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常喜 徐州工程學院體育學院
健康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更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作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和國民健康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國近年來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倡導全民參與、主動健康,形成了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為核心理念的大健康發展戰略。體衛融合是大健康發展戰略下的重要實踐路徑。當前,我國處于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和實現共同富裕的決勝階段,新時代、新機遇、新挑戰,面對這些重大課題和艱巨任務,人民對健康有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1]。
近些年,我國體衛融合工作有序向前推進,已有多個城市在體衛融合上建立了試點,同時獲得了較好的成果,其特色做法值得全國進行借鑒。具體來說,我國地位融合的典型案例主要表現在以下地區:
北京東城區:為公立性融合機構,參與主體包括當地衛健委、疾控中心、體育局和社管中心以及醫院,可覆蓋北京東城區青少年群體和其他健康人群。在北京的體衛融合過程中,其做法為:對于地區的健康人群,可以以體檢的方式直接通過醫院的健康管理中心獲得運動指導處方。對于疾病康復人群,可以通過醫院的心腦血管門診獲得運動處方。其核心在于結合主動健身這一理念,展現出我國傳統民族體育具有的作用。同時,基于醫院等多個主體的科學健身指導之下,為人們的健康管理工作提供科學參考。
上海:其試點名稱為殷行街道市民健康促進中心,為政企合作形式,民政局、街道和體育局共同參與到其中,覆蓋當地的中青年殘障人士和老年群體。其特色做法主要表現在:在社區運動促進模式上,用到的是“1+1+2”,可以為地區居民提供較為專業的社區健康師指導服務。并基于生病養護、科學健身、運動營養、心理調整等多個層面,保障了運動健康服務模式的豐富性。
深圳:其試點為青少年脊柱健康服務站,為公立性質,由教育局、衛生健康委和體育局作為牽頭組織,共同參與到其中,其覆蓋群體衛青少年。特色做法:使用到的是“醫校結合”模式,由醫院醫生開具運動專業處方,并依托于體衛融合脊柱健康服務站,對青少年的脊柱健康情況進行主動干預。
常州:試點名稱為常州體育醫院,為公立性質,由市政府和體育局作為牽頭組織,共同參與到其中,可覆蓋當地的各類人群。其特色作用法為:通過醫院的運動健康指導門診實行“411”模式,可以為當地各類人群提供科學化的健身指導,同時也可以對青少年和老年群體進行運動能力的評估,還可進行體能體質的綜合性測試。對于專業運動員來說,也可以為其提供損傷預防和醫療康復等多項服務[2]。
日照:建設了中佳國際健康管理中心,為公立性質,由衛生健康委、醫管局和體育局作為牽頭組織,共同參與到其中,可以覆蓋當地的各類人群。該試點主要面向慢性管理工作,全方位實行“133”工程。可以通過專業醫生開具運動干預、中醫干預處方等。
合肥:建立了廬陽區國民體制監測站,為公立性質,由教體局、衛健委和省體科所作為牽頭組織,共同參與到其中,可覆蓋本地的各種慢性病人群。通過醫務人員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雙駐場管理法,建立健全居民健康管理指導檔案,實現了教育指導工作的上門服務,同時可以依托于在線服務管理平臺,通過政企合作,由企業提供在健康指導上的場地、人員和技術支持,由當地體育局提供的器材和培訓以及經費上的支持。
柳州:建立了全民健康康復指導中心,為公立性質,由體育局和醫院作為牽頭組織,可覆蓋當地的各類人群。其實行的是“3+3”特色服務模式,把國民體質的健康監測工作直接實現了和醫院常規健康體檢工作的有機結合,并圍繞運動廚房服務、人才團隊建設、體醫結合設施建設等多個層面,持續推進專業化發展。
總體來看,我國體衛融合地方實踐已經形成了較多的特色做法,同時已經獲得了不錯的融合成果。例如,已經在體衛融合服務模式上實現了全面創新,同時服務資源多樣(如圖1),多主體可以協同治理,共同參與到其中,在運動處方是培訓成效機制上已經基本實現了建立健全,但是總體來看,在體衛融合的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

圖1 地方體衛融合服務資源配置情況

圖2 體衛融合協同治理體系圖
體衛融合,理念先行。作為行動的先導,在理念上存在認知障礙,是導致我國體衛融合始終無法獲得創新性突破成果的重要內生性因素。一方面,人們針對體育活動的認知還停留在傳統的錦標主義和金牌主義中。再加上在運動時,由于運動科普工作未能落實到位,人們時常會出現運動損傷問題,針對體育強身健體的功效性存在著認知障礙,將體育運動簡單地看作為休閑娛樂活動或是提高其身體免疫力的活動,未將體育活動看作為治療身體疾病以及進行康復恢復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在我國醫學領域中,將治療作為核心的思想理念難以撼動。醫院在對患病人群進行健康治理時,“厚醫薄體”現象也層出不窮。據相關數據信息統計表明,2020 年時,我國居民群體中時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占比不足40%。在體育消費上,人均不足2000 元。而2020 年我國的人均醫療消費支出為5146.4 元,差距明顯。除此之外,基層地區在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上有所不足,公共體育設施匱乏,體育場地面積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導致人們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受到嚴重限制[3]。
通過制度和法律法規的方式來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基礎利益,是我國黨組織在治國理政上的主要行動理念。體制機制存在的障礙問題,是導致我國體衛融合渠道較為單一、有關政策文件執行不暢的重要因素。長久以來,我國體育和醫療衛生部門便各自為政從,體制監測、健身指導大多數都是由我國體育部門來承擔;疾病的治療和健康體檢則是由醫療部門主導。兩者的分工明確,很少進行合作,在管理工作上較為條塊化,在健康服務上較為碎片化。與此同時,兩大部門缺少可進行溝通交流的媒介,時常會出現信息不對等問題,交流過程極為不暢。因此,持續推進我國體育系統的醫療機制銜接及改革,突破部門相互掣肘的壁壘,構建出橫向和縱向融會貫通的協同管理機制已經迫在眉睫。
體衛融合涉及內容較多,需要跨越多個部門及領域,并實現資源的有機整合,這也就需要基于制度這一層面,梳理好體育和醫療衛生在高質量融合發展過程中的目標、頂層規劃、具體含義、實施記錄以及操作方法。目前,我國在體衛融合政策制定上存在著頂層設計規劃不清晰的問題,缺少跨越部門、領域的全方位、立體化政策管理體系,在中層和基層執行上仍處于喊口號階段,未能真正地通過實際操作,利用好配套措施,現有的制度建設表述較為模糊,制度的執行成果大打折扣[4]。
體衛融合是一場基于健康理念和服務模式上的攻堅戰,是徹底打破傳統“健康等于治病”思想的新時代必然選擇。因此,我國有關體育部門需要加速制定與全民健身活動有關的科普指南,并針對科普建設知識進行大范圍普及,為群眾提供更為全面、專業的運動指導。而我國的醫療部門則需要改善思想認知,對“運動是良醫,可促進健康”形成認同感。并在日常的醫療救治和康復指導服務中,將體衛融合理念內化于心、外顯于行。其他部門則需要對媒體等進行協調,強化體衛融合理念基于社會層面上的宣傳,讓廣大人民群眾可以了解到體衛融合的意義、內容、實施過程以及我國現行的制度保障,營造出更為積極向上的體衛融合輿論環境。
在體衛融合發展過程中,需要形成系統化和全局理念,全方位推進體衛融合的改革工作,激發有關主體參與到其中的積極性和內生動力,構建出將政府部門作為指導,其他職能部門共同參與到其中的跨界協同組織,如圖1。同時,積極鼓勵和引導非營利組織參與到其中,實現全社會多個層面的共同參與、共同合力。打破傳統體衛融合存在的機制體制障礙問題。首先,需要確定政府職責,作為在體衛融合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引導者,政府部門需要做好頂層設計規劃,確保體衛融合的資源供給,提高總體的服務質量;作為體衛融合過程中的組織者,需要展現出其應有的主導作用,促進全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到其中;作為體衛融合的監督管理者,政府部門針對體衛融合的財政資金運用、服務效果評價等需要進行全方位監督;作為體衛融合的主要服務者,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全方位推進體衛融合服務在我國基層地區的精準化和公平化供給。其次是需要建立健全體衛融合的跨部門協同管理機制,對住房、交通、民政、環境、體育、醫療衛生、社保等多個部門的力量進行有機整合。并強化碎片化資源的集成,設定體衛融合的發展目標,共同制定操作過程的實施規范,保障各部門職責權限的清晰以及體衛融合利益的高度均衡。再次,需要促進具有一定資質的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到體育融合活動中,實現在體衛融合過程中的有序競爭,改善融合的綜合質量。最后,需要帶動全社會共同參與,引導廣大居民了解到體衛融合的意義,形成自覺運動的向上氛圍,并通過體衛融合對健康有效的實證以及輻射效應,帶動我國體衛融合走向縱深發展之路[5]。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國需要加速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體衛融合過程中,將會涉及多個部門、市場以及社會組織,與各主體的利益協調和職能劃分存在密切聯系。因此,需要利用法治化思維以及法治化途徑,構建出層次更深的政策遞進式管理體系。將重點放置在統籌規劃上,以獲得更好的體衛融合時效。在優化體融合政策管理體系的過程中,既需要設置頂層設計管理規劃,對各利益主體進行統籌及協調,又需要建立健全微觀運行管理機制。還需要形成在政策制度體系建設、執行監督反饋上的機制體系,優化政策制定的科學合理性,對各發展要素進行有機平衡。尤其是針對基層地區的發展融合短板,需要給予在政策和資金上的適當傾斜,有效規避體衛融合的木桶效應問題。并注意體衛融合的均衡化發展、城鄉現代化發展,有效解決體衛融合過程中得發展不均衡問題。
綜上所述,體育和衛生的融合是主動健康理念下的一種新的發展趨勢。體衛融合是指將體育和衛生部門在促進人民健康方面的職責和作用有機結合,實現兩部門優勢互補,以促進人民健康為宗旨,充分發揮體育健身和衛生保健的功能和作用。體衛融合對提升我國居民的健康水平、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主動健康理念下我國體衛融合的問題,并闡述了具體的對策,以期為新時期的體衛融合提供理論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