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可呀
高考之后,鄰居的兒子小光向我詢問一些大學建議,可在不知分數與專業的前提下談論具體事務為時尚早,我只能籠統地說:“任何時候都不要羞于學習,大大方方地去爭取你想要的東西。”他疑惑:“學校不就是用來學習的嘛,有什么好羞恥的呢?”
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早在初中時就以尖子生的身份參加了高年級的模擬考試,成績位居年級前20%,免考進入市重點高中后遇強則強,我放假回家在電梯里遇見鄰居阿姨時都會進行這樣的對話:“小光又不回來?”“嗯,說是后面有大考,和要好的同學打了賭要突破650分,我這剛買了核桃和牛奶打算給他送去?!彼恼Z氣輕柔如風,卻在我心上開了一槍又一槍。他去年高考恰好復陽不幸失利,去不了理想的大學才毅然決然選擇復讀,此次對完答案后對心儀高校十拿九穩。實際上他來找我時我內心有點惶恐,不過是仗著年紀大提前進入了大學,自己都沒搞明白又怎能給予恰當的建議呢?光是學習這件事上,他都不能理解為何會害羞。
和他不一樣,我的學業總是起起伏伏。大概在初中的時候在QQ空間看到一句話,“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當時的我毫不起疑,沒深究其中的強盜邏輯,還給自己寫了逆襲劇本,渴望在期末考試中一鳴驚人。白天一手掐著大腿根,一手抹著風油精強撐著顛顛晃晃的頭,吞下哈欠聚精會神地聽物理定律,夜晚熄燈后,小心翼翼地在被窩里打開微手電復習知識點,還不時警惕著突然查房的宿管阿姨。那時的我像垂直運動的滑輪,看似忙個不停,到頭來全是無用功。堅持一學年后,成績不起波瀾,眼鏡度數直線上升。

配完眼鏡后我安慰自己,就是一時粗心而已,重整旗鼓再接再厲。但由于學校實行寄宿制,日常管理較為嚴格,三番五次地被宿管抓到夜里若隱若現的燈光,懷疑我私藏電子設備,班主任嚴厲勸我將影響學習和作息的手機交出來,即使我覺得委屈,也犟著不肯說出學習到半夜的事實。
從那時起,我便患上了學習羞恥癥,畢竟比起徹頭徹尾的學渣,還是被娛樂耽誤的中等生更讓人容易接受。這種狀態持續到中考前,同桌為了拉我一把和她考入同一所重點高中,將所有技巧與筆記傾囊相授,可我卻用余光心猿意馬地環顧四周,仿佛聽見了“學霸給她補課也是白瞎功夫”“沒頭腦就是沒頭腦”之類的泄氣話,我學得越發吃力,最終她如愿以償,相差近百分的我則留在了本地高中。同桌和小光一樣,都是天賦異稟的小孩,熱愛且擅長學習是一種,堅定地不受他人影響也是一種。
進入新環境后我的情況有所改善,理綜一如既往糟糕但可以逃到文科去,漸漸前移的名次勉強帶來點安慰,但習慣性地喜歡遮掩自己的努力和內心想要變好的欲望。班上有一個從區縣來的男孩,是全班公認的刻苦之星,無時無刻不伏案刷習題冊,但大半年過去毫無起色,我似乎又看見了那個笨鳥先飛但飛不動的我,同學無聲的眼神里流露出同情,反倒是不學則已,一學就突飛猛進的那類“差生”更讓人羨慕。于是為了營造反差感,我開始悄悄學習,似乎努力是人人皆有的那張底牌,被別人知道就會感到羞恥,努力不成,更加羞愧難當。為了避免體驗這些羞恥感,所以要悄悄進行。
就在我為自己的秘密行動沾沾自喜時,迎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三,一小撮優等生被單獨分到樓梯最里端的教室,新來的班主任親自題寫奮戰高考的標語,做成小立牌放在課桌前,所有事情將為學習讓步,時刻不容松懈。大家的目標極為統一,擅長不同學科的同學輪番上臺給大家分享解題思路與背誦技巧,極易被環境影響的我熱血澎湃,這是我短暫不為全力以赴感到羞恥的時期,心口一致地在題海里沉浮,兜里隨時揣著寫滿單詞的小卡片,若時光停留在那一瞬間,我將會是最幸福的人。
殊不知我只是發過光的中等生,羞恥并未伴隨成長而消失,反倒摻雜了更多的因素變得沉重。大學是個角色眾多的競技臺,毫無方向的我像在黑暗森林里小心謹慎穿行的旅人,探索著出口又要不被其他人發現。明明在圖書館整理資料一整天,面對好奇詢問的室友卻會說“去得太早光顧著打瞌睡,回來這么晚是因為看小說入了迷”;明明想利用空閑多考取幾個證書,但朋友發來聚餐邀請時從不好意思以“額外的學習”為由拒絕;明明彼此都異常努力,在朋友圈還是一副嘻哈玩樂的搞怪樣,開玩笑地懇求大家別卷別卷……
有的悄悄拿到了競賽特等獎,有的默默在發表論文上努力,縱使每個人的賽道不同,“學習”的含義逐漸泛化,但都心照不宣地踐行著緘默法則,也許是潛在的競爭讓同學間的隔閡增大,對彼此的印象也越發模糊,要用“放松”的幌子為正在做的事覆蓋上一層可喘息的屏障。我總是很怕別人發現我在很努力地學習,甚至我會向外界展現出一種我在“擺爛”的信號,這樣的羞恥其實在不知不覺間成為內耗的元兇。
“騙別人”和“騙自己”的界限逐漸消失,不僅浪費著時間和精力,尤其可怕的是,假“毫不費力”最終變成真“不夠努力”。當看見專業排名上墊底的名字我無地自容,想靠努力重回巔峰,但于事無補,現在已成為不折不扣的“學習差生”。
世界上有一種令人害怕的安慰叫作“你真的很努力”,原本是夸獎的話語如果沒有配得上的結果就體現出別樣的意味,潛臺詞是你除了努力一無是處。失敗之后我向初中同學描述現狀,羨慕如她一般擁有學習天賦,不會因結果而動搖的人,她卻說:“我也曾對日夜不息的努力感到羞愧,但那又怎樣?”
身為醫學生的她這幾年見識到了無數天賦異稟又格外拼搏的高才生,自習室里燈光徹夜明亮,從未對學習感到羞恥,有的只是對不努力的愧疚。她說:靈氣與否都是生來注定的,我當然承認有人可以毫不費力地得到我們觸不可及的東西,但當我為了保研逼著自己擺脫“努力羞恥”一年后發現,聰明人從不會看輕努力拼搏達成目標的人,只會看不起自己過著不如意的生活卻只知道自怨自艾的人。
因此,當小光進一步詢問時,我袒露歷年來折磨內耗我的“學習羞恥癥”,他既對我也對自己說:“學習是件美好的事,一定不要為努力感到羞恥,也不用遮掩自己對美好未來的野心,比起不敢邁步的人,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