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玫
【摘? 要】《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此背景下,議題式教學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落實新課程標準具有積極意義。教師應當基于義務教育培養目標,將黨的教育方針融入課程教學實踐,推動議題式教學的實踐應用,著力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文章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標進行解讀,探討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價值,而后對于如何推動議題式教學的應用展開探討,希望可以為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研究
現階段議題式教學成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手段,不僅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對于學生的綜合發展和教師的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還處在探索階段,如何準確把握新課標下議題式教學的內涵,進而推動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理應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標解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舊的課程標準無法滿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需要,也不契合我國現階段的教育事業發展方針,對此,在課程改革持續推進的過程中,國家出臺《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提出明確要求。對此,本文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標進行簡單解讀。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包括六部分內容,分別是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其中,課程性質突出強調本課程的政治性。課程理念強調教學實踐應當立足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以社會發展和學生生活為基礎,突出課程的生活性。課程目標強調教學應當指向核心素養,而且要將核心素養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同時,學業質量指向學生的學業成就表現,也要重點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情況,以此診斷學生的學業質量水平。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不論是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或是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教師培訓與教學研究,都要以核心素養為落腳點。
不難發現,新課標的六大部分均涉及核心素養,這也表示核心素養現已成為新課標落實過程中的重要導向,教師的教學實踐應當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而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大要素,其中,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是核心素養的基礎,健全人格是核心素養的關鍵,而責任意識是核心素養的指向目標,五項要素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缺少任何一項要素都會導致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受阻。此外,本課程的核心素養具有極強的內隱性,這就致使傳統的評價方式無法診斷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情況,故而教師既要采取紙筆測試與結果性評價,還要注重非紙筆測試與過程性評價,要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手段來測評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情況。
二、新課程標準下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應用價值
開展議題式教學、發揮議題式教學的應用價值需要教師做好教研工作,根據教材內容選擇相應的時政議題,并圍繞議題展開集體備課,設計教研單、教師備課單、學生任務單,進行現場實操教學,以此檢驗教學設計的可行性,構建完整的流程化教研模式,避免教研工作出現形式主義傾向。同時,議題式教學的應用可以引導教師切實參與教研,力求教研工作有目的、有方向、有實效、有成果,避免“假教研”狀況,教師也需要做好文本解讀,抓住時政熱點,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實現教與研的有機統一。
教師開展議題式教學,引導學生圍繞時政議題展開辨析,順應課程改革趨勢,推動核心素養在議題式教學中的應用。在時政議題教學期間,教師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恰當的時事議題為引領,以有效的活動為載體,著眼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互動、情境創設、問題設計、開展序列活動等手段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助力學生深度學習,實現教與育的有機統一。
議題式教學立足于學生的現實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思考辨析。同時,議題式教學中的問題具有試題的功能,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問題測評學生,在課堂中測試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核心素養發展情況,實現教與考的有機統一。
三、新課程標準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實施策略
(一)優化議題選擇與設計
議題式教學的核心在于議題,如果議題科學合理且豐富有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更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知識、道德品質與情感價值的協同發展,進而推動新課標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有鑒于此,教師應當做好議題的選擇與設計,為后續的教學實踐做好鋪墊。教師在選擇議題、設計議題的過程中應當考慮下述因素,如教材重點內容、學生基礎、社會生活熱點、學生人生經歷等,教師應當保證選擇的議題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與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相當,與社會生活具有密切聯系,才能契合新課標中的“綜合性”要求。例如,在講解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在集體中成長”的過程中,教師設置議題為“集體中的我”。根據課程標準,本單元學習內容由以下三部分組成:一是圍繞“集體生活的意義”這一主題,探討以下問題:我為什么需要參與集體生活?集體生活成就我的表現?二是圍繞“處理矛盾,構建和諧”這一主題,探討以下問題: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如何解決角色沖突?三是圍繞“建設美好集體”這一主題,探討以下問題:美好集體的理想樣態是什么?如何共建美好集體?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采取“三步走”的議題設計思路,將“在集體中成長”的大議題拆解為三個部分,引導學生實現由淺入深的學習,既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能讓學生根據子議題參與課堂討論,活躍課堂氣氛,有效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優化議題相關情境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基于真實情境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完成學習任務,解決現實問題,故而合適的情境對于議題式教學的應用具有積極作用。對此,教師要創設與議題相關的情境,使學生在合適的情境中進入高效的學習狀態,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切實發揮議題式教學的應用價值。同時,優化的情境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化為具體,減少學生的學習障礙,幫助學生更高效、更準確地理解課堂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產出。例如,在學習“我國國家機構”這一節課內容時,由于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等國家機關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加之初中生的生活閱歷、社會經驗不足,故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遇到較多的困難,同時,教材大多采用文字描述上述機關單位的職能,也給學生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礙。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根據議題創設相關情境,幫助學生增進理解,提升教學效果,也可以推動議題式教學的有序開展。首先,教師將本節課議題設置為“如何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引導學生探究國家機關行使權力的方式。基于議題式教學的需要,教師通過網絡搜集新聞報道視頻片段或相應圖片,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國務院、國家監察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國家機關的職權。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理解,教師可結合具體案例分析國家機關行使權力的相關要求。相較于原有的教學活動,教師結合議題式教學的現實需求創設生活情境,以此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以更加具體、更加形象的方式將教材知識呈現在課堂上,而后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概念和具體職能,并根據不同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構建知識體系,實現系統化學習。
(三)注重議題式教學在時政學習中的運用
議題式時政學習是將跨年級、章節的課題內容集中在某個或幾個主題上,置于時事話題討論中,通過問題呈現出來,以“議”的形式進行教與學的一種教學方式。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議題式時政學習為例,本期的議題主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共分為閱讀與記錄、思考與表達、感悟與踐行三個環節。在閱讀與記錄環節,教師提出兩個問題,分別為:你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何認識?你如何理解“不可逆轉”?結合時事和所學知識,歸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何以不可逆轉?
在思考與表達環節,教師展示相應的議題材料,如“中國共產黨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脫貧攻堅、舉國抗疫、鄉村振興、載人航天等,提出相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根據議題材料展開交流討論。隨后,教師展示以“精神力量”為主題的話題材料,材料涉及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教師進一步提問: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時代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的價值。在這一環節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組織學生做好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為接下來的議題式教學評價提供依據。
在感悟與踐行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抒發內心所想,提出問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國家發展需要貫徹的新發展理念是什么?在回答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總結前面所學知識,才能給出科學合理的答案,這也使這一問題發揮隨堂測驗功能,是教與考有機統一的重要體現。
(四)做好議題式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議題式教學模式而言也不例外,教師應當做好教學評價,不僅要診斷學生在議題式教學期間的學習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發展情況。例如,某學生在議題式教學期間積極參與課堂互動,主動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并與同學展開交流討論,雖然沒有取得預期的學習成果,但教師仍舊可以給予較高的評價,以此表示鼓勵,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繼續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學習勁頭。同時,教師需要給出發展性的教學評價,針對學生在議題式教學期間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指出學生存在問題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建議,進而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能夠實現優化提升,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此外,教師可以根據議題式教學的情況進行交互評價,教師要評價學生,而同時,學生也要針對教師的議題設計合理性、教學有效性和課堂管理效果進行點評,指出教師在議題式教學期間存在的問題,如議題趣味性不足、議題難度不當、議題情境設置不當等,都可以幫助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優化。
四、結束語
議題式教學是道德與法治教師落實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手段,通過議題式教學,教師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為了進一步發揮議題式教學的價值,教師應當做好議題的選擇和設計,創設議題情境,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并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考。同時,教師應當堅持人本主義做好議題式教學指導,準確把控指導力度,而后則應當開展議題式教學評價,多措并舉提升議題式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彩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議題式教學[J].學周刊,2023(5):138-140.
[2]趙遠.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智力,2022(23):147-150.
[3]羅蓉華.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22(13):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