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楓
曲周縣通過與中國農業大學共建科技小院,培養了大批“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助推了曲周現代農業的發展,走出了一條高校與農村深度融合、科技與產業緊密聯結、生產與生活協調推進的新路子,找到了撬動鄉村振興的新支點。

天空下涌動著金色的麥浪,微風中彌漫著豐收的味道。幾名身穿紅色“科技小院”制服的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正揮汗如雨,在麥田中取土樣。全國首家科技小院,誕生在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
今年9月7日,全國科技小院培訓會在曲周舉行,共同學習和交流科技小院人才培養模式和運行管理機制,充分發揮科技小院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9月8日,農業農村部與中國農業大學在曲周縣啟動百家農服組織與百家科技小院“雙百對接”活動,旨在通過搭平臺、建機制、優服務,推動雙方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從一開始的改土治堿,到農業綜合開發、高產高效創建,再到今天的農業綠色發展;從單一糧食作物到45個經濟作物;從綜合治理成果推動全國20個省市區4.7億畝低產田改造,到科技小院在全國20多個省市區建立了139個之多,中國農業大學與曲周校地合作的歷史,就是一部“三農”事業發展的奮斗史。
為什么是曲周?
為什么曲周有如此多的科技小院?這要從中國農業大學50年前到曲周改土治堿說起。
曲周,地處黑龍港流域,是典型的淺層咸水型鹽漬化低產地區。1973年,幾名中國農業大學教師來到曲周,住在鹽堿最嚴重的張莊村,建立治堿實驗站,與當地人民共同打響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土治堿戰役。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曲周縣北部28萬畝“鹽堿窩”變成了肥沃的“米糧川”。
曲周是小麥玉米輪作地區,地塊分散,屬于傳統小農經營方式,為了詳細了解小農戶怎么種地,有哪些現實難題,快速地把農業高產高效技術真正落到農民的地里,時任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張福鎖決定再續前緣,讓師生住進村里。
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3名教師和2名學生作為第一批師生住進了曲周縣白寨村。由于老師和同學們來這里是為了推廣農業科技,大家就把他們住的院子起名叫“科技小院”。張福鎖覺得非常好,還給科技小院下了定義——在農村生產一線的,集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創新平臺。
小院的故事從此發端。
自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在這里創建全國第一個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至今先后已有100多名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入駐曲周科技小院,他們把課堂、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用腳步丈量土地。
截至目前,曲周縣已建成前衙葡萄科技小院、相公莊蘋果科技小院等10家科技小院,每個科技小院駐扎著3到5名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他們與農民共同勞作,開展實用新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
“依托科技小院,我們打造了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的‘四零科技培訓和服務模式,累計培養8萬余名新型科技農民。”曲周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旭東介紹。
農田做課堂,一線促成長
科技小院第一位進駐的研究生曹國鑫在科技小院完成了整個碩士博士階段的學習,這也是一批農大學子研究生經歷的縮影。
作為第一批學生之一,曹國鑫幾乎成了學弟學妹口中的“傳奇”。
2009年入讀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營養系碩士研究生的曹國鑫,一開始上學就遇到一件心理落差極大的事:被“下放”到曲周縣農村。
“考研時我是專業第四名啊。”曹國鑫是沈陽人,生在城市,長在城市,報考中國農業大學是沖著張福鎖、李曉林等專業領軍人物,沖著首都和中國農大領先的實驗室設備,他希望在科研上有所發展。
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是:土地、莊稼與無窮無盡的農活。
河北曲周的農村,沒有圖書館,沒有便利店、咖啡館和快餐廳,迎接研究生們的,不僅有物質上的不便,更有心理上的巨大考驗。
曹國鑫剛來村里時曾受到不少農民的質疑:“你種地能種得過我嗎?”面對質疑,曹國鑫憋著一股勁兒,將學習到的農業技術全部運用到實踐中,示范田種植、冬季大培訓、田間技術指導等樣樣精通,村民們看在眼里,服在心里。一雙親手縫制的棉鞋,一頓送到田間的午飯,一聲親切的招呼,無不表達著農民對農大師生的感情。曹國鑫曾在文章中寫道:“曲周,讓我有了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不僅僅是經歷,還有那份經歷背后的洗滌與沉淀。”
習慣了當學生,進村后要開始學會當老師。回憶起第一次給村民培訓,曹國鑫說自己的腿肚子從頭一天晚上就開始發軟,講課時緊張到身體來回晃動,吐字都不清晰了。
講完課后,白寨鄉甜水莊村書記袁蘭章卻一直稱贊他表現得不錯。鄉親們在乎的是科研人員帶來的知識,那些知識確實有用,因為莊稼的長勢是騙不了人的。
“2010年冬天,61場農民培訓做下來,我再也不緊張了,可以直接上圖‘講干貨。”
“干活之余,農民躺在地里,我們也躺在地里,一起聊天。距離拉近了,信任才更深。”
一篇2016年發表在國際權威刊物《自然》上的研究論文《科技小院讓中國農民實現增產增效》,一直被科技小院的學生們傳閱學習,它是曹國鑫等14名中國農業大學研究人員合作8年完成的。
作為科技小院的“大師兄”,曹國鑫在獲得博士學位后,曾在深圳一家農資企業做研發工作。因為在曲周縣知道了農民夏天不愿意鉆玉米地,他還研發了藥肥一體化肥料,幫助農民大幅節省工時。
“到底該如何讓農民真正實現增收?”即便離開了小院,曹國鑫也沒有停止探索答案。
“從小院出來的學生,不會輕易放棄農業這個領域。”曹國鑫如今已經是北京物美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時不時還會翻出以前在小院的照片憶苦思甜。“我現在所做的工作,其實就是在探索,把全國各地的農副產品做好標準化分級,打出品牌,從而提升農產品的溢價能力,同時縮短供應鏈條,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收益。”
2022年夏天,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辦的“非凡十年·我的科技小院故事”師生黨員論壇上,作為科技小院畢業生代表,曹國鑫分享了他的小院故事,重點介紹了“科技小院和數字農業產業鏈”的現狀與發展,分享了科技小院對他職業路徑選擇的影響,強調了科技小院對于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及發展質量的促進作用。
為什么執著于農民增收?曹國鑫說,從小院出來的學生,腳踩大地,天然地會站在農民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小院“敢進來、走出去”的學生也一直在結合自身工作,支持科技小院的升級迭代。
曹國鑫已經離開白寨科技小院十年了,但是他的心從未離開。他表示:“近期我們開展的暖心助農活動就是打造綠色品牌,通過視頻直播幫助農民把滯銷的產品賣出去,小院把我們跟農民聯系在一起,同時也把我們跟消費者聯系在一起。我們希望能把優質農產品的信息傳遞給消費者,也希望農民有好的收入。”
因時應勢開啟新探索
2018年,曲周縣養殖業的GDP與種植業基本持平,面對新變化,如何繼續為民服務,是擺在科技小院師生面前的新問題。從傳統的玉米小麥的種植科學研究到種植與養殖相結合,這條新路子,白寨科技小院師生必須去探索。
曲周縣畜牧業產值高、基礎好、發展潛力大,但是存在基礎設施落后、營養健康意識差、無品牌增值渠道等突出問題,面對新形勢,白寨科技小院師生應勢而謀、因勢而動,決定轉變研究方向,聚焦曲周縣的蛋雞產業,為畜禽養殖戶提供綠色、健康、高效的新技術。
2018年以來,項目團隊在曲周建立2個“科技養殖小區”,解決中小規模蛋雞養殖戶散點分布、競爭無序的問題,形成蛋雞綠色種養一體化模式,通過低蛋白飼料、圈舍高壓微霧菌劑噴淋、納米膜堆肥與條垛酸化堆肥以及飼用膠質玉米種植等舉措引進全鏈條技術實現蛋雞綠色養殖。
科技養殖小區的建立是實現全產業鏈條的核心,如何聯合政府、企業、學校形成政-企-研多方的合作平臺至關重要。團隊植物營養、動物營養和經濟管理等學科背景的師生“大顯神通”,分別圍繞飼用膠質玉米種植與有機肥替代、聯合飼料集團進行低蛋白飼料設計、全鏈條環境經濟效益評估和品牌蛋建設、糞污有機肥產品研發等開展綠色種養一體化研究,并組織農技培訓,形成合作示范,與政府協同建設飼用玉米千畝示范區。團隊成功指導12個示范戶,輻射蛋雞超過200萬羽,全鏈條氨減排超過50%,蛋雞的生產效率、產業效益大大提升。
王紅亮是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的博士,主要指導學生開展畜牧業環境減排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從原來一家一戶手把手教農民新技術過渡到服務整個曲周蛋雞產業,‘圍著農民轉,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賺這個工作思路還是沒有變,現在的模式輻射到的群體更多了。”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的首要任務,為全產業鏈融合指明了方向。
項目成員韓帥在第一屆科技小院大賽全國總決賽展示時表示:“我們希望建立蛋雞產業綠色種養循環示范基地、培育‘新農人產業人才,依托當地蛋雞養殖企業打造‘龍頭企業+養殖小區+綠色品牌共同富裕體系。”
當前,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已經進入高質量持續推進的新時期,打造科技小院3.0必須做到人才振興、組織振興,再通過科技小院賦能,將學校全方位資源優勢與鄉村發展深度融合,真正做到助力鄉村振興。作為全國科技小院發源地,曲周重任在肩。
“曲周精神”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2018年10月,曲周實驗站建站45周年之際,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在中國農大綠色發展示范區(曲周)啟動儀式上曾這樣回答:中國農業大學在曲周的半個世紀,是農大精神一代代薪火傳承的典范,“責任、奉獻、科學、為民”的“曲周精神”,深刻詮釋了中國農業大學百年歷史沉淀形成的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敢為天下先的創新追求、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創新魄力,這樣的農大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成為始終引領農大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
走過一段偉大的歷史,今年金秋,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將迎來建站50周年的慶典。為了紀念這一重要時刻,中國農業大學和曲周策劃舉辦了一系列活動。
在春天,中國農業大學與曲周聯合發起“曲周綠色增糧與鄉村振興大會戰”,?打響了“耕地產能陣地戰、綠色增產攻堅戰、鄉村振興沖鋒戰”三大戰役。
緊接著,4月,“全國科技小院發源地”揭牌儀式在曲周縣白寨科技小院舉行。
“曲周與中國農業大學縣校合作50年,從改土治堿,到農業綜合開發,再到科技小院、現代農業、綠色農業,取得了被譽為農業領域?‘兩彈一星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首創的‘科技小院模式叫響全國。”張福鎖表示,“曲周是一個出經驗的地方”,堅持政府主導,依托科技支撐,企業與農民廣泛參與,深入探索,必將為我國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曲周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