近生活經驗的項目挑戰確實能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同伴討論、課堂匯報等多樣化動態交流,學生敢于表達,逐步提高聽、說、讀、寫等語言綜合能力。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1)英語項目任務的語言和知識不能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保證他們能通過自我探究、同伴互助或教師指導完成任務;(2)由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會存在成員分工不協調、項目跑題、進度拖沓等現象,教師要及時了解、指導、調整,確保項目有序開展;(3)分組時須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進行分配,選取具有領導能力的組長,保證項目的完成及每一位組員都有成功的體驗。
小學英語教育的項目式學習研究和實踐還處于探索階段,項目主題式單元整體設計方案有待進一步實踐修正與完善。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更多一線英語教師加入項目式學習研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