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武榮 王丹琴
[摘 要]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評價方式是促進高等教育體系高質量建設的重要方面,文章從科學研究、資源配置、文化理念以及人才質量等四個維度進行了分析:科學研究評價要把科研人才及科研成果的評價導向進一步聚集在原創性、高價值及關鍵技術等方面;資源配置評價應兼顧硬性條件和軟性資源兩個方面,評價指標應更關注人均投入指標;文化理念評價要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具體體現在專業設置與選擇、管理支撐服務以及教學活動等方面;人才質量評價應是多樣化、長周期和全范圍的。對這些評價要素的分析,能為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高等教育;評價方式;高質量;以學生為中心;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2-0001-03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數量居世界首位,高校學生畢業率也名列前茅,然而我國部分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在世界范圍內仍未得到高度認可[1],說明我國高等教育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針對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如何尋找高等教育規模和質量之間的平衡關系、如何探索和實踐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路徑、如何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如何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如何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等,都是每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應該思索的問題[2]。
在建設高質量學校和提升辦學質量的過程中,高校一是要明確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測算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上限標準和價值取向[3];二是要從評價機制、資源配置和管理服務等方面進行改革,將傳統人才培養體系轉換為適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4]。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評價要素較多,本文主要從科學研究、資源配置、文化理念與人才質量等四個維度進行分析。
一、科學研究評價
目前,國內的部分綜合型大學尤其是“雙一流”高校,較重視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建設一流學科主要體現在發表論文的數量、質量、論文引用率、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獲獎等方面。顯而易見,在高校“雙一流”建設發展推動下,我國高校原始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等方面科研成果豐碩,為高校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大量有益的經驗。
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的科學研究評價過于注重剛性標準,強調數量導向,這種評價機制可能會帶來以下問題:一是科研工作的原創性和創新性不足,很難創造出重大的、具有開創性的成果;二是使高校教師背負較大的指標壓力,難以靜下心來潛心研究,部分教師只能研究一些熱點問題,以求在短時間內取得較多的科研成果;三是科研成果的推廣和應用轉化率較低,很多研究僅限于實驗室,難以真正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人才的評價和激勵機制是指揮棒,在此基礎上,科研成果的評價應聚集在原創性、高價值、成果轉化和應用等方面。科研成果評價導向能進一步引導高校教師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創作中,并著力解決實際問題,突破關鍵技術問題。
二、資源配置評價
高等學校的發展需要配置各種資源,如經費、師資隊伍和基礎設施等,高校資源配置往往決定了高校發展質量。當前,國內高校的資源配置往往與當地市場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即不同省份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呈現出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一致的態勢,區域經濟越發達的省市,高校資源配置越合理,其高等教育的發展質量與水平也越高[5]。
筆者認為,高校資源配置方面應注意兩點:一是資源配置來源應該多樣化,高校需要更重視社會化資源,注重與社會、與市場之間的匹配;二是高校資源配置應該注重差異化,即高校在發展過程中不要一味地求大、求全,而是有針對性地、有特色地進行資源配置。
在資源配置評價方面,尤其需要關注以下兩點:一是不能一味看重資源配置總量,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存在招生數量巨大、生師比居高不下、學生人均教學和科研投入經費過低等問題,雖然其總的資源投入量不低,但是人才培養質量很難保證。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應時刻對每一位學生的培養情況進行針對性評價,把人均資源配置量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二是在資源配置方面,除了需要考量經費、設備、平臺、環境等硬性資源指標,更要注重軟性資源的配置,如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師輔導投入、教學改革投入、環境支撐投入、校園文化投入等,有利于學生就業的咨詢服務投入、職業規劃投入等,在以上軟性資源配置評價方面,不能單以經費投入數量來評估,而應以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體驗作為評價標準。
總之,高校資源配置評價應兼顧硬性資源和軟性資源兩個方面,評價指標應以人均投入指標為主,重視學生對資源配置方面的反饋和評價。
三、文化理念評價
高校要注重建設自己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傳承,可以將是否實現以學生為中心這一教育理念作為判斷其文化理念是否優良的準繩。以學生為中心是指以所有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等)的參與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的體驗經歷為中心[6]。以學生為中心指的是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服務學生、啟迪學生、激勵學生[7]。以學生為中心體現在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如大學教學、大學管理、大學服務甚至是大學建筑等。是否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其評價主體是學生,應以學生在學校中關心和參與的每一件事中的全方位感受為評價標準。
目前,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專業設置與選擇、支撐服務及教學活動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甚合理的地方,需要進行反思并改進。
(一)專業設置與選擇
近年來,許多高校在招生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持續進行改革,其中以大類招生和培養這一模式最為流行,即將多個專業設置為一個跨學科大類,低年級不分專業,主要學習基礎課程,大二以后學生再根據興趣進行專業選擇。而這種模式帶來的問題是,若完全按照學生的意愿來選擇專業,往往會出現部分專業無人選擇的情況。目前各大高校采取的辦法是給各個專業劃定名額指標,綜合成績和個人表現排在前面的學生具有優先選擇權,排名靠后的學生則只能被迫分到不喜歡的專業。
針對上述問題,為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高校應廣泛調研和分析某些專業無人愿意選擇的背后原因、分析該專業設置是否能滿足社會需求,并結合實際調整這些專業的教學目標和培養模式,或者通過裁撤、合并、壓縮等方式吸引學生去選擇。另外,一味地按照學習成績排名讓學生進行專業選擇,也與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不符。
(二)支撐服務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倡導高校和教師是教育工作的服務者而不是管理者,所有的管理活動都應以是否提供了令學生滿意的服務為評價指標。高校的支撐及輔助工作做得好不好,應以其為學生提供的服務能否解決學生的問題為標準。比如,對于剛進入大學的大一學生來講,當其學業出現問題的時候,學校是否能積極主動地提供學業幫助?學校能為全校學生無償提供的各類培訓和優質課程資源有哪些?學校有無提供全天候開放的自習教室或圖書館?
(三)教學活動
近年來,許多高校的各種教學活動如課程設計、培養計劃、教學比賽、教育改革課題以及教學成果獎等都特別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評價也開始重視學生評教,說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越來越得到高校的廣泛認可。
當前,部分高校在教師的教學業績考核與評價中,仍主要看重教師的知識積累、教學技能、課程建設以及比賽獲獎等顯性業績,而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性培養由于難以量化而被忽視。這種教學量化考核的機制難以有效地推動教師真正從學生角度去思考教學,教學效果也就難以提升。
在實施課程改革、提升高校教育教學水平等方面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還應該給予學生一定的評價權利。比如,無論是政治課、通識課還是專業課,都可以通過學生投票和問卷的形式獲得反饋,以此來判斷課程教學目標是否能夠開啟學生新的思考,還是僅僅只能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部分學生對于知識的記憶功能逐步弱化,在此情況下,教師的作用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思考、探索和討論。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高校教師應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總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涉及整個學校系統,如學校文化、使命與目標、教學活動、教學管理、技術系統、資源配置、行政管理等,甚至學校環境,如政府政策和社會輿論等方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一種以學生為本、以教育和服務來支持學生成長的大學文化,其評價方式體現在社會口碑、學生反饋以及招生情況等方面。
四、人才質量評價
教育質量最終體現在對學生的培養質量上。目前我國部分高校的人才培養評價主要集中在畢業生就業率、考研率、畢業生就業質量等方面,分析數據較為直接和簡單,對學生是否能夠真正滿足社會需求、是否在大學期間有獲得感、學生畢業以后的職業狀態等問題跟蹤不夠,在高校對學生職業規劃、人生道路以及個人成就中所起到的作用等方面考慮得較少。在評價人才培養質量時,除了就業率等剛性指標,高校還應考慮學生的就業質量、學生所獲得的成就和學生生活的幸福指數等柔性指標。在考查范圍上,除了少數杰出校友,高校還應關注其他學生整體的職業發展和生活水平,即關注大學教育對學生終身的影響。此外,在人才質量評價標準方面,要有針對性地、有差異地進行評價,切忌用統一的標準來判斷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
五、結語
總之,要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水平、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就要聯合國家、社會和學校等各方力量。高校要轉變觀念,對待教師和教學科研應采用靈活多樣的監督模式,進一步提高教學和科研工作的自由度;對待學生要從分配式、命令式的管理模式變為支撐式、合作式的服務模式;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設置要結合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把握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靈活調整招生規模和專業設置;對教學課程和實踐內容要重視學生的體驗和反饋,并根據學生的反饋適時進行動態調整。社會在快速發展,高等教育也要以前瞻性的眼光、開放的心態迎接全新發展,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鄔大光,呂榭. 價值與功用:本科生成績單與教學管理[J].大學教育科學,2022(3):14-21.
[2] 鄔大光. 重新認識高等教育研究的存在價值:兼論大學治理中的經驗與科學[J].大學教育科學,2020(1):8-13.
[3] 黃榕,丁曉昌.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研究 [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40(7):100-113.
[4] 李立國. 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下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邏輯框架與作用機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40(6):10-19.
[5] 彭剛.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方陣[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2,43(3):1-2.
[6] 鄭宏,胡小平. 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之局限與突圍[J]. 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1):59-65.
[7] 李嘉曾. “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08(4):54-56.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