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軍 劉雪陽 周方 郭三黨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五大振興,其中人才振興是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融合性,在培養該專業相關人才時,有必要將人才培養與社會相關重點難點問題相結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文章對農業院校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發展現狀進行了研究,發現該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缺乏農學元素的現象,于是提出重構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主張,旨在提高農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助力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學科交融;涉農人才;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2-0031-06
一、農業院校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研究背景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最早誕生于20世紀初,在美國工業化生產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企業家為了獲得更高的勞動效率,萌生了科學管理的意識并逐漸得到增強。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書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1908年第一次開設了工業工程學科,然后又將工業工程學科發展為系。1948年,美國成立了工業工程師學會,之后美國許多大學也陸續成立了工業工程系。與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起步相對較晚,但是我國的工業工程發展一直都對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有一定的發展要求,到20世紀80年代左右,我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發展開始加速;從1993年開始招收工業工程專業的本科生,目前大概有70余所院校開設了工業工程系或者專業;1994年起開始招收這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目前已有70多所院校招收這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工程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支持著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的迅速發展,并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經過40多年的快速發展,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其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舉措、師資力量等多個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在國際頂級期刊上可以看到眾多中國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其中還有許多相關研究成果經過實踐得到了轉化,不僅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提高了經濟發展質量,而且還為社會培養了相應的管理類人才。但隨著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的迅速發展,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比如相關專業研究與社會實踐結合不夠緊密。
“三農”問題是我國現階段需要努力解決的社會熱點問題之一。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文件中就提到了要“培養鄉村專業人才”,同年召開的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鄉村振興分為五大振興即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而想要達到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關鍵要先實現人才振興[3]。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出了要加快培養生產經營、產業發展、公共服務、鄉村治理和科技創新等五類20種人才[4],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高校在培育涉農人才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想要推動農村經濟騰飛、農業進步,除了靠國家政策與財政支持,最重要的就是要引進涉農人才。涉農人才的數量越多質量越好,國家實現農村現代化的腳步就越快。但就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來看,涉農人才數量嚴重不足,想要培養大批應用型專業涉農人才,還要依靠各大高校的共同努力。高校作為教育基地,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以很高的效率為社會提供所需要的各種專業人才。農業院校自然承擔著培養涉農人才的重任。涉農人才就是懂農業新科技、生產經營農產品、管理農業市場,在技能和素質等多方面達到較深層次的新型農村技術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包括但不限于農業信息化人才、農產品管理人才和農業生產管理人才(如圖1所示)。
二、農業院校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發展現狀
(一)研究現狀
管理科學與工程是綜合運用系統科學、管理科學、數學、經濟學和行為科學及工程方法,結合信息技術研究解決社會、經濟、工程等方面管理問題的一個專業。早在2006年,中國科學院課題組就針對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發展情況與趨勢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國內該學科的研究存在與實踐脫節、與國際前沿接軌程度低以及研究方法不規范等問題,于是從學科研究的選題、基金資助和成果評價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推動該學科發展的建議[5]。汪應洛提出應優化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資源,逐步完善教學體制與方法,順應社會發展環境,促進該學科的應用與研究[6]。此后,國內許多學者在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建設方面針對學科發展的本土化[7-9]、學科知識體系構建[10]、學科發展中的困難[11]以及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與趨勢[12]等問題進行了諸多探索。
近年來,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不斷發展完善。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學術論文的發表數量在增長、質量在提升,中國學者在管理科學國際重要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增長迅速,發文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三[13]。社會的發展會推動專業的發展,專業在探索并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中不斷完善。想要鄉村振興戰略得到有效實施還需要相關專業不斷完善,培養不同的特色人才,管理學也不例外。眾多學者對管理學融合農學的專業發展模式進行了探索,且研究方向不盡相同。龍俊江等提出了改進“管理學+農學”雙學位人才培養模式[14],楊肖麗等提出了農業院校管理學的發展方向[15],萇建峰等提出了多種實踐教學資源的開發途徑[16]。本文基于鄉村振興工作中管理學人才嚴重匱乏的背景,探索一條管理學融合農學培養涉農人才的路徑,與同行進行探討與完善。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管理學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拓展學科領域已是必由之路[17]。目前,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育模式都需要進行一定的改革,需要融入農學元素,增強管理學與農學的交融性,使這兩個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根據融合性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要求,本文認為目前部分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辦學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
1.課程設計不夠科學合理
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課程學習,課程設計質量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的綜合性比較強,學生需要學習的課程種類較多,學習任務繁重,這就需要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如果有些課程沒有多少實際應用價值或是嚴重脫離實際,就應當將其課程內容進行精簡和優化。
想要培養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與農業相融合的涉農人才,一定要注重開展好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與農學的融合性教育。部分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課程體系中,農學的相關課程占比很小,常見的課程僅有農業經濟學、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營銷等課程。課程的管理學知識與農學知識缺乏深度融合[18],這就導致管理學知識與農學知識的聯系性不強,從而影響到涉農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此外,從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育現狀來看,部分教師僅精通某一特定領域,缺乏開展不同學科融合性教學的經驗,導致其所教授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不足,這就難以真正培養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實用型高素質的涉農人才。
2.課程內容缺乏時代性
從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育現狀來看,專業教材一直是進行專業教育的主要載體,教師通常是根據教材內容組織教學活動、傳授專業知識技能[19]。縱觀管理學專業教材,管理學內容豐富是其優點,但作為教材,其內容是相對固定的,如果缺少農學相關的知識和案例就難以適應培養涉農管理人才的要求。此外,在以教材為教學載體的教育模式下,學生所學的研究方法和所解決的問題往往沒有得到及時更新,或是其中的某些方法已經被淘汰,或是某些問題已經解決,或是某些方法在農業領域并不適用,缺乏實際應用價值,應該與時俱進,為傳統教材注入新的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我國現階段重點關注的涉農問題,急需高校培養相關的涉農人才,而將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內容與鄉村振興相結合便是完善專業教學內容的有效辦法。
3.教育模式缺乏實踐性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教師通常只是在校內進行理論授課,在實踐方面的引導較少,容易導致學生重理論學習輕實踐鍛煉現象的存在,而且學校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時更多的是考核學生的理論研究能力,常常忽視考核其對理論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這就影響到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20]。某項相關調查結果顯示,與做學術研究相比,學生們更喜歡開展專業實踐和應用。這項調查結果表明并不是學生不愿意開展專業實踐,而是在目前的培養模式下學生實踐培訓體系往往還不夠完善,缺乏一套系統的能夠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方案,其原因通常與實踐教學資源不足有關。當前高校的實踐教學模式常常采用的是線上實習,即在電腦系統中進行操作實習。采用這種方式的好處在于為高校節省了學生實習成本,方便高校完成教學任務。但這種實習方式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學生用動動鼠標、鍵盤的行為替代實踐操作的行為,難以學習到真正實用的農業生產知識技能。理論研究雖然能促進學術進步,但其影響力終究還是有限的。改革當前的實踐教學體系,豐富實踐教學資源已經迫在眉睫。只有將理論內容運用于實踐當中,接受實踐的檢驗,根據實踐的發展要求不斷優化,才有可能創造出適應未來發展特點、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動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發展[21]。
三、農業院校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構
農業院校在涉農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部分農業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培養模式落后、教學理念陳舊、培養的學生動手能力不強等問題,還不能滿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涉農人才的需要,因此加強農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22]。根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涉農人才的需求,農業院校應在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加入學校特色的農學元素,形成一套獨特的學科融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相匹配的特色人才。
(一)優化課程體系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要注重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人才培養不但要求學生注重學習管理學內容,更應該將管理學內容與其他相關領域的內容相結合,培養學生多學科融合的知識能力。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設計應主動對接國家和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對課程進行相應的調整與修訂。要注意合理分配相關課程內容的比例,增加農業相關的選修課程,更要增加學生將來用得到的、更加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內容,比如將軟件使用以及農產品生產或農產品經營等方面的知識有機融入課程中。高校可以開設計算機、大數據等課程,培養學生的農業信息管理與決策能力,為社會輸送懂得運用現代農業信息技術的管理人才;開設博弈論、供應鏈管理、農產品物流等課程,培養學生的農產品預測與評價、農產品運營優化能力,為社會輸送農產品管理人才;開設運籌學、系統工程、決策理論與方法等課程,培養學生的農業生產系統分析、農業發展理論創新能力,為社會輸送智慧型農業管理人才。除了開設特色課程,還要制訂與課程配套的措施和實習方案,讓知識能夠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二)創新教學方法
培養學科融合型人才需要更加豐富的教學方式方法。有些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理念以及單純的書本式教學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解放思想,而且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理念往往不利于培養學科融合型人才。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培養涉農人才,必須對原有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理念加以創新和優化。
要重視開展現場教學,相關的農學課程有必要采用實地參觀的方式給學生授課,比如參觀了解植物種類、下田進行種植和栽培、線下開展營銷推廣等,使學生能夠走進農業。要堅持開展啟發式教學,在課堂上引入農業問題,引導學生使用所學知識解決此類問題,以此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增加演示性教學,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農學實驗,如溶液配制、葉綠素提取等相關簡單實驗,將實驗操作和理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所學的課堂知識,為將來的社會實踐打好專業基礎;開展案例教學,教師可以引入相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經營的實際案例。比如,在農作物施肥方案上有多種選擇,但每種選擇都存在優缺點,這個時候就需要學生進行綜合考慮,選擇最佳方案。在案例的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農業生產,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運用理論知識解決農業問題的能力。創新教學方法如圖2所示。
在培養學科融合型人才過程中,需要優化原有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掌握管理學知識和農學知識的同時投身于農業生產,參與農產品的經營,為學生畢業后從事農學相關工作奠定堅實基礎,達到學以致用的學習效果。
(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應用型人才是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人才類型。復合應用型人才應是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具備多學科知識結構與解決復雜工作問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23]。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能在實踐中加以靈活運用,成為復合應用型人才。而與農學融合之后則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升學生知識運用能力成為重要一環。在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理實結合、科教結合、所系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教師隊伍的逐漸壯大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對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十分重要,教師在打好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的同時還應將農業生產中的實戰問題引入課堂。想要培養出特色涉農人才,就必須引進農學領域的師資力量。在教學模式上,可以采用雙師授課的方式,使得理論與實踐相互補充,在課堂上由管理學的教師傳授知識、原理,然后交由農學領域的教師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的農業生產中。此外,高校應該經常開展一些與農業相關的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活動。比如,積極組織開展農學知識競賽,定期舉辦學術講座、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組織學生下鄉進行各項調研工作與實踐工作,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聘請富有農業實踐經驗的農業專家對學生進行授課等,使得學生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運用和鞏固。
同時,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實習制度,使學生將理論運用到農業生產中,積累管理工作經驗。比如,開展周邊實習,進行小型一線調查,參觀農企、農場、工廠等相關單位,甚至進行短期的企業實習[24]。學校還可以與鄉鎮農業局簽訂實習合同,農業局按照鄉村農業發展的工作要求為實習生安排實習內容,提升學生的農業工作能力,進而推動當地農業發展。
總之,高校應該利用一切相關的社會資源,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特別是要重視提升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
四、結語
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助力。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取得了諸多成就,而如何在保持現有優勢的情況下彌補自身的不足,便成為現階段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實施管理學融合農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必然趨勢。高校作為強農興農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培育涉農人才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農業院校應根據實際情況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實際、富有學科融合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題,完善課程體系,豐富教學方法,重視抓好實踐教學等,為鄉村振興輸送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同時,政府應該與高校共同努力,支持涉農高校積極發展農學學科,開展涉農教改項目,建設榜樣高校,以調動各相關高校的積極性;擴大涉農專業招生,重點發展特色專業等。涉農專業辦學經驗不足的高校可以借鑒他校的成功經驗或者采用試點改革的方式,從試點中總結經驗教訓,為后續改革打好基礎。通過各相關方不斷的共同的努力,推動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更好更快發展,從而更好地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王新城.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現狀及未來展望[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1(1):11-12.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23-02-12].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3] 張文祎.高職院校涉農人才培養問題研究:以湖北省為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8.
[4] 董維春.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教育支持[J].中國農業教育,2021,22(6):1.
[5] 張玲玲,劉作儀,李若筠,等.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基于專家調查問卷的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06(1):99-106.
[6] 汪應洛.當代中國管理科學與工程的學科發展與創新[J].管理學報,2005(1):1-3.
[7] 田廣,劉瑜,汪一帆.質性研究與管理學科建設:基于工商人類學的思考[J].管理學報,2015,12(1):1-10.
[8] 李宗克.管理學本土化何以可能?[J].管理學報,2017,14(5):674-676.
[9] 張樹旺,李偉,郭璨,等.論本土實踐經驗對中國管理學的理論建構[J].管理學報,2016,13(10):1456-1461.
[10] 王續琨,宋剛.關于中國管理學科發展對策的思考[J].管理學報,2013,10(8):1093-1099.
[11] 楊乃定.影響我國管理學科發展的環境障礙分析及對策[J].管理學報,2011,8(7):970-973.
[12] 齊善鴻,邢寶學,周桂榮.管理科學發展的內在邏輯與未來趨勢[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32(3):21-29.
[13] 李若筠,吳登生,徐偉宣,等.中國管理科學學科發展態勢計量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20,28(3):223-230.
[14] 龍俊江,尚惠芳,徐華勤,等.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管理學+農學”雙學位人才培養模式發展問題研究[J].智庫時代,2019(37):116.
[15] 楊肖麗,景再方.農業院校管理學科發展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1(S1):29-30.
[16] 萇建峰,李連珍.高等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實踐教學資源開發探討:以河南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19(4):179-181.
[17] 曹廣祥.“雙一流”背景下高等農林院校學科建設的路徑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18(6):23-29.
[18] 孔德財,范欽滿,劉長平.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多專業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教育現代化,2019,6(A1):72-74.
[19] 彭珂.新時代高校工程管理現狀與優化策略[J].長江技術經濟,2020,4(S2):52-53.
[20] 徐緒松,胡則成,范文濤.面向知識經濟管理科學面臨著發展的機遇[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0(3):14-15.
[21] 吳登生,李建平,蔡晨.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現狀與發展趨勢[C]//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2012—2013年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4-41.
[22] 高菊玲,劉永華,趙夢龍,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方向和路徑探索[J].中國農業教育,2020,21(4):89-96.
[23] 王杜春,牛海燕.面向現代化大農業的新農科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農業教育,2021,22(6):6-11.
[24] 龍俊江,尚惠芳,徐華勤,等.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管理學+農學”雙學位人才培養模式發展問題研究[J].智庫時代,2019(37):116.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