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青年亞文化是青年企圖解決他們所共同面臨的存在于社會結構中的矛盾而采取的對策,它表現在諸如想象方式、行為方式、話語方式等多個方面,以顯著區別于主流文化的風格和樣式表現出來,為社會上處于從屬地位的青年所接受,是從屬、次要與支流的文化[1]。青年亞文化作為文化形態中的一種類型,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滲透力不斷增強,對青年大學生群體的影響較為突出,在大學生中贏得了廣泛的青睞,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的沖擊。
了解青年亞文化對大學生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有助于高校思政工作者全面地把握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思考相應對策,引導大學生辯證地對待青年亞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視青年亞文化的研究并積極回應青年亞文化給大學生帶來的各種影響。
為了全面把握青年亞文化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以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影響,課題組利用問卷星網絡平臺制作了“青年亞文化對大學生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的調查問卷,問卷采取隨機抽樣方法,以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三個年級的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無記名形式,隨機選取食品監督、電商、機電、護理、數媒、計算機、農檢、藥學、財務、物流、康復等專業的學生進行調查,最終共有1267名學生參與了網絡問卷調查。
課題組總結了青年亞文化主要包括“佛系文化”“彈幕文化”“二次元文化”“嘻哈文化”“宅文化”等多種類型。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最了解、最喜歡的亞文化是“佛系文化”,占總人數的38.91%;排在第二位的是“二次元文化”,占總人數的37.73%;排第三位的是“嘻哈文化”,占總人數的33.23%;緊隨其后的是“宅文化”,占總人數的32.75%。在被問到“您接觸的青年亞文化有哪些顯著特征”時,高達81.14%的大學生選擇“具有大眾性與趣味性”。這些數據說明大學生青睞的亞文化具有娛樂性、趣味性,部分大學生在各種娛樂文化里追求任性與自我,選擇隨遇而安,逃避社會現實,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理想信念淡漠。
通過“在青年亞文化的影響下,大學生容易產生哪些行為”“大學生如何看待亞文化現象”以及“青年亞文化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產生的影響”等幾個問題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學生亞文化對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56.04%的同學認為青年亞文化對自己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影響,其中6%的學生認為影響很大,只有4.58%的大學生認為絲毫沒有影響。這些影響既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僅有25.65%的大學生認為青年亞文化有積極作用,說明亞文化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較大。有69.38%的大學生認為在青年亞文化的影響下,大學生極容易沉溺于網絡世界無法自拔,54.54%的大學生認為會出現認知失調、價值取向偏差的問題,49.01%的大學生認為會產生“金錢萬能”的價值取向,導致漠視主流文化和傳統文化。
通過調查發現,高達80.27%的大學生認為,青年亞文化可以增強認同感,64.4%的學生認為可以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途徑,51.7%的學生認為可以促進思政教育創新環境的發展。因此,如果運用得當,青年亞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從內容、路徑、話語方式等方面積極思考探索如何更好地將青年亞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通過調查統計發現,高達76.32%的大學生青睞青年亞文化是因為這些文化可以滿足大學生好奇、求新求異的心理,高達70.48%的大學生認為青年亞文化可以緩解心理壓力。此外,有46.57%的大學生青睞青年亞文化只是“隨大流”,出于從眾心理。青年亞文化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產生影響的三個主要原因如下:
青年大學生處于青春期發展的特殊階段,這個過程是其心理發展逐漸走向成熟卻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他們開始關注自我的發展與多方位成長,開始轉變自己的心理定位及角色認同,他們心理叛逆,崇尚個性張揚。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希望能像成人一樣參與社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擁有話語權,但往往事與愿違,當他們在主流社會中尋找不到存在感與價值感時就會產生叛逆心理。同時,他們崇尚個性張揚,為吸引別人的注意,彰顯自己獨特的個性,常常喜歡標新立異。因此,他們試圖采取顛覆、反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希望通過打破傳統或者主流的規則與秩序,激發社會熱點,表達社會主張,創造屬于青年人的專屬文化、專屬話語,以標新立異的方式解釋社會,以獲得社會的關注。
青年亞文化作為非主流文化,正好滿足了大學生即追求個性又表達叛逆的需求。青年亞文化游離于主流文化之外,以叛逆為主要色彩,以文化偏離、排斥甚至對抗主流文化為特點,有對社會權威的挑戰、對精英文化的諷刺、對傳統文化的顛覆等多方位的表達。青年亞文化的顛覆性、叛逆性正好滿足了大學生試圖打破常規表達自我的叛逆心理。同時,青年亞文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可以為大學生標新立異找到各種突破口,很多青年亞文化就是因為新奇、另類而被大學生關注與追捧,他們通過各種類型的青年亞文化尋找顯著的自我標簽,張揚自己的個性,表達自己標新立異的心理訴求。
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也不例外。當代大學生面臨學業、就業、人際交往等多重壓力,過多的壓力輕則影響到他們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重則帶來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甚至自殺等嚴重后果。
趨利避害的本能驅使大學生傾向于追逐能夠使自己感到快樂的事物,而人類的惰性決定了他們往往傾向于不用付出的及時享樂。因此,輕松、戲謔的娛樂文化可以迅速滿足他們的這種心理需求。正是因為青年亞文化具有娛樂性,可以使學生享受當下的快樂,獲得短暫的放松,暫時逃離現實的種種壓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解焦慮、調節心情的作用,能夠成為大學生逃避壓力的“避難所”,因而受到大學生的青睞與追捧。
同樣,受大學生青睞的“佛系文化”,也是青年人在面臨激烈的社會競爭、各種生存壓力之下自我解壓、自我舒緩的一種方式。“佛系文化”作為大學生喜愛的青年亞文化,表達的是青年一代對現實的恐懼、無奈、沮喪等情緒。面對現實的競爭與壓力,他們選擇看淡一切、得過且過,用“都行”“都可以”“無所謂”的態度抵抗現實激勵的競爭,緩解內心的焦慮與不安,是一種溫和的自我治愈與撫慰。“佛系文化”正因為為大學生提供了自我保護、自我安頓的場域,讓他們找到了一種應對發展困境的方式而備受大學生喜愛。
朋輩群體,又稱同伴群體、同齡群體或伙伴群體。是由地位相近且年齡、興趣、愛好、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大體相同的個體自由選擇組成的一種非正式群體[2]。大學生需要與朋輩群體的價值觀、行為習慣、文化體系保持一致來獲得朋輩群體的認同、接納與支持。
當青年亞文化被一定數量的大學生群體接受后,就會產生朋輩效應,大學生為了與群體保持一致,獲得參與、表達和被認可的機會,就會主動接觸、了解受朋輩群體青睞的青年亞文化,接受這些文化的熏陶,成為一個或多個青年亞文化類型的成員。與此同時,青年亞文化構建的大學生朋輩群體,可以讓他們有自由表達的空間、釋放個性的途徑,他們在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和相互支持的狀態下維護和傳播共同的亞文化,又進一步促進了青年亞文化在大學生中的廣泛傳播,擴大了青年亞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
青年亞文化作為非主流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影響既有積極方面也有消極方面。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消解青年亞文化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消極影響,充分發掘青年亞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合理利用青年亞文化的有利因素,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在自媒體時代,各種信息傳播飛速,多種價值體系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選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顯得尤為重要[3]。上好思政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思政課教師要不斷提高應對青年亞文化影響的能力與素質。
首先,思政課教師可以借鑒青年亞文化的表達方式。青年亞文化之所以受大學生的喜愛,在于其表達方式輕松、詼諧、不拘一格。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從青年亞文化的語言風格中汲取有效元素,擺脫傳統的照本宣科式的理論灌輸,善于用具有感染力、親和力、吸引力的表達來闡釋理論。思政課教師可以適當運用結合青年亞文化的表達方式來進行理論知識講授,使教學語言貼近大學生的話語風格,可以靈活使用青年亞文化的“特定詞語”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親和力,通過增進師生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與實效性。
其次,思政課教師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思政課教師需要了解對大學生影響較大的青年亞文化類型,通過對這些亞文化進行梳理、分類、研究,總結出其中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對于青年亞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教師應該給予支持和肯定,對于負面影響,要及時進行引導,幫助學生理性思考這些亞文化的本質,分析其存在的問題以及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個人發展會帶來的消極影響,讓學生能在青年亞文化另類、浮夸、戲謔等表象之下看到其本質,及時糾正自身模糊甚至錯誤的價值判斷,能夠不盲目跟風,自覺抵制青年亞文化的負面影響。
最后,思政課教師要及時捕捉青年亞文化的最新動向,主動進行回應。青年亞文化流變的速度比較快,一個社會事件、一個典型人物、一個流行元素甚至一句網絡熱詞都可以演變為一個青年亞文化的最新表達。因此,思政課教師要有捕捉信息的敏銳性,能夠及時把握住一段時期內青年亞文化的新變化、新潮流,通過深入了解,調查研究,分析其利弊,及時對大學生進行現象分析,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該文化的生成原因與本質體現,提高學生辨別不良文化的能力。
高校校園文化以大學生為主體,營造有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氛圍,體現在校園內的建筑、環境、制度、學風、行為等多方面。青年亞文化滲透到大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對校園主流價值觀、主流文化的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因此,高校必須思考如何引導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相適應、相融合,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充滿正能量的校園文化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4]所以,高校應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文化價值導向,引領、整合、糾正青年亞文化,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覺抵制青年亞文化的負面影響,糾正自身的偏差行為。
首先,高校可以通過校園展板、教室墻面、電子屏幕等方式全方位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其次,開展豐富多樣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校園活動,包括演講、情景劇、大合唱、主題征文、文藝匯演、專家講座、辯論賽等,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增強大學生的文化價值判斷力,使其能夠自覺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最后,學校要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落細、落小、落實,成為日常行為準則。比如,勤學苦練,掌握報效祖國的真本領;做好小事、修好小節,練就服務人民的大德行;明辨是非,自覺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守者、傳播者;參加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推動形成關愛他人、團結友善的良好社會風尚。
大學生朋輩群體中的榜樣代表是大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同學,是可以學、能夠學的身邊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校園里的榜樣學生對大學生朋輩群體的影響力不容忽視。高校應該培養、挖掘校園中的大學生榜樣人物,通過榜樣的力量,個體帶動、影響整體,激發朋輩群體間的正能量。
首先,學校可以通過校園網絡投票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投票選出心目中的校園榜樣大學生。經過投票選出的榜樣,在大學生朋輩群體中,一定是受關注度比較高、影響力較大的學生,學校一定要注重對這些榜樣的培養與引導,讓他們在工作、生活、學習中對身邊的大學生朋輩群體產生正向積極的影響,發揮出榜樣的示范作用。
其次,學校可以在評獎評優、各類競賽、選拔學生干部的過程中,及時挖掘、發現優秀的學生榜樣。學校可以通過他們的典型事跡,給予“進步達人”“學習先鋒”“奉獻之星”“文明衛士”“道德榜樣”等榮譽稱號,并通過校園網絡、廣播、宣傳欄等途徑,對這些優秀的榜樣學生進行事跡宣傳報道,讓正能量在朋輩群體中成為主導力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引領,增強主流文化的魅力與吸引力。
最后,高校可以通過走訪、調查,挖掘出在網絡上有一定影響力和“粉絲量”的本校大學生,充分發揮這些“網紅”大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的迅猛發展,以快手、抖音、小紅書等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在大學生群體中風靡,吸引了眾多大學生成為短視頻的用戶和“粉絲”[5]。
其中,有一些大學生的原創短視頻由于創意新穎、內容風趣,贏得了同齡人的喜愛與廣泛關注,成為小有名氣的“網紅”,在大學生中擁有一定的影響力。高校要及時發現校園里的“網紅”大學生,加強對他們的教育與管理,引導他們創作以主流文化為主導的短視頻作品,充分發揮自己的網絡榜樣力量,做校園先進文化的宣傳者、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