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紅
有次翻某位老友的朋友圈,劈頭只見一句提示:“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它像一個柵欄,告知我必須在此止步,我卻為之一震,這是多么人性化的設置,我也要趕緊試一下。
在此之前,在某些場合,每當聽到別人說“加個微信吧”時,我總是有點糾結。回絕是不禮貌的,不回絕但一邊加一邊順手把人給屏蔽了,不但不禮貌,還虛偽。可是,就那么門戶大開的,我也有點不安,使用微信好幾年了,一直在寫朋友圈,最初的朋友圈,跟現在可不是一回事。
一開始朋友圈里只有幾個人,是比較核心的朋友,朋友圈近乎一個擴大的樹洞,充滿各種吐槽、撒嬌、怨念。午夜睡不著的時候,隨手發幾句碎碎念,若正好有人同樣沒睡,就能在一條朋友圈下面聊上幾十句人生。
那時候,連分組都是非常態,必須發圖片,才能出現分組選項。所以,你常常會看到,有人的朋友圈里特別注明,圖文無關,只為分組。有時候,人家沒有注明,但若你看到一張風馬牛不相及的配圖,是應該暗暗感謝對方對你的信任或賞識的,起碼這一條,你被分進了“允許誰看”的小組里。
漸漸地,朋友圈開始擴大,出去參加個活動,被主辦方拉進一個大群,很快,會冒出好幾條加好友的申請,有時,還附帶著一句半句久仰之類的寒暄。你趕緊通過,有的后來會成為微友,有的就再也沒有然后了,雙方不但沒有進一步進行溝通,甚至連點贊之交都不算。
也許,對這些社交族群來說,朋友圈一個社交新陣地,多多益善。我經常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里聲稱,好友已過五千上限,我曾疑惑他們知交為何如此廣泛,直到聽到一個人說,他和他們小區所有的保安都加了微信,這疑惑才煙消云散。
我的微信雖然沒有添加所有的保安,但漸漸也湊齊五花八門各色人等,有些屬于即時性交際,比如賣保險的,賣房子的,一開始還記得屏蔽,但有時嫌麻煩,或是不小心忘了,加上一向懶得加備注,久之,朋友圈里就有了很多根本搞不清楚是誰的人。

在這樣的微信新形勢下,早先那些瘋瘋癲癲、癡癡傻傻、三觀不正的話,可不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是可以選擇“僅展示半年”的,可是作為一個今是而昨非的人,我自己的想法都瞬息萬變,又何必留給別人做呈堂證供?
當然,這么說有自作多情之嫌,誰有工夫把你的朋友圈挖掘得那么深入啊,但小概率事件也不能不防,這是其一;其二,萬一人家不小心搜索某個關鍵詞搜出來了呢?
所以,這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設置太好了,既幫我們躲避了被“挖墳”的風險,也跟這個動輒反轉的時代合拍,偶爾興至亂言,也不害怕被打臉了,發明這個設置的人,太懂人性了。
就在我歡呼雀躍地用上沒多久,突然發現朋友圈里出現很多憤恨之聲,有好幾位朋友宣布,對那種使用“僅展示最近三天”功能的,一律拉黑,而這類聲音下面,應和者眾。有人氣咻咻地說:“別三天了,我一天都不想看。”
我倒是沒被嚇到,也沒被拉黑,只是很好奇地找某個朋友交流了一下,為什么這么痛恨“僅展示最近三天”。那個朋友說:“會有一種被拒絕的感覺。”我說:“可是這個功能并不是對于某一個人,是針對所有人的。”那個朋友說:“是這樣啊!但并不是每個人都很清楚這一點。”
啊!原來如此。我收回設計者懂人性的話,對人性,這位設計者只能說是一知半解,單發現了“僅展示最近三天”的需求,忘了標明這功能針對所有人,若是把那行提示改成“對所有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并且將“所有朋友”四個字放大加黑,耿耿于懷的人想必就沒那么多了。
這是大家的理解力不夠嗎?但有些文章寫得非常好的朋友,也表示不爽,這可能跟語文水平無關,主要還是,“朋友圈”本來就是一個容易產生芥蒂的所在。
如前所言,朋友圈里并不都是朋友,大家原本應該不在乎,但它頂著一個“朋友圈”的名頭,又讓人無法不在乎。
它看似降低了交際門檻,你隨隨便便就能夠窺視到一個頻發朋友圈的陌生人的日常,但是,正因為它降低了社交成本,解除了各種未必不是保護性的壁壘,也讓人與人之間的鴻溝,顯示得更為分明。
比如,有次我在朋友圈隨手發表了一段關于某熱門事件的感嘆,幾天之后,我兒子的乒乓球教練忽然回復了長長的一大段,觀點不同很正常,關鍵是口氣極其氣憤激烈,看得我目瞪口呆。
且不說對錯,只說在正常的社交環境里,我和孩子的乒乓球教練,是不大可能爭論這些的,首先沒有提起的機緣;其次當我發現可能話不投機,按照我的個性,大概會禮貌一笑,避開交流。雖然寫作時我不憚于表達我的觀點,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并不喜歡和人進行爭論,尤其不想和孩子的乒乓球教練爭論。
我沒有回復他,只是給孩子續班時有點糾結,當然,這也是我太小人之心了。
在朋友圈里,這還只是茶杯里的風波,我的朋友小A碰到的事情更有代表性。她的一位原本算是點頭之交的同事,忽然對她冷若冰霜,她百思不得其解,后來經其他同事提醒,才知道那個同事曾經多次在她的朋友圈里點贊,她卻并沒有禮尚往來,小A這才發現原來這也是一個問題,看來維持點贊之交比維持點頭之交更難。
難怪有人發明了這樣一個段子,說:“我不是故意不回復消息,看到消息就直接用意念回復了,然后放在一邊了,我忘掉我事實上并沒有回復了。”這一說法被廣泛傳播,但依舊不足以消解受傷者的心中塊壘,有許多人也許就在毫無察覺的時候被拉黑了。
但也有人很想知道自己有沒有被拉黑,隔三岔五就會收到“系統檢測”的微信,收到者覺得不勝其擾,在朋友圈里表明,恨不得真的拉黑。我不太明白這點打擾何以讓他們如此憤怒,就好像他們從沒有接到過各種賣保險賣商鋪求貸款的電話,一直過著不被打擾的生活似的。
總之,一個“朋友圈”,讓并非志同道合者,在同一個空間里傾心吐膽,讓互相沒有信任基礎的人,多了勾肩搭背的機緣。在這里,只言片語也許就能激發出巨大的認同,一言不合,也會讓曾經的示好,都灰飛煙滅。你會看到各種卿卿我我、恩恩愛愛,在這一團喜樂之下,不可言說的猜疑、委屈、憤怒正匯成暗流,蓄勢待發,一發而不可收拾。
而在日常的匆匆來去之間,人們保持著適當的生物距離,無法似這樣圖窮匕見。
朋友圈式交際,低門檻,又多血質,使它充滿張力,也更加緊繃,在這樣的背景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被視為一句具有針對性的有敵意的提示,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