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魏世澤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支持在文藝創作和文創產品設計中合理運用手工藝資源,以提高作品品質和文化內涵。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R/OL](2021-08-12)[2023-04-20].http://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2022年6月,文旅部等印發《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指出要推動傳統工藝創新發展,為經濟社會和人民高品質生活服務。遵循“守正創新”原則,發揚手工藝者的創造力,尋求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聯系,推動傳統工藝永續發展。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R/OL] (2022-06-28) [2023-04-20].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gfxwj/202206/t20220628_934244.html.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倡導下,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開發盡管已陸續開展,但縱觀其開發成效普遍不高。研究采用態勢分析法圍繞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開發展開全方位探析,以期探尋一條適合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開發路徑,推動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高質量發展。
開發文創產品是實現傳統手工藝創造性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不僅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還能將傳統手工藝進一步融入人們的生活,推動傳統手工藝活態傳承。在開發過程中,通過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科技、生活方式、審美趨勢等有機結合,不僅能夠激發文創產品創新,還能夠拓寬傳統手工藝的消費市場。同時,開發文創產品可以推動傳統手工藝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此外,在開發過程中需要多種專業和技術的支持,如藝術、設計、信息技術等,這種融合發展模式可以帶來更多的文創成果產出、專業理論及技術創新,進而推動傳統手工藝創造性成果轉化。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開發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對發展鄉村經濟、增強鄉村文化自信和培養鄉村專業人才隊伍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鄉村地區具有豐富的傳統手工藝資源,借助文創產品的開發,推動手工藝與現代生產與制造融合,提高手工藝的現代化生產水平及經濟競爭力,增加手工藝從業者的創收。其次,通過推廣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樹立本土文化品牌形象,提升鄉村文化自信心和社會認同感,推動鄉村文化發展。此外,開發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需要涉及多種專業技能和知識,涵蓋工業設計、制造工藝、教育服務等多領域。通過開展相關培訓,提供產學研合作的平臺和資源,吸引和培養更多的文創開發人才,助力鄉村地區創業就業發展。
態勢分析法也稱為SWOT分析法,能夠全面、系統、準確地分析研究對象所處的情境,包括內部的優勢 (Strengths)和劣勢(Weakness),以及外部的機遇(Opportunity)和挑戰(Threat),從而揭示研究對象的優勢條件和制約因素。研究運用態勢分析法進行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開發的戰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相應的推動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開發的對策。
1.傳統手工藝的種類具有多樣性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在此背景下產生的傳統手工藝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還要滿足生產工具制作所需,這不得不使傳統手工藝的種類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以滿足不同生活方式、生產功能、地理條件、傳說信仰、節日禮儀等需求。截至目前,在我國3610項(子項)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名錄分類中,和傳統手工藝有關的類別是“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如:竹編、挑花、布貼、剪紙、陶藝、織錦等。兩大類別合計占比最大,約為29%。此外,如果將各省、市、縣級的傳統手工藝類保護項目以及在民間流傳而尚未被保護的種類統計,數量眾多,數不勝數。同時,在《天工開物》《考工記》《繡譜》《髹飾錄》 《陶說》以及部分地方縣志等古籍古典中可以看到我國傳統手工藝的系統記錄,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我國傳統手工藝發展繁盛狀況。①王瀟:傳統手工藝的再生產研究[D/OL].西安美術學院,2016:08[2023-04-20].https://webvpn.whut.edu.cn/https/77726476706e69737468656265737421fbf952d2243e635930068cb8/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7WN1SO36whLpCgh0R0 Ziv9r0YoQXiId4v9BfOE9rDqmPhNQ6sWZvC_8WHEXtyACoo9McQPGvLZ1v8DnV63SU&uniplatform=NZKPT.由此可見,我國傳統手工藝的種類具有多樣性,為文創產品開發提供豐富的題材選擇。
2.傳統手工藝品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情感價值
傳統手工藝品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情感價值,是我國民間藝術瑰寶之一。一方面,傳統手工藝品體現出地域文化。傳統手工藝品的形成離不開當地特殊的自然環境、歷史背景和社會文化熏陶。它們承載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等文化元素,如黃梅挑花在圖案題材上會結合黃梅戲故事情節、黃梅地區的民間傳說等。另一方面,傳統手工藝品能傳遞文化記憶。傳統手工藝品可以看作是人們生活的縮影,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人群的生活生產歷程,蘊含著文化記憶與情感記憶,如竹編背簍、簸箕等器物,這些器物不禁讓人想起過去生活的點滴。再一方面,傳統手工藝品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傳統手工藝品采用的原材料通常來自于當地的自然資源,相對于機器生產的產品,它們更精細、更溫暖、更有質感。通過手工藝品,人們可以進一步感受到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最后,傳統手工藝品寄托著情感價值。手工藝品是手工藝人用心和汗水凝聚而成的產品,每一件產品都蘊含著手工藝人的情感表達,如紅安繡活中的圖案寓意大多數反映人們對生活的祝福、對家庭美滿的向往和對社稷昌盛的祝愿等。傳統手工藝品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情感價值,對打造文創產品高附加值 (如開發、設計、品牌、服務與技術等要素)具有重要作用。
3.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開發人力資源豐盈
近年來,文創開發在全球范圍內不斷發展壯大,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①李桂霞,解海,祁愛武.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路徑[J].圖書館建設,2019(S1):187-194.各行業間的聯系與合作活動頻繁,文創產品開發人力資源豐盈。如高校與地方相關部門合作舉辦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激發了學生對文創產品設計的熱情。此外,相關會議和論壇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不同行業領域的帶頭人和企業領導在會上發表重要演講,為文創產品創新和行業發展建言獻策。例如,在2021年12月11日由廣州設計周、灣區文創節和ZENS哲品共同主辦的文化創意設計論壇中,行業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包括文化藝術自媒體創始人、設計品牌首席設計師、“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地方相關文化協會會長和多所高校設計專業教授等,圍繞“手工藝設計”展開研究和分享。此外,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文創相關企業數量大幅增加。2015年,我國僅有1357家文創企業,但到2021年已達1萬家,同比增長了65.3%。②中國報告大廳.文創行業市場分析[EB/OL].(2022-05-11)[2023-04-20].https://www.chinabgao.com/k/wenchuang/64833.html.這說明了文創這一領域有越來越多的人才涌進,文創產品開發人力資源會更加豐盈,為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開發提供動力。
1.文創產品同質化嚴重
文創產品以文化為核心,依靠創意(設計、科技等)的形式將深層次的文化精神內涵進行物化表達,最終以有形的、可操作的載體形式呈現出來,以此開發出具有高附加值、藝術性強、個性化鮮明的產品。由此可見,在文創產品中, “文化”與“創意”二者不可缺少。然而現今大多數文創產品設計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入運用和缺少創新意識,這導致文創產品千篇一律、同質化嚴重、設計成效不佳,如產品多以背包、書簽、筆記本等司空見慣的物品為載體,印上簡單的手工藝“元素”或 “符號”。此外,學者王月月等研究認為文創產品同質化嚴重,一方面,由于掌握設計技能的手工藝傳承人為少數,導致文創產品缺乏創意而出現同質化嚴重;另一方面,由于機械化生產的文創產品大同小異,導致產品缺乏文化辨識度而出現同質化嚴重。③王月月,段勇.從遺產到資源: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鄉村角色研究——以貴州省為例[J].東南文化,2022,289(05):19-25.學者章文等認為,文創產品同質化嚴重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本質原因是設計師過于追求市場潮流而忽略對文化內涵深入挖掘;深層原因是設計師缺乏對用戶體驗需求的充分考慮。④章文,范凱熹.破譯“同質化”探尋“新設計”AI時代博物館文創產品智能開發與研究[J].新美術,2019,40(04):117-120.由此可見,缺少創新意識、文化內涵和對用戶體驗的思考是現今文創產品設計的普遍性問題。
2.文創產品缺乏地域性文化特征,難以打造地域文創品牌
文創產品缺乏地域性文化特征不利于文創產品在龐大的消費市場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學者張軼等通過研究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手工藝設計轉換表明,在手工藝創新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對文化內涵理解不深,導致文創產品設計單一化,文創產品未能彰顯地域文化特征,難以形成品牌傳播,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⑤張軼,楊筱敏.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遺手工藝的文化構成及設計轉換[J].藝術百家,2022,38(06):130-137.學者連凱研究長江經濟帶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現狀時表明,長江經濟帶上的文化特色資源十分豐富,但博物館未能以系列化的模式將地域文化特征運用在文創產品開發中,導致產品品種單一,未能樹立地域文創品牌與形成產業規模效應。①連凱.長江經濟帶博物館展覽文創衍生品設計開發可行性研究[J].東南文化,2022(S1):150-154.由此可見,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缺乏對地域文化資源的運用以及產品系列化發展意識,不僅影響文創品牌的樹立,也限制文創產品的經濟效益發展。
3.“守正”與“創新”二者難以兼顧
“守正”與 “創新”二者在文創產品開發中難以兼顧。學者陳玉等通過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開發現狀調查分析得出,在負面印象中“樣式老氣”“與時代脫節”占比最大;在正面印象中,文創產品的“地域文化特色”是群眾較為關注的。②陳玉,李輝.現代生活美學觀念下的手工藝非遺產品創新設計研究[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22(03):49-55.這表明,在用戶心目中文創產品設計既要有創新意識,又要兼具文化內涵,二者融合可以滿足用戶對文創產品的基本需求。然而,學者吳師彥對手工藝傳承現狀研究表明,老一輩的手工藝傳承人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和堅守傳統規范的特點,正因如此,他們精湛的技藝得以傳承,但年齡超過65歲的傳承人技藝相對單一,缺乏創新思維,再加上大多數傳承人年紀偏大,對新的事物接受程度低;相比之下,較為年輕的傳承人更愿意尋求新技術來輔助傳承。然而老一輩傳承人對新一代傳承人的挑選十分嚴格,門檻較高,導致許多手工藝的傳承出現瀕臨失傳的局面,年輕一代也很難真正成為傳統手工藝傳承的一員。③吳師彥.非遺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開發路徑——以福州脫胎漆器為例[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06):28-31.再者,文創設計企業和高校設計人員雖然有很好的創新思維和設計能力,但對傳統手工藝的內涵研究甚淺,難以站在傳承人的高度深入理解手工藝的藝術特色和掌握技藝規范,因此設計出的文創產品缺乏文化特色。
1.國家政策支持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多部政策支持和推動手工藝文創產品發展。在文化與旅游方面,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印發了《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R/OL] (2022-06-28) [2023-04-20].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gfxwj/202206/t20220628_934244.html.通知強調以旅游產品與旅游服務彰顯傳統工藝的魅力,促進傳統工藝保護與旅游開發二者相輔相成,帶動就業創業,助力鄉村振興。在文化數字化發展方面,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⑤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 [EB/OL].(2022-05-22)[2023-04-20].http://www.gov.cn/zhengce/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意見旨在進一步促進數字化與文化高質量發展,通過線上與線下、虛擬與實體相結合的方式提高數字文創產品的質量和吸引力,推動數字化文化產業與國家文化建設更加緊密地融合。在文創產品開發指導方面,2021年8月,文旅部等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措施》,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印發《關于進一步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措施》的通知[EB/OL].(2021-08-17)[2023-04-20].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ykf/202108/t20210831_927458.html.該政策鼓勵相關單位注重以創新驅動發展,推廣數字化的文化創意產品。此外,政策還支持相關單位應用VR、AR、全息技術、三維圖像顯示技術、娛樂交互技術以及文化資源數據化處理等,以增強文化和旅游體驗的互動性,同時提升文創產品使用、展示和傳播效果。總之,國家發布的相關政策指明了手工藝文創產品及相關產業發展方向,進一步提振了手工藝文創產品開發士氣。
2.數字化技術蓬勃發展
近年來,隨著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依托“科技+文化”的聯動發展形式應運而生,這種形式能夠增強用戶文化體驗感,使傳統文化“活態”傳承變為可能。如在《北京中軸線寶盒系列文創產品》使用過程中,用戶能夠通過手機、平板等設備,利用AR、VR技術實現真實場景與虛擬體驗的融合,開啟數字文化交互的新形式。又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的VR作品《御花園》以VR技術為支撐,讓用戶能夠穿越時空,全景式體驗御花園的美妙景色。同時,該作品結合歷史資料研究,既有傳統性,又具備創新性,為推廣故宮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文旅數字化創新實踐優秀案例,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發布2022年文化和旅游數字化創新實踐案例的通知[EB/OL].(2022-09-29)[2023-04-20].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kjjy/202210/t20221008_936307.html.包括8K+AR+5G科技助力全球博物館珍藏云端智慧傳播、故宮騰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龍門石窟智慧文旅數字孿生平臺、麗江古城智慧小鎮、AR沉浸式軌道船體驗項目“致遠致遠”等。這些實踐深刻展示了數字化技術與文化領域的融合,為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數字化創新發展提供借鑒。
1.人們的消費需求與審美要求提升
《2019博物館文創產品市場數據報告》顯示,在2018年阿里巴巴旗下電商平臺的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累計訪問量中,90后用戶數量約為1億,而在線上博物館文創店鋪的粉絲數量中,90后群體占比超過50%,②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天貓.2019博物館文創產品市場數據報告[J].公關世界,2019(22):19-22.這表明文創產品的受眾群體更偏向年輕化。楊越明教授團隊對文博資源數字化進行了調查,發現青年人對四種數字文創產品和服務表現出了明顯的偏好。其中,高科技展演得到了最高的關注度,即將文化資源與科技藝術演出相結合;其次是結合AR、VR技術的文化創意體驗,因其獨特的新奇感備受關注;第三是數據博物館的智慧導覽;第四是游戲體驗產品。可以看出,數字化文創產品和服務不僅可以為年輕人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化體驗,還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推廣作出重要貢獻。③國際創意與可持續發展中心.楊越明:文化遺產數字化浪潮的初心與重心[EB/OL].(2022-12-12)[2023-04-20].https://city.cri.cn/20221212/31483800-3c8d-d9eb-c76d-b8d8be38c024.html.在數字化時代,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數字技術為媒介、創意為核心,實現多方面的融合,才能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學者宋朝麗等通過研究消費者對景區文創產品的購買偏好研究得出,吸引消費者購買文創產品的要素主要為“創意創新”(76.53%)、“產品設計”(65.28%)、“產品質量”(60.15%)。另外,62.35%的消費者認為將科技與娛樂元素融入文創產品中會更具吸引力。④宋朝麗,鐘伶雨,栗原.景區文創產品消費新趨勢與多維賦能——基于全國文化遺產5A景區的市場調查[J].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2022,35(01):24-32.綜上研究表明,融合數字化技術創新的文創產品更受年輕群體關注,“娛樂化”“數字化”“游戲化”成為文創產品設計的關鍵詞。
2.文創開發競爭力度不斷加大
在國外,盧浮宮博物館于1989年實行“大盧浮宮”計劃后,開始了文創開發方面的籌劃。2018年,盧浮宮博物館文創業務收入達到970萬歐元,同比增長8%。截至2020年初,已開發的文創產品數量超過2000種。⑤崔萌.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模式研究[D/OL].西安:西北大學,2022:05[2023-04-20].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75KOm_ zrgu4lQARvep2SAkueNJRSNVX -zc5TVHKmDNknnRQkEd0lcQQsz2F-2AyJ1gldVaUk_TGn44S-GoH3FW&uniplatform=NZKPT.美國MoMA Store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文創品牌,它已經成為文創開發的引領者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39年。如今,MoMA Store在美國擁有6家獨立線下門店,每年有250萬人次光顧,而MoMA Store的銷售收入直接占據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幾乎與門票收入和會員費持平。⑥孫心妍.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與營銷研究[D/OL].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01[2023-04-20].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1018262433.nh&DbName=CMFD2019.國外的文創開發起步早、發展規模大,為我國文創開發提供借鑒的同時充滿了競爭與挑戰。
在國內,“長沙市雨花手工藝館”是全國首家民營的“非遺”館。截至目前,該館已聚集來自全國的“非遺”項目300多個,開發了“非遺”手工體驗項目30余個、精品節目20多個,推出了萬余種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讓傳統文化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此外,“紹興‘非遺’客廳”是一個文旅服務綜合體,通過展演、銷售和娛樂體驗等方式展示了10多種紹興傳統手工藝文化精品,同時通過活動串聯起當地多種 “非遺”特色內容,以提高用戶體驗,滿足不同需求。綜上所述,文創開發是全球性的,其競爭力度不斷提升。因此,文創開發需要不斷深耕文化土壤、尋求創新和提升用戶體驗,才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和發展。
推動手工藝資源數據化,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共用,既是對傳統手工藝的有效保護,也為文創產品的開發提供基礎支撐。首先,對手工藝資源開展田野調查,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手工藝進行數據搜集,包括但不限于傳承人、手工藝品、工具、傳承場所、技藝流程等要素,以實現充分記錄和有效保護。其次,通過三維建模技術,對傳統手工藝品進行高精度的三維掃描、數字建模、視覺渲染等操作,更好地記錄和保存手工藝品的物理形態和藝術內涵。最后,根據以上收集、記錄、掃描、建模與渲染的數據化資源,建立手工藝資源數據庫,以圖片、影像、音頻、三維模型等多種形式構建在線資源平臺,使更多的人可以有權訪問和使用數據化的手工藝資源。同時,開發數字化虛擬博物館,將手工藝資源展現在虛擬空間中,讓公眾可以隨時隨地欣賞手工藝品以及了解手工藝歷史、技藝與文化。此外,傳統手工藝資源數據化不僅能為手工藝文創產品的開發提供數據支撐,還能提高手工藝文創產品開發效率。
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開發的人才能力提升與人才能力施展需要相關管理部門引導與支持。相關管理部門應深化 “教”與 “學”模式,制定設計師手工藝研學項目申請機制與項目資助規定,增加設計師學習傳統手工藝的機會與拜師渠道,通過組織學術會議促進設計師與傳承人、民間組織、理論研究學者等專業人士交流。同時,相關管理部門應完善傳承人教學聘請制度,鼓勵傳承人走進高校課堂與設計企業單位,支持傳承人開展以文創設計產出為目標的教學工作。①肖昕,景一伶.中國文化產業數字化政策及其策略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21,34(03):130-136.此外,相關部門還應組織傳承人到高校拓展學習不同領域知識,幫助傳承人突破創作瓶頸,提高傳承人專業技術能力和保護傳承水平。
打造手工藝文創產品配套的數字化生態平臺是加強用戶黏度以及拓寬用戶文化體驗服務范圍的重要方式。數字化生態平臺依托互聯網技術,其呈現形式可以為APP、小程序、網站等。在數字化生態平臺中,設計師根據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內涵與技藝特色構建用戶體驗內容(文化、歷史等信息)與交互方式(數字化的技藝體驗方式),以增加用戶體驗的趣味性,增進用戶與產品之間的情感。同時,數字化生態平臺整合文旅服務(博物館、景區等)、手工藝教育(手工藝作坊、傳習館等)、電商服務、文化社區交流、用戶自主創作服務(UGC)等功能,充分發揮平臺生態優勢,不斷擴展手工藝體驗與服務內容,以此帶動不同行業協同創新與發展。
設計師以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內涵和技藝特色為基礎,構建文創產品線下體驗部分。一方面,設計師通過對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內涵進行分析與重構,并融合游戲化、趣味化、教育化的內容于文創產品中,以此向用戶多樣化地展示手工藝文化內涵;另一方面,設計師還原傳統手工藝的技藝特色于文創產品的用戶操作體驗環節中,以“組裝包” “材料包”等需要用戶動手操作的形式呈現,給用戶留出操作空間,如宜家家居在設計環節充分考慮用戶動手組裝的可能性,產品多以“半成品”的形式銷售,用戶購得產品后可以根據相關引導進行組裝操作,以此充分激發用戶對產品的探索感和喜好。
結合文創產品線下體驗部分,依托數字化技術拓展延伸文創產品線上體驗服務,融入動畫設計、游戲設計與交互設計等方式,打造豐富的可視化交互體驗場景。用戶經過文創產品線下體驗部分的動手實操環節,所獲得的“成果”可以結合AR、VR等虛擬現實技術,實現真實物品與虛擬服務相融合的沉浸式體驗效果。①張偉,吳晶琦.數字文化產業新業態及發展趨勢[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39(01):60-68.如湖北工業大學設計團隊設計的《竹編·湘西》文創產品,該產品以手工材料包的形式向用戶提供竹篾原材料,并以詳細的竹編技藝說明引導用戶一步步完成竹編圖案編織,用戶完成作品后可以使用手機或平板掃描識別竹編圖案,以獲取湘西文化故事解讀。
系列化的設計模式可以在細節處理和創作中體現出一致的理念和風格,使產品具備品牌特征和獨特魅力,同時可以結合不同風格擴展產品線,滿足用戶不同需求和喜好,加強用戶對文創產品的黏度,從而發揮更大的產品價值。系列化設計的品牌策略有助于提升品牌整體形象和辨識度,并建立起品牌與用戶之間的信任和情感紐帶。同時,系列化設計不僅可以體現在某一文創產品迭代上,還可以運用在同一地域內不同文化資源的文創產品設計中,增強地域文創設計語言的統一性,培塑地域文創品牌。
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依托數字化生態平臺的協同發展優勢,充分發揮手工藝從業者、設計師等人員的專業價值,滿足用戶個性化創作服務需求。②李敏,吳婧瑞.生態位管理視角下傳統手工藝產業發展路徑研究 [J].民族藝術研究,2022,35(02):155-160.具體可以包括:一是從傳統手工藝的功能價值出發,用戶可根據日常生活中器物功能需求,進行手工藝品個性化定制服務,如竹編編織的家用品、陶藝制作的茶具等;二是從傳統手工藝的藝術價值出發,用戶可根據自身的審美需求,定制個性化的手工藝紋樣、圖案等并應用在生活用品中,如服裝圖案定制、瓷器印花定制等;三是向用戶開放自主創作服務平臺 (UGC)③黃永林.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多維關系與時代特征 [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No.201(17):22-29.,用戶可以根據自身對傳統手工藝的理解,創作出不同形式的手工藝品或手工藝紋樣與圖案。在此過程中,涉及的技藝支持與設計支持由手工藝從業者與設計師提供。
拓寬傳統手工藝應用場景,推動傳統手工藝與旅游融合,旨在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拉動當地經濟增長。“研學游”是以學習和體驗為主導的文旅方式,能使用戶(游客)更好地了解當地文化特色。通過深入“研學游”一體模式,將傳統手工藝體驗納入旅游的行程中,讓用戶通過互動體驗的方式進一步感受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內涵和技藝特色。具體而言,在景點中通過文創產品開展手工藝體驗活動與根據用戶需求進行手工藝品定制化服務,讓用戶切身感受到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同時提高傳統手工藝在當地旅游業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在這其中,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是傳統手工藝與文化創意設計結合的載體,也是文化與旅游融合的媒介。
文旅融合模式下,用戶對旅游體驗的需求能拉動文創產品及其相關文化體驗服務消費。當地手工藝從業者可以從事文創產品的生產制造、文創產品的原材料供應、文創體驗的引導式教學服務等,從而增加經濟創收。如云南大理周城的璞真扎染坊,近年來通過建立白族扎染博物館、開展經過精心設計的扎染手工藝文創產品與體驗服務,通過寓教于樂的體驗方式幫助用戶了解手工藝的歷史文化底蘊,極大促進了當地文旅相關產業經濟發展。
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文創設計模式的變化,網絡化知識及數據化資源成為文創設計不可或缺的來源。設計方式由單一的設計師設計轉向集思廣益的群智創新設計。在此過程中,創新越來越依賴于知識、文化和數據,創新周期不斷加快,創新過程更強調兼容性和合作性。④羅仕鑒,田馨,梁存收,房聰,朱媛.設計產業網構成與創新模式[J].裝飾,2021(06):64-68.
首先,在構建多主體協同運作設計網絡中,以“多主體協同”提升手工藝的文創價值需要多方參與,包括設計師團隊、手工藝傳承人、政府組織、院校機構、民間協會組織等,同時借助多學科研究成果與多種新興技術實現跨界合作與各方價值共創。其次,為了提高多主體協同運作的效率,需要更加重視群智創新設計中的知識產權“確權”和“保護”問題。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以促進群智創新過程中創新潛力的釋放和創造。為此相關管理部門應當加強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機制創新,并打通知識產權的全鏈條,包括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等。此外,還應引入第三方在線監管機構,并利用區塊鏈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開發知識產權管理工具,如“CCDI版權云、CPSP版權資產服務平臺”等,對海量文創設計的知識產權內容進行即時保護,完善群智創新驅動的知識產權一站式服務體系,進而提升群智創新下的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開發效率。
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的開發能夠促進文化創新,賦能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擴大手工藝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同時推動手工藝相關產業轉型升級,充分調動人才參與積極性,增加就業收入,助力鄉村振興。此外,在數字化進程不斷深化的當下,協同創新與價值共創觀念深入人心,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的開發將凝聚共識、群智創新,統籌多方力量,助力傳統手工藝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