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俊榮

書名:視聽語言作者:吳小明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日期:2022年1月定價:49.80元
影視作品是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更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創作形式。而影視攝影是影視作品制作的核心環節,直接關系著影視作品的好壞,影響著影視作品的文化傳播效果。由吳小明主編的《視聽語言》全書由五個模塊組成,分別是視聽語言基礎、視覺語言、聽覺語言、視聽語言應用、影視拉片。全書呈現出四個特點:一是作者在書中對視聽語言的基本原理、構成要素、基本功能等進行了詳細闡釋。二是作者在書中重點對影視攝影技巧進行了分析,并且以案例的方式闡釋了影視攝影重點的光學鏡頭、景別、光線、拍攝焦距等控制技巧。三是作者在書中對影視攝影的起源、發展進行了介紹,同時對影視攝影作品與其他信息媒介的關系進行了論證。四是作者重點對影視攝影中的影視拉片進行了分析,指出影視作品是如何將視聽語言應用在影視創作的全過程中,并在實踐過程中借鑒視聽語言的應用技巧,提升學習者視聽語言的應用能力。
影視攝影的傳播特性。影視攝影最初起源于電視的興起與發展,而后逐漸應用于新聞攝影、專題攝影、紀錄片攝影等。但無論電視攝像還是新聞攝影等,其本質都是用手中的鏡頭去記錄活動,用視覺語言傳達信息。本書中,作者指出了影視攝影的傳播特性,即:藝術性、數字符號性、傳播媒介融合性。首先,藝術性主要表現為影視攝影本身是一門藝術,攝影師通過攝影設備將人物場景、事物場景等記錄下來后,往往需要采取藝術加工與設計方法,對拍攝好的內容進行包裝、藝術美化,美化后的內容才可稱之為攝影藝術品,滿足觀眾影視鑒賞需要。其次,數字符號性,影視攝影與報刊雜志中的文字記事不同,人們在對待視覺圖像時往往更為謹慎,因為視覺圖像能夠給人以最直觀的感受。影視攝影也主要通過數字技術手段進行內容加工,形成視覺圖像的數字符號,最終達到傳播目的。最后,傳播媒介融合性,意味著影視攝影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其不再作為一種孤立的傳播手段,而是趨于與其他媒介的融合。現階段,各類媒體的競爭日益激烈,影視攝影的服務平臺也更加專業化,影視攝影逐漸從以往單一的應用模式加入了更加豐富多元的影視類型,微電影、影視廣告等多種形式的融合,更好地符合文化傳播的現實需要。目前各種接收終端的多樣化,驅動著影視產品不斷創新,促使影視攝影在內容和服務上持續做好優化。
影視攝影推動文化傳播。文化展現著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與地理特點以及人文環境等各方面,而影視攝影則是通過拍攝的角度、光影、場景、音效等多種手法來營造氛圍表情達意。影視攝影是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之一,其受眾更為普遍,也更容易迎合不同區域觀眾的品味和審美需求。文化傳播借助影視攝影,能夠打開傳播渠道,擴展傳播范圍,提升傳播影響力。另外,融媒體形勢下,受眾對影視信息的需求,已不再依賴于傳統的電視媒介,開始向短視頻陣地轉移,抖音、快手、B站及微信公眾平臺等終端,已經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新媒體平臺,廣受大眾歡迎與青睞。融媒體形勢下,影視攝影主動適應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特征,尋求攝影方式的精簡、立體、多元,通過融媒體平臺更有利于影視攝影作品的傳播,影視攝影作品符合新媒體平臺傳播特征及用戶觀看喜好,更有利于傳遞攝影中蘊含的文化元素。
影視攝影服務文化發展。影視傳播作為傳媒行業的重要領域,主要借由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傳播媒介進行內容傳播和文化交流。通過影像看世界,作為一個年輕的學科,影視攝影雖然發展歷史較晚,但成長卻極為迅速,尤其在新媒體時代下,各種短視頻層出不窮,各種新的信息接收媒介充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影視行業在各個端口都迎來高清時代的大背景下,影視攝影同樣需要做好轉型和調整,要契合當前社會發展需要,更好地服務文化傳播。此外,各新媒體平臺以視頻內容簡短、視頻形式多元、圖文并茂、評論互動便捷等優勢進入人們視野,成為社會大眾對碎片化信息閱讀的主要媒介。這一形勢下,影視攝影應主動與新媒體技術融合,通過科學有效的攝影技巧,采集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影視內容,制作成短視頻或微電影,通過各類新媒體平臺傳播,使其成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載體,成為展現優秀文化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