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文 易善剛
摘 要:近年來,靈活就業人員收入持續增長、就業滿意度有所提升、職業黏性增強,但仍存在職業傷害風險高發、社會保障覆蓋率低、勞動關系模糊化、工作時間過長、主動登記意愿不強等方面的突出矛盾,亟須強化政策扶持、就業服務、就業管理以及動態監測等工作體系,切實保障靈活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靈活就業 薪酬 社會保障 就業質量
靈活就業是促進充分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的重要途徑,在解決勞動者生計問題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鎮就業壓力。靈活就業不僅有利于拓寬就業渠道、增加群眾收入,也有利于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在穩定就業和維護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深入研究靈活就業發展的總量規模、結構特征、收入水平、社會保障和就業質量等狀況,筆者深度整合上海就業登記、勞動力資源調查、社區就業監測以及公安部門實有人口信息等大數據資源,綜合采用入戶調查和網絡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共收集靈活就業人員有效調查問卷10 244份。研究對象主要是,為獲取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而從事社會經濟活動但未與任何用人單位建立明確勞動關系的勞動年齡人口,包括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個人自主開展經營活動或從事自由職業等情形。
一是根據上海靈活就業登記、社區就業監測以及公安部門實有人口信息綜合測算,截至2023年3月底,上海市范圍內靈活就業人數為297.88萬人。結合近年來的變化趨勢看,靈活就業成為穩定就業形勢的“蓄水池”,穩就業、保就業貢獻大。
二是截至2023年3月底,上海戶籍靈活就業人員為79.92萬人。上海戶籍短期性、臨時性從事靈活就業的人員增多,總體呈現逆勢反彈趨勢,改變了近年來上海戶籍靈活就業人數由于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而震蕩下行的態勢。
三是根據上海市社區就業監測結果測算,截至2023年3月底,在上海從事外賣送餐、快遞、網約車、菜場服務等各類靈活就業的非上海戶籍人數為217.96萬人。隨著上海以在線新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模式不斷發展,預計靈活就業的來滬人員規模有望保持增長態勢。
調查結果顯示,靈活就業人員平均年齡為42歲,較上年度增長1.5歲,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從年齡結構的性別差異來看,靈活就業的男性中,31至35歲年齡段人數最為集中,約占男性靈活就業人員總數的15.3%;女性靈活就業集中的年齡段是51至55歲,約占女性靈活就業人員總數的19.1%。
從性別結構看,靈活就業的人員中,男性占52.5%,女性占47.5%。從近年發展趨勢看,女性靈活就業人員占比總體呈現上升趨勢,性別占比差異逐步縮小。
從性別結構的行業差異來看,從事網約車/代駕的靈活就業人員中,男性占比為90%,高于其他各類行業;其次是建筑裝潢和網約送餐,男性占比分別為87.3%和84.2%。女性占比較高的行業為護工護理、家政保潔和教育培訓,女性占比分別為82.8%、82.5%和70.5%。
調查數據顯示,上海市靈活就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2.3年,與上年度相比提高0.3年;初中及以下學歷占28.5%,高中學歷占21.9%,兩者合計約占50.4%,占比超過一半,靈活就業人員仍以中低學歷為主。
一是從行業類型看,從事生活服務、零售服務、餐飲服務的人數較多,所占比重分別為28.3%、13.4%和9.2%。新平臺經濟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吸納靈活就業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調查結果顯示,從事網約送餐、快遞物流、網絡電商、網絡直播、網約車/代駕等新平臺經濟,且當前保持活躍狀態的靈活就業人員,占上海市靈活就業總人數的18.7%。按這一比例測算,在上海從事新平臺經濟的靈活就業人員共計約55.7萬人,與上年度相比增長2.9萬人,增幅5.5%。
二是在靈活就業的人員中,從業年限不足1年的占10.7%,1至5年的占45.2%,超過5年的占44.1%??傮w平均從業年限為8.1年,與上年度相比提高0.8年,靈活就業人員的就業延續性進一步提高。從行業差異來看,建筑裝潢類靈活就業人員的平均從業年限最長,為11.1年;其次是零售服務類,平均從業年限為8.9年,家政保潔平均從業年限為7.8年。從事這幾類工作的靈活就業人員,往往年齡偏大、技能單一,實現跨行業轉崗的現實困難較大,長期從事同類崗位的現象較多,本行業工作年限的積累也相對較長;網約送餐、網絡直播、網約車等行業的從業人員,由于新平臺經濟興起時間不長,從業年限則相對較短,分別為2.8年、3.7年和3.8年。
三是從工作時間看,從事靈活就業的人員平均每周工作5.5天,較上年度下降0.5天。其中,每周工作7天的占33.8%,較上年度下降4%;每周工作6天的占17.3%,較上年度下降17.6%。從每天工作時間看,總體平均8.5小時,與上年度相比下降了0.4小時。其中每天工作8小時以內的靈活就業人員占58.5%,工作時間9至12小時的占35.7%,超過12小時的占5.9%。按上述數據計算,從事靈活就業的人員,平均每周工作時間為46.8小時,與上年度相比下降了6.5小時。
(一)收入情況
調查顯示,靈活就業的人員平均月收入為6 627元,與上年度(7 807元)相比下降了15.1%。其中,月收入為4 000元以下的占30.2%;月收入4 000至10 000元的中等收入群體占55.9%;月收入10 000元及以上的占13.9%。
從不同學歷的月薪情況來看,在靈活就業的人員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平均月收入為5 030元,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平均月收入為6 968元。從靈活就業人員的平均月收入與學歷的關系來看,兩者之間存在強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靈活就業人員的學歷越高,其平均月收入也越高。
從靈活就業人員收入水平的性別差異來看,靈活就業的人員中男性平均工資為7 778元,女性為5 877元,男性收入水平總體高于女性。
(二)意外傷害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過去一年中,上海市在工作時遭受過嚴重意外傷害的靈活就業人員約占1.1%,遭受過輕微意外傷害的靈活就業人員約占5.4%,兩者合計,遭受過意外傷害的靈活就業人員約占6.5%,與上年度相比上升2.6%。
從行業差異來看,靈活就業人員意外傷害發生率最高的是網約送餐(占24.3%),其次是建筑裝潢(占13.1%)和快遞物流(占12.1%)。
(三)參加社會保險或商業保險情況
調查數據顯示,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的約占41.8%,參加商業保險的約占10.0%(同時參加了社會保險的不重復計算在內,下同),兩者合計約占51.8%;既沒有參加社會保險也沒有參加商業保險的約占48.2%。
(四)工作滿意度
從工作滿意度看,14.4%的靈活就業人員表示“非常滿意”,44.6%的靈活就業人員表示“比較滿意”,兩者合計占59.0%。對當前就業崗位“不太滿意”或“非常不滿意”的靈活就業人員,合計占14.8%。
(五)職業黏性
78.6%的受訪者表示將繼續從事當前的工作,21.4%的受訪者表示打算換工作。勞動經濟學理論一般認為,職業黏性(勞動者是否愿意繼續從事當前的工作)是衡量職業吸引力,也就是就業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結果顯示,靈活就業的職業黏性相對較高,有利于發揮吸納就業的“蓄水池”作用,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就業規模,穩定就業。
從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來看,靈活就業規范發展與從業人員權益維護之間的矛盾突出。
(一)職業傷害風險高發與社會保障覆蓋率低之間的矛盾突出
近年來,隨著新平臺經濟的蓬勃發展,靈活就業群體迅速壯大,會出現外賣騎手、快遞員等靈活就業人員在工作過程中摔傷、撞人甚至猝死的情況。從參加社會保險或商業保險調研情況來看,相當一部分靈活就業勞動者“游離”于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之外,完全沒有任何風險保障。對于未參加任何保險的靈活就業人員而言,一旦發生職業傷害,既無法通過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獲取相應保障,也難以向平臺企業索取經濟補償,由此引發的爭議屢屢成為輿論焦點。
(二)超負荷的工作與維護勞動者權益之間的矛盾突出
從世界各國關于工作時間的立法實踐來看,不斷縮短法定最長工時,已是趨勢。工作時間的縮短,不僅是對勞動者休息權的一種保護,更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物質文明、社會文明和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對于增加就業機會、改善人們生活和提高勞動效率都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靈活就業人員平均每周工作時間近60個小時,大大超出我國法律的相關規定,個別行業從業人員的每周工作時間接近法律規定的兩倍,勞動者的休息權難以得到切實有效的保障,帶薪休假、婚假、產假等合法權益也難以落實。靈活就業人員維護勞動權益面臨的困難,與新平臺經濟的蓬勃發展形成巨大反差。
(三)勞動關系模糊化與市場監管有效性之間的矛盾突出
新平臺經濟的崛起,深刻重構了我國的勞動實踐和勞動關系。靈活就業對于助力經濟發展、吸納勞動者就業具有獨特的現實意義,同時也給傳統的以單位就業為主體的勞動力市場監管帶來了巨大挑戰。部分企業出于降低用工成本的考慮,致力于將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界定為業務外包、合作等民事關系,而不是勞動關系,并由此拒絕給予從業人員相應的勞動權益,從而將更多的風險轉嫁給社會和相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由于企業和靈活就業人員之間難以確定法律意義上的勞動關系,對于企業刻意模糊勞動關系而引發的糾紛,在現有的勞動就業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體系內,尚難實現有效監管。
(四)主動登記意愿不強與加強管理服務之間的矛盾突出
近年來,我國鼓勵和規范靈活就業登記的政策不斷完善,上海等地先后實現了就業登記管理制度全覆蓋,允許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但主動登記的人數不多、比例較低。同時,由于靈活就業人員居住、工作地點不固定,流動性較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因缺乏相應的工作人員和經費保障,難以對靈活就業人員的就業狀況進行動態監測,也無法主動為該群體提供就業服務、政策宣傳和維權幫助。
(一)強化政策扶持體系,切實保障靈活就業人員合法權益
按照包容審慎、規范管理、分類實施、有序推進的總體思路,積極探索靈活就業人員基本權益保障措施,大力推進職業傷害保障工作,按照個人繳費、平臺補助、政府補貼、商業保險機構承保的模式,合理確定平臺企業和個人的責任,推動出臺維護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勞動保障權益政策,兜牢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的底線。同時,積極探索完善靈活就業人員與雇主之間的爭議解決機制,根據各類靈活就業人員的職業特點、工作方式、職業風險等特征,分類制定規范性的指導意見,切實保障靈活就業人員的正當權益。
(二)強化就業服務體系,切實提升靈活就業人員服務水平
按照全面覆蓋、主動對接、精準高效、按需服務的總體思路,盡快補齊面向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公共就業服務的短板,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服務質量和服務能力。一是強化就業服務,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政策咨詢、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創業服務等各類公共就業服務。二是促進人崗匹配,依托現有的公共就業服務平臺,開設靈活就業專欄,免費發布招聘、求職信息,適時組織專場招聘會,為勞動者和用工方提供平臺。三是加大補貼力度,對就業困難人員、離校兩年內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等群體中選擇靈活就業并符合相關條件的,提供相應的補貼政策扶持。
(三)強化就業管理體系,引導靈活就業人員及時辦理登記
按照高效便捷、應登盡登、提升服務、強化管理的總體思路,進一步完善靈活就業登記體系,努力擴大登記范圍覆蓋面,為制定就業政策、提升就業服務提供決策支持。一是拓寬登記渠道,通過各類網絡終端接入靈活就業登記程序,方便靈活就業人員在線辦理就業登記手續。二是豐富登記信息,在靈活就業登記同時采集靈活就業人員具體從事工作類型等關鍵信息。三是加大宣傳力度,鼓勵以個體經營、非全日制、新就業形態等靈活就業方式就業的勞動者,主動辦理靈活就業登記,將隱性就業“顯性化”。
(四)強化動態監測體系,定期監測靈活就業人員發展狀況
按照動態監測、定期研判、支持決策、厲行節約的總體思路,科學準確、全面及時地開展靈活就業監測工作,深入研究靈活就業人員的結構特征、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社會保障等情況,為進一步鼓勵和規范靈活就業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同時,按照統籌規劃、著眼長遠、建立機制、深度整合的總體思路,不斷強化相關部門之間的協作聯動機制,促進靈活就業人員相關數據的充分整合利用,進一步提高行業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成剛,?;哿?中國勞動力市場新型靈活就業的現狀與影響[J].中國勞動,2017(9).
[2]蘇煒杰.我國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險制度:模式選擇與構建思路[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21(3).
(作者單位:上海市就業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