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璽凡
從事新聞工作以來,我采訪過許多老師,傾聽過許多教育故事,這些故事看起來很平常,貫穿在每個日日夜夜,卻讓聽的人心潮澎湃、肅然起敬。比如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清溪小學校長蔣叢青一家三代人的教育接力,就深深打動了我。
“第一節,伸展運動,雙手要完全伸開,與肩膀平直。”記者見到蔣叢青校長時,他正糾正學生廣播體操中不規整的動作。他身材瘦小、兩鬢斑白,孩子們見到他都畢恭畢敬。
清溪村是個位于湘桂交界處萌渚嶺下的小村落,群峰連綿、山路崎嶇,距縣城50多公里,是瑤族聚居地。在這個村莊里,蔣叢青一家備受尊敬,因為他家三代接力瑤鄉教育事業,已橫跨半個多世紀,被鄉親們稱為“最可愛的一家人”。
1985年,當17歲的蔣叢青成為一名代課教師后,父親將一枚珍藏的園丁榮譽紀念章送給了他。“這枚紀念章是國家對父親為教育奉獻畢生的肯定,就像是‘傳家寶傳到了我的手中,讓我深受鼓舞。”自此,“園丁”二字,成了蔣叢青心頭最崇敬的守護。2011年,蔣叢青的女兒蔣麗麗大學畢業后,也跟隨父親的腳步,來到了清溪小學,與父親成為了同事。
蔣麗麗回憶,當年父親當代課教師時每月工資僅45元,但工作卻十分忙碌,“不是在進行家訪,就是在找放學未歸家的孩子。”
上世紀九十年代,每當秋季開學前,蔣叢青經常會為班里交不起學費的貧困學生墊付學費,那點微薄的工資所剩無幾。當妻子找他拿錢日用時,蔣叢青只能笑笑說:“得讓孩子們先上學嘛,不然沒書讀要去哪。”
1994年,輾轉多校執教的蔣叢青回到家鄉學校清溪小學,并留任至今。如今該校是江永縣粗石江鎮僅剩的兩所村小之一,他的堅守,讓村里的娃娃們可以在家門口就讀。
從蔣叢青家走到校門口,不過百步,所以與學校、學生有關的任何事,他都會隨叫隨到,身體力行。食堂用水困難,他挑著桶從家里一趟趟擔水應急;暴雨將學校圍墻沖垮,他連夜帶著村民們修補;剛分來的年輕教師思鄉情濃,他經常張羅著大家來吃家常菜,當他們是自家孩子……
“如果不是蔣老師的幫助,我可能看不到更遠的未來。”現就讀于江永一中的鄧洪文以前家庭困難,讀四年級時因意外導致左眼晶狀體碎裂,頓時失明。是蔣叢青和當時也在學校任教的蔣麗麗為他發起捐款、聯系愛心醫療機構,才讓他重新擁有光明。
因為蔣叢青的鼓勵,本村學生何美婷成功考取公費師范生,畢業后將回到家鄉執教。她的弟弟蔣俊杰因智力障礙,適齡入學時仍被父母留在家中。“先把孩子送去課堂,錢的事不用擔心。”3年來,這個孩子的保險、午餐等費用都由蔣叢青個人墊付,而蔣俊杰也在集體生活中學會了基本行為規范。
作為清溪小學的校長,蔣叢青在擔任四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的同時還兼任了綜合、體育等科目的教學。2018年,國家補貼專款開展免費午餐,他又多了一項新的工作:為孩子們置辦午飯。
鎮上只有趕集的日子才能挑選到更豐富的食材。為了貨比三家、節省開支,蔣叢青和妻子坐上開往縣城的班車,穿梭于各大批發市場間,再把挑揀好的貨品滿滿當當帶回村里,卻從未給自己買回哪怕一件衣裳。
“我喜歡校長爺爺和老師們煮的菜,好吃極了。”懂事的孩子們總會在吃完飯后,搶著幫老師們洗碗,收拾餐桌。
談話間,蔣叢青告訴記者,他父親是清溪村新中國成立后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又回到山里教了一輩子書。他常對蔣叢青說,做人不求官、不求錢,在瑤山當老師教好學生是最大的人生價值。這對蔣叢青影響很深,激勵他一輩子留在了鄉村學校。
在他看來,如今村里的家長們大都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們與祖輩相處,教育很容易缺失。于是他以身作則,默默影響著老師和瑤山的孩子們,吃苦耐勞、善良、堅韌、樂于奉獻的精神在瑤山學子心中慢慢生根發芽。
三代人接力瑤鄉教育,才讓這個瑤族古村落走出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而學校也在教師們的努力下被打造成了“小而美、小而精”的鄉村小學。這樣的默默付出讓愛如涓涓細流,護送一批批學子去到更遠的地方,去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