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超 朱杰 馬雍


近年來,國產影視劇發展如火如荼,國內外影視文化交往繁榮。本文試通過隱喻認知理論,分析研究國產影視劇名英譯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翻譯策略,實現劇名翻譯的藝術再創作,從而達到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
自從現代科技手段與聲光電普及以來,人們創造了銀幕電影,將原本書面傳播的文本或是口頭闡述的故事通過銀幕放映出來。隨著電視機的發明、普及,在電影的基礎上,電視劇也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自改革開放以來,國產影視劇的發展如火如荼,部分熱門國產影視劇也走出國門,例如,《花千骨》《甄嬛傳》《瑯琊榜》,都在海外好評如潮。如今,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文化都在相互傳播借鑒,相互交流溝通。在當今時代大背景下,國產影視劇若能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一席之地,無疑是為我國輸出文化增添一份底氣。
影響國產影視劇海外傳播的因素有很多:文化內涵,演員口碑,導演水平,主題選材,劇名片名,字幕翻譯,市場營銷等。其中,劇名作為一部作品的名片,一部作品的招牌,其地位不言而喻。所以,譯出一個大眾滿意的劇名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為該劇以及劇中的文化傳播帶來正向作用。然而,目前國產影視劇劇名的翻譯良莠不齊,有些翻譯死譯呆譯,不知所云,悖于原作,如《花千骨》的英譯名The Journey of Flower;有些翻譯過于重形式而輕內容,晦澀難懂,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翻譯為Ten Great Ⅲ of Peach Blossom;還有一些劇名翻譯或斷章取義,或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因此本文試結合隱喻認知理論,淺析國產影視劇名翻譯中的隱喻類型與工作機制,給影視劇譯者一些參考性建議。
一、認知隱喻理論
人類對隱喻的研究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初期,亞里士多德就對隱喻的實質做了分析,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隱喻的研究進入認知階段。Lakoff&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講道:“日常生活中隱喻無所不在,我們思想和行為所依據的概念系統本身是以隱喻為基礎。”Lakoff&Johnson的理論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修辭手段,而且隱喻的實質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的、普遍的認知方式,人們概念的形成、思維的過程、認知的發展、行為的依據等都可用以隱喻現象來解釋。隱喻包括源域和目標域,使用隱喻手法時我們需要把喻體的某些特征轉移到本體之上,這與翻譯時語言文字的轉換有相同之處,翻譯也是源語向目的語的映射。所以,翻譯的過程是認知的過程,更是人腦思維的過程。
束定芳從語義沖突、映射、相似性作用以及雙重影像四個方面解釋了隱喻的工作機制,翻譯策略也與之密切相關。隱喻的特點之一是語義沖突,又叫語義偏離,指語言意義組合中違反語義選擇限制或常理的現象。映射通過把源域的日常經驗映射到目標域是隱喻認知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得原有的意義得以延伸。不同的概念域可以被共同激活,在某些條件下形成跨域聯結,進而形成新的推理。隱喻中喻體與本體的相似性構成了隱喻的基礎,當兩個事物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特征時,便可以構成意蘊深厚的隱喻。謝之君曾提及,很多客觀事物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相似性,如本體和喻體深層上的相似性,通過兩者相似性的比較會讓一些不太明確的事物變得清晰明了。當一個合適的語境出現,潛在的特征通過聯想便立即突顯出來,這時就會看到相似性。所謂相似性就是認知主體(譯者)找到了事物之間所發現的共同點(特征)。關于隱喻的雙重影像,是指隱喻中的異常搭配,是隱喻的生動性和美感的基本源泉。若將這四點工作機制合理運用,輔助翻譯,那么英譯后的劇名將以更高質量更高水準的形式出現在觀眾眼前。
二、影視劇名翻譯策略及應用示例
目前國產影視劇劇名英譯質量良莠不齊,而劇名作為一部劇的“眼睛”,劇名翻譯是翻譯過程中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隱喻翻譯作為認知翻譯學的重要內容,歸根結底是研究語言中的隱喻現象,并給出恰當的翻譯。此外,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性要求譯者必須斟酌選擇翻譯策略。例如地理差異,習俗差異,宗教差異,文化差異,思維差異等,這些都會成為影響翻譯策略選擇的因素。
翻譯是一種受文化制約的、創造性的、解釋性的隱喻化的過程。隱喻機制下的詞、句、篇、章都不再單調乏味,而是讓人感覺韻味悠長,絕非味同嚼蠟。要保持隱喻特征,接通漢英隱喻的關聯文化內涵以及根據語境彌補文化喻體缺失實非易事。據此,針對影視劇這種特殊的文化載體,筆者總結出以下四類劇名的英譯策略。
(一)保留喻體,直譯喻體
保留喻體,簡而言之,就是直譯出中文標題中的意象,該類意象一般是中國已經走出國門推向世界、大眾耳熟能詳的意象,或者中西方文化內涵中共有的為大眾所接受的意象。
例如,楊洋主演電視劇《旋風少女》英譯名為Tornado Girl,相信不少異國觀眾看到這樣的翻譯都會駭然:是旋風女孩嗎?如果真是如旋風般的女孩子,一定很有意思,這自然而然地就會引發不少觀眾的興趣。事實上,劇中的女主是一名元武道學習者,“旋風三連踢”是她的“必殺技”,Tornado girl的翻譯不僅彰顯了女主光環,而且將劇里賽場上參賽者們比試元武道時的出神入化和激烈場面襯托了出來,出招時如“旋風”般迅疾而有力。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只要看過簡短的預告片,甚至是宣傳海報,就會一目了然,達到頓悟的效果。
再如,《臥虎藏龍》英譯名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臥虎藏龍》表面上是對江湖中高手如云的普通敘述,還有玉嬌龍和羅小虎兩人一開始隱蔽身份的暗指;在深層也指代人物內心的虎與龍:俞秀蓮的愛和李慕白的欲;更深層次則可以洞見每個人都是臥虎藏龍,在社會中都受到各種制約和束縛,內心都有自己真實的欲望和追求。龍與虎就暗指了精神欲望,具有自主性與不可控性。如此簡單地直譯,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李安導演對于該影片的文化構建。值得一提的是,在對“龍”的翻譯上,選擇了在西方文化中代表邪惡與貪婪的“dragon”而非“loong”,也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情欲的危險性,符合表達影片內涵的初衷。
(二)保留喻體,補充釋義
許多漢語特有的文化負載詞通常只在漢語語境中流通,如果把這類隱喻喻體在英文譯文中保留下來,并且能夠通過釋義補充解釋,從而傳遞漢語原文中的隱喻寓意,這不僅有助于西方觀眾感受地道的中國文化,也有益于西方觀眾理解影視文化內涵。
例如,電影《南京!南京!》英譯名為The City of Life and Death。眾所周知,抗戰時期,南京城被慘無人道的日本侵略者糟踐得滿目瘡痍,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沉痛歷史,它飽含著民族的血淚史,民族的屈辱史,關系到了民族的生死存亡,這正符合life和death兩個對立意象。而南京這座城市,對于大多數西方觀眾,可能是比較陌生的、單純的一個地名,于他們而言,并沒有特殊情感意義與文化意義,所以The City of Life and Death的譯名,照顧了西方觀眾并且傳遞了文化內涵。
趙麗穎主演電視劇《胭脂》,英譯名Rookie Agent Rouge,作為一部諜戰片,用“菜鳥特工”一詞修飾女主人公藍胭脂,點明了女主身份,也點明了劇情。胭脂沒有音譯為Yan Zhi,而是譯為 Rough,也解釋了女主名字的內涵,幫助西方觀眾理解,同時在音律上取得對等效果,使得該劇更具記憶點,增加了該劇作的商業性。此外,“胭脂”作為女性使用的化妝品,本身就借代女性,點明了這是一部圍繞女主角展開的劇。這樣的劇名能較好地引起觀眾興趣,達到傳播的效果。
(三)轉換喻體,保留意義
轉換喻體的本質是發掘中英語境中能彼此被替換的喻體意象。這類喻體意象通常在漢語語境和英語語境各有特定的表達與內涵意義,將原文漢語隱喻通過對等翻譯轉譯成英文隱喻,便能保持形神兼備,寓意飽滿。
例如,以陶淵明文章為藍本的電影《桃花源記》,英譯名為The Legend of Shangri-la。在中國文化中,桃花源是陶淵明筆下的一個與世隔絕、民風淳樸、男耕女織、環境幽美的好地方,對應西方文化認知中的“香格里拉”?!跋愀窭锢闭纭笆劳馓以础币话?,是一個自然風景優美如畫的理想園地。利用“香格里拉”與“桃花源”的相似之處進行翻譯中的替換,巧妙化解了中西方文化背景差異,更有助于西方文化背景的觀眾理解影片含義,以達到文化傳播效果。
(四)拓展喻體,補充意義
拓展喻體,補充意義就是先把中文片名中的特色隱喻通過譯者的思維轉化,拓展其內涵之后,補充適當的寓意,再轉譯為英語。
例如,周杰倫主演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索尼經典譯名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皾M城盡帶黃金甲”出自黃巢《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譯名并沒有選擇直譯“黃金甲”而是借助影片中濃墨重彩渲染的菊花盛景來翻譯,并且以“詛咒”一詞補出,符合全片悲壯凄涼的故事基調,給人以故事感。
反觀《白鹿原》,其英文譯名是White Deer Plain,飽受爭議。該影片講述的是陜西關中平原上白鹿村中白姓家族與鹿姓家族的世代恩怨,直譯為White Deer Plain實為不妥。筆者認為若譯為White Deer Plain—Two Familys Romance,則在保留原譯的基礎上增加了解釋說明,不僅忠實了中文意義,也幫助了西方觀眾理解影片內容。
此外,張藝謀導演的2023春節檔電影《滿江紅》英譯名Full River Red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滿江紅本是詞牌名,并無明確意義,蘊含著濃厚的傳統文化色彩,但其實影片中提及的滿江紅應為岳飛的名篇《滿江紅·怒發沖冠》,如若譯為Hair-raising Anger — to the Poetic Style of Man Jiang Hong不僅向西方觀眾解釋了滿江紅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更是直觀補出了影片內涵。原譯不僅會引起西方觀眾的疑惑,更會讓觀眾覺得與電影主旨不符。
三、結語
影視劇名的翻譯,如同一雙面向海外的眼睛,是流光溢彩還是黯淡庸常,不僅是對譯者翻譯功底的考驗,更是對譯者文化意識的考驗。一個好的譯名,不但會為優質劇作錦上添花,更能成為吸引潛在觀眾、擴大作品影響力的法寶。本文從隱喻認知理論出發,提出了四種隱喻翻譯策略,希望為今后的文化交流往來提供現實的理論依據并且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