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鵬
(重慶交通大學旅游與傳媒學院,重慶 400074)
“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并與國際中文教學深度融合,推動中文教學的教學環境、教學模式、教育理念等快速轉換,也深刻改變了中文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為了適應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變化以及中文市場需求的改變,2022 年8 月,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發布《國際中文教師專業能力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標準》強調了信息技術在中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及時對中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進行了概括,為中文教師提升信息素養指明了方向。信息技術給國際中文教育改革與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應加大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訓力度,創新培訓方式,助力中文教師主動適應時代變革,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信息素養,推動中文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正不斷拓展現代教育的維度,推動國際中文教育進入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新時代。在互聯網時代,學習并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有助于教學的靈活變通,是確保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力措施。隨著國際中文教學媒介的快速轉換,“互聯網+”正深刻影響著國際中文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以及教育改革的走向,也深刻改變了國際中文教師綜合素養的內涵。《標準》將國際中文教師專業能力劃分為5 個一級指標和16 個二級指標。其中二級指標“教育技術”版塊指出教師應具有將信息技術與中文教學深度融合的意識,掌握教學所需的信息化技術,具備設計、制作課件等能力。《標準》的相關條款充分表明信息素養是中文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信息素養是中文教師實現專業能力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當今,一名合格的國際中文教師,不僅應該掌握完備的本體知識,具備良好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還應該擁抱科技,提升自身信息素養,才能順應時代變革和教育發展的潮流。可見,信息素養是中文教師自身發展的重要內核,是中文教師著眼未來的核心立足點。
后疫情時代,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面臨重重困難和挑戰。處在轉型升級、動能轉換關鍵時期的國際中文教育面臨內涵發展、人才供給、平衡發展、安全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多重挑戰[1]。但危機中也蘊含了新機,新興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國際中文教學深度融合拓展了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渠道,拓寬了虛擬化的線上網絡教學空間,塑造了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新生態和新常態。當前國際中文教育事業正處于轉型關鍵時期,虛擬現實、云計算、大數據新興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克服重重困難與挑戰的重要舉措。教師作為教育的關鍵一環,是知識的傳遞者、課堂的管理者。提升國際中文教師的信息素養,不僅是適應后疫情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先進模式的要求,也是順應社會發展、深化教學改革、開展創新教育的需要。因此,注重提升國際中文教師的信息素養,組建高素質、高水平專業的國際中文教師隊伍是克服當前重重困難、促進國際中文教育事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
中文逐漸在全球生根發芽,信息科技與中文教學深度融合,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現代化進程,保障中文教育健康發展。信息化創新發展是引領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中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已成為教育新常態。作為國際中文教育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一環,提升國際中文教師的信息素養,有助于推動國際中文教育轉型過程中的內涵發展以及保障中文教學可持續發展。
目前世界正處于后疫情時代的新常態,推動國際中文“教與學”環境呈現出“線上化”的特點。國際中文教育如何抓住這些新常態帶來的新發展機遇,鞏固基本盤,并持續為中文增加學習價值、吸引學習者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對國際中文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復雜多變的格局演變,給線上教學增加了不確定性,為順利開展線上教學、提高線上教學效益,國際中文教師應與時俱進,提高自身信息素養以及線上教學技能。
隨著新興信息技術在中文教學中的應用,教學環境、教學媒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理念等也隨之改變,催生出中文教育的新生態。于楊認為信息素養是一個多元動態的概念,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教育形態的變遷不斷賦予新的內涵[3]。為了克服中文教學長期面臨的教學線上化以及跨地域等挑戰,新興信息技術與中文教學深度融合,將中文教師作為推動信息化教育的先行者。與此同時,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豐富了賦予中文教師信息素養新內涵,也對中文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在新信息技術在中文教學中廣泛應用的背景下,中文教師應緊跟教育信息化的時代趨勢,把握新形勢下中文教育新生態的新特征,擁抱科技,豐富自身信息素養的內涵和知識結構,使中文教學提質增效。
1.信息環境基建水平不一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越來越多的外籍學習者選擇中文作為第二語言,中文正逐漸發展為一門全球語言。但是正是由于中文教學的“國際性”和“全球性”,國際中文教師的分布呈現出分布廣、流動性高的特點,中文教師面臨十分復雜的信息環境。國際中文教師是指全球范圍內所有從事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教師,中文教師還包括廣大的海外本土教師群體。
由于各國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差異,各國各地區的信息技術發展水平和基建水平不同,比如5G 技術的發展和推廣、通信基站建設、數據庫和語料庫的建設等不同。特別是對一些經濟落后地區的本土中文教師來說,信息環境基建水平的差異將導致國際中文教師信息能力發展失衡。
2.信息監管體系不同
信息搜集、傳遞、應用、儲存貫穿于中文教學和文化推廣的全過程,與此同時,信息監管也貫穿于信息搜集、傳遞、應用和儲存的整個過程。信息安全是信息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安全息息相關,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信息安全,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信息監管法律法規體系。但是各國關于信息監管的法律法規不盡相同,比如知識產權法和網絡安全法等。特別是在當前東西方意識形態之爭加劇的背景下,中文教師在當地搜索信息、應用信息資源時可能會不經意間違反當地的相關規定,誘發課堂的不和諧因素,甚至觸犯當地的信息安全法規。教師在適應新的信息環境時,尤其要關注當地的網絡信息監管法規,以免造成麻煩。
1.中文教師信息素養能力標準缺失
目前,關于中文教師信息能力標準的研究較少,目前還沒有形成較為權威的中文教師信息能力標準。中文教師信息素養的能力標準缺失,國際中文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方案缺乏科學依據,導致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對中文教師信息素養的重視程度不足,還未明確將信息素養納入國際中文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以及開設相關培訓課程。國際中文教學碩士是預備的中文教師,是本專業發展進步的新鮮血液。忽視信息素養培養的重要性會導致預備中文教師對本學科信息化發展認知不足,無法適應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不能及時感知到本學科的國際動態和發展趨勢。
2.信息素養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
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國際中文教育事業處于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各高校正在適應新形勢下的中文教學,中文教師培養也進入新時期。但各高校針對新形勢、新需求的中文教師培養體系的改革難免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李寶貴指出國際中文教師的信息素養包括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兩個層面,中文教師培養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4]。一是中文教師培養與市場發展脫節。大部分中文教師培養單位沒有及時感知到市場變化,未將信息素養納入培養方案。二是培訓的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后疫情時代,中文教學“線上化”要求中文教師掌握線上教學技術,但是目前關于中文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訓主要集中在信息理論知識上,沒有突出整合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擴大,中文已經走向了全球,中文教師也遍布全球。國際中文教師群體不僅包括派出的中國籍教師,也包括廣大的海外本土教師群體。陸儉明提出國際中文教育的基本立足點不應放在“派大量志愿者漢語教師出國”上,而應放在大力培養本土漢語教師上[5]。中文已經在全球播撒了種子,中文教師本土化是中文教育在全球生根發芽的重要標志,也是中文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培訓工作的開展是教師發展、提升教學能力的關鍵。致力于培養本土中文教師一直都是本學科發展的一大重點,也是中文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本土教師熟悉當地的信息環境,更了解當地的信息監管法規,也更了解學生心理和教學重點。其次,本土中文教師熟悉當地的社會環境,了解學生需求和市場需要,更能靶向性地選擇信息和應用信息。最后,本土中文教師也能減輕各國對于“教育信任”和“教育自主”的擔憂。將本土教師納入教師信息素養培養范圍,可以在提高教師整合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
中文教育不僅肩負著中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承擔著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使命。中文教育面向全球,其中亞非拉國家是中文教育的重點區域,但是各國信息技術發展水平和信息基建水平存在明顯差距的。這種差距會導致各國教師,特別是本土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不一,中文教育失衡,不利于中文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為了解決中文教育失衡問題,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助力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技術共建,形成國內高校與部分孔院教師信息素養對口幫扶制度。幫扶應聚焦于信息資源軟硬件的建設和教師信息素養培訓兩方面。一是應結合國內高校的技術優勢和孔院的一線教學經驗建立數據庫和語料庫,助力發現和解決一線教學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以及為本學科科學研究提供數據支撐。二是有條件的國內高校可以創設海外本土中文教師信息素養培訓課程,定期向部分欠發達地區孔院開放,為孔子學院實現信息化管理和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儲備人才。培訓應關注教師的信息水平和課程性質,靈活安排培訓周期,進行分階段、系統性的培訓。此外,培訓應不定期地組織專業人員進行答疑解惑,做好教師崗前培訓工作,及時進行崗中指導,完善崗后總結。
整合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不僅是教師適應信息化教育的時代要求,也是教師個人面向未來發展的關鍵支撐。首要的是強化中文教師對技術賦能教學的認知,促使中文教師從主客觀層面評價自身信息技術能力以及教學能力,及時查漏補缺,有效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硬素質,進而優化所采用的教學技術,改善教學效果。此外,教學實踐是提升教師信息素養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教師應注重信息技術與中文教學的有機融合。中文教師信息能力應在實踐中求發展,注重于解決實際教學問題。一是強化中文教師主流教學軟硬件操作基礎,鞏固信息教學“基本盤”。二是加強信息教學環境建設,提高中文教師在線會議平臺與課堂平臺操作能力,拓展中文教師遠程教學輔助工具和應用手段。三是推動技術解決教學難題,使中文教學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選取適合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創新教學技能。
國際中文教師信息能力標準應是全方位、多維度的,應以提高中文教學效益為根本出發點,強調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注重師生信息素養提高的一致性。中文教師信息能力發展框架應囊括整個中文教學過程,包括課前信息教學資源的收集與選擇能力和整合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能力,課中教學實施能力和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管理的能力,以及課后整合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評估和反思的能力。此外該標準應注意教師信息能力發展的階段性,強調教師信息能力培養的進階性。學習進階是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變化歷程,開展由簡到繁的系列進階活動[6]。教師信息素養的進階性培養有助于激發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正向情感體驗,助力教師信息能力螺旋式提高。
中文教師是國際中文教育學科轉型升級的關鍵一環,也是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維度的快速轉變,提升教師信息素養既是順應信息時代個人專業發展的需要,也是中文教育事業實現現代化的要求。中文教師應與時俱進,積極適應時代變化發展,深刻意識到提升信息素養的重要性,持續更新自身信息素養知識結構,提高整合信息技術進行中文教學的能力,為推動中文教學提質增效和推廣中國文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