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海南政法職業學院
2022 年10 月16 日“二十大”的召開,標志著我國進入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此背景下,鄉村體育的發展也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依托信息化技術手段助力發展,是未來鄉村體育事業發展趨勢。近幾年來,各地積極探討教育信息化策略,目的在于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1]。
海南有著濃厚的排球文化氛圍,文昌“排球之鄉”最為出名,地道的海南排球是“光著腳丫就地打排球”,并打出了“短平快”的技術特點。排球運動成為當地居民喜聞樂見的運動,在校園內得到普及開展。本文積極探討教育信息化助力鄉村排球發展的有效路徑,聚焦“鄉村校園排球”展開如下分析。
高質量的排球課堂,應該體現在教師的“教”,以及學生的“學”兩個方面。鄉村排球教學普遍存在:師生互動少、時效性差、練習密度低、學生進度慢的問題。一方面,體育課堂時間有限,教師一人同時指導多名學生,學生排球基礎參差不齊,學習速度難以形成統一步伐。另一方面,鄉村學校排球資源有限,如排球器材、輔助訓練器材少,學生要“輪流”練球,講課及練習效率較慢[2]。教育信息化的應用,縮短教師示范講解、理論分析、動作展示的時間,講課速度得到提高。信息平臺的多功能、可視化、大數據等優勢,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學習排球技術。
排球資源除了排球場地、排球器材資源以外,也包括高水平排球教師、排球課件、教材資料等等。信息化技術在鄉村排球教育中的運用,可以打開“資源寶庫”。一是縮小排球教師之間的水平差距,教師通過信息平臺參考、借鑒高水平教師的講課案例,縮小教師之間的水平差距。二是信息技術在排球教學領域的應用,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促進排球教育領域的信息交流,讓更多教育資源可以引進鄉村。
信息技術本身具有”信息傳遞“方面的優勢,讓教育信息搜索、降低信息傳遞成本[3]。鄉村排球運動發展過程中,因為經濟條件、教育資源的差異性,仍然還是有較多的青少年難以圓“大學夢”或者“運動員夢”。借助信息化的平臺與技術,能夠讓鄉村排球人才有更多“被看見”、“被認可”的機會,尤其是貧困學生發展排球特長方面的機會。例如:同為“排球之鄉”的海南文昌、廣東臺山,在這些排球文化濃厚的鄉村學校,臥藏著許多從小打排球、技術熟練的青少年人才,因為缺乏競賽平臺而沒有被看到。抓住信息化的平臺優勢和技術,從選材、訓練、競賽等方面,思考如何讓這些優秀的排球苗子“走出去”。
訪談26 名鄉村排球教師,獲取詳細資料輔助開展研究。
目前使用普及度較高的是:多媒體、慕課、云計算、大數據、AR/VR、智慧講臺、創客教育等等[4]。這些平臺中不僅有各類教育資源,也具備輔助課題講課、資源分享、技術解析等功能。在鄉村的校園內,這些信息化資源投入較少,或者是已經投入的學校,還需要定時的更新、升級、維護,對網絡方面有較高要求,所以在鄉村全面普及的難度較大。另外,排球信息化課堂的落實,有涉及體能監測、運動量控制、教學測評等板塊,需要用到智慧設備輔助教學,如智能手表、排球訓練機,但是在鄉村這些設備比較少。

表1 信息化資源投入評價(n=26)
在制作排球課件時,教師需考慮內容投放、信息長度、播放時間、展示方式(圖片、文字、視頻等),做到有層次、有內容、有畫面。在搜集整理與分析了大量的排球課件發現,普遍存在如下問題:課件內容多、缺乏層次,文字部分不夠簡潔,課件播放時間把控不合理(見表2)。不可否認信息教育平臺的運用,在助力鄉村排球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但是因為信息多、內容雜,如何有效篩選和利用,這個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表2 信息化課件的制作與調查(n=26)
結合鄉村體育教師、排球教練26 人的訪談,發展教師對信息化在排球教學的應用操作不太熟練,且觀念上的重視度也不高(見表3)。

表3 鄉村體育教師信息化教學觀念及操作調查(n=26)
首先,鄉村排球教師尤其是年齡較長的教師,在長年累月的教學積累下,習慣線下教學的模式,雖有接觸網絡,但對信息平臺的功能、操作不熟練。因此部分教師存在觀念偏差,認為排球課用信息技術開展是“多余”的,或者認為排球學習的效果來自于多學多練,線上教學只是輔助。其次,信息技術在鄉村排球教學中的應用,融入到“教、學、管、評、測”方面[5]。教師既要篩選資源與內容,也要學會制作課件,掌握平臺故障的基本處理方法等等。
在實踐應用中,教師對于下述問題把握不夠準確:哪些內容需要用信息技術、哪些內容線下教學效果更好;如何將線上所學遷移到線下;如何將線下排球練習遷移到線上。
表4 可見,排球教學的線上、線下融合不足,所以在教學實踐及操作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教學思路混亂、應用效果不佳、學生進步幅度較慢、影響講課時效性等等問題。因為排球教學本身是以身體練習來作為手段,學生只有在多練、多賽之后,才能夠實現技術的提升、體能的發展,以及感受排球運動的樂趣。所以做好線上、線下課程的融合,也是推進鄉村排球教育信息化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部分。

表4 排球教學線上線下融合情況調查(n=26)
教育現代化、鄉村排球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教育發展改革的必然趨勢,相關資源投入是否充足會影響教育目標達成情況。因此,有必要在資源投入方面加大力度,一改鄉村“落后面貌”。其一,在網絡建設、教育平臺建設方面,需加快步伐,以確保“硬件”上的實施可行性。因考慮到每個班級都投入建設,將會產生很大的花費,而且考慮都后續升級維護,也需要較大的教育資金。所以每所學校,直接打造一個“智慧教室”,可以進行多學科的教學。排球教學也可以在“智慧教室”內展開。其二,根據鄉村排球教學需要,配備智慧設備、輔助教學設備,比如排球訓練機、運動智能手表。
排球信息化課件制作、內容整理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環節,考慮將排球優質課程、名師課程,作為課例在鄉村校園中普及。如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中匯聚豐富的課程資源,國內諸多高校的官方網站上,也有開設“排球優質課師范教學”的案例,可以免費瀏覽與下載的。學校排球教練、排球教師,可根據本校的排球教學需要,篩選和下載名師課例,進行參考借鑒和推廣應用。
例如:在教育平臺檢索了第一屆體育青年教師研修班中的“名師排球單元課例”,分別由5 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優秀教師,進行“排球雙手正面墊球”的教學展示。第一位教師,以“擊球部位”作為關鍵講解,層層遞進的引導學生感知擊球部位,然后配合“一拋一墊”、“一拋多墊”、“墊球比多”的練習環境中強化墊球技術。第二位教師,展示的是排球體能練習技巧,將排球體能訓練動作編排成“兔子舞”讓學生進行跟學跟練。第三位教師展示了如何進行排球課堂點評,包括學生知識技能、解決問題能力、技術動作熟練度等內容的點評。在參考借鑒這些優秀名師的線上講課之后,結合本校學生排球學情分析,進行借鑒及整合,輔助開展排球墊球教學。
傳統的線下培訓模式,面臨“小規模學校教師少、學校地理位置偏遠、教師培訓后無人上課”的情況,所以難以實現離崗培訓。目前“五花八門”的機器人課程、創客課程、三維設計,操作難度大,讓教師們比較頭疼。一是充分利用手機、APP 進行在線培訓,在云端管理之后,推動鄉村排球教師進行常態化的線上學習。在手機教育云端,匯聚排球教師實現“跨校”學習,制定小規模學校排球教師的培訓及成長計劃。依托培訓“云端”平臺,將排球教師的學習、培訓、獻課等環節緊密銜接在一起。二是鼓勵排球教師及教練的跨校交流,圍繞信息化教學相關內容相互學習。鼓勵教師們以“師帶徒”的方式,由信息化技術水平高的教師帶動其他教師,提高教師整體信息化教學實操能力。
排球線上教學、線上教學既有區別,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需重視線上線下排球知識的相互融合、有效遷移。
(1)劃分內容,明確目標,細分排球課程。例如:線上教學主要用于排球理論課、排球重難點技術解析、排球比賽評析的教學環節,這部分線上教學占排球課課時占比控制在15%以內,根據這個比例制作排球課件。線下教學占比為總課時不低于85%,以身體練習為手段發展學生的排球學科能力。線上課程、線下課程,是相互穿插進行的,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
(2)合理運用,化繁為簡,輔助教學。將學習排球“防守戰術”,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楚排球防反站位,所以課前穿插一節理論課,通過“微視頻”演示四號位單人攔網,或者其他的防反站位,微視頻里面可以把學生的頭像貼在移動人像上,假設學生就是視頻中的運動員。在實踐課練習的時候,看過的短視頻會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印象,根據自己的角色快速準確站位。
(3)信息同步,科學評價,以評促學。線上、線下教學情況需要同步保存,結合學生的排球學習情況,保存板書、課件、練習、考核等相關活動的數據。信息同步可幫助教師用來分析學生的排球學情,便于學生的排球學業評價。遠程同步講課練習,將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鄉村學校。
總而言之,教育信息化助力鄉村排球運動的發展,其應用效果取決于信息化資源投入情況、教師信息化水平,以及學生接受情況。本文聚焦鄉村排球教學工作,思考如何有目標、有計劃、有策略的推進信息化技術,目的在于讓鄉村排球可以“走出去”,將優質資源“引進來”。由于資源缺乏、課件質量不佳、教師水平不穩定、線上線下融合不足等原因,鄉村的排球信息化教育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本文試圖通過此次研究,探索教育信息化助力鄉村排球發展的有效路徑,可供其他學校教師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