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付華
摘要:小學科學課是學生接近科學的重要途徑,科學教師必須采取各種有效的手段去吸引學生,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關鍵詞:趣味? 情境 探究 體驗 以玩促學 寓教于樂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涵蓋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涉及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四個方面的目標。毋庸置疑,科學是理工學科,嚴謹、思辨、求真是這一學科的顯著特征。殊不知,腦科學研究表明:兒童早期的科學學習是與情感相互作用的,愉悅和好奇心能夠讓兒童學得更好、學習行為更持久。低年段的科學課,重點不在于科學知識的講授習得,而在于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激發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學習熱情。那么作為科學課教師,怎樣讓科學課生動有趣,從而讓學生愛上科學課?
一、創設生活情景,平添科學趣味
看到“科學”兩個字,不少學生就會覺得科學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遙不可及,從而對科學課產生一種畏難心理。其實,科學的內容很多來源于生活,最終運用于生活。生活情景對學生來說再熟悉不過,例如:鍋里的水越燒越少;天氣太熱了,糖就會容易熔化;小蝌蚪長大了,就會變成青蛙等等。因此,在平時的科學課教學中,教師應以探究為核心,注重讓學生能夠親身經歷一個科學探究過程,在科學課堂中恰當地引入生活情景,往往能平添一份獨特的情趣,也讓學生了解科學無處不在,科學就在我們身邊,以此拉近生活與科學的距離,吸引學生積極投入,由被動變成主動,提高學習效率。
二、創設生動情境,吸引學生學習
學生天生好奇,面對生動活潑的動畫片,一坐幾個小時,聽得津津有味。怎樣能讓學生對待科學課也像看動畫片那樣投入?最主要還是應該將我們的科學課上得像動畫片那樣生動,盡量利用豐富的語言和多彩的媒體為學生創設生動的科學情景,吸引他們學習。
(一)善用語言,豐富情景
面對抽象的科學概念學生容易犯困,這時教師如果善于運用語言給抽象的科學內容賦予具體情節,主動吸引學生前來研究,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在教學《食物中的營養》時,開始讓學生直接介紹各種營養,學生對抽象的“蛋白質”“脂肪”等概念興趣不高。針對這種情況,即興編了一個“營養家族”的故事。學生一聽有故事,馬上來勁了,原先竊竊私語的學生也立馬全神貫注,側耳傾聽起來。我給幾種營養成分冠上“先生”“小姐”之名,于是蛋白質先生、維生素小姐……像動畫片一樣深深地吸引了他們,學生聽得很帶勁,連下課了還在那里互相表演著。這么一個細微的語言情景扭轉了整個課堂,真是四兩撥千斤。
(二)巧用多媒體,拓展空間
多媒體能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形的畫面,通過多媒體使形、色、美、光、靜、動有機融合,更快、更準確、更形象地傳遞教學信息,使潛藏的形象顯現出來,變得更生動、更直觀,強化了感知,促進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認識轉化成理性認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教學目標。例如:在《溶洞與鐘乳石》教學中,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借助自制的課件,向學生展示了溶洞的偉大奇觀,把學生帶入溶洞的世界,學生欣喜無比,驚嘆自然界的奇妙,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想研究溶洞是怎樣形成的欲望,讓學生積極動手、設計研究。把原本只能憑借語言來描述的抽象畫面具體化,形象化,生動的媒體情景能深深地吸引學生,課堂效果妙不可言。
三、親身經歷探究,體驗學習樂趣
探究既是學生學習的目標,又是學生學習的方式。在做雨是怎樣形成的實驗的過程中,利用酒精燈給燒杯中的水加熱,學生直觀地看到了加熱了的水冒出了“白煙”,燒杯壁上有小水珠的事實,學生在總結實驗結果時紛紛說出了:水加熱冒出“白煙”,“白煙”又冷卻變成小水珠。我及時告訴學生水受熱會冒出“白煙”,這種“白煙”我們把它叫做水蒸氣。學生親身經歷、親眼目睹了水受熱冷卻的過程。此時我趁熱打鐵,追問學生:“雨是怎樣形成的?”這時學生紛紛舉起手,爭先恐后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我及時肯定了學生的回答,表揚了他們,說:“江河湖泊里的水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受熱變成水蒸氣漂浮到空中,在空中越積越多,然后冷卻變成小水滴落下來,這就形成了雨。”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思維活躍、情緒高昂,他們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成功的樂趣。他們獲得了科學的知識,增強了探究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動了、樂了、獲取了知識。
四、以玩促學,寓教于樂
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活魚游蝦、飛禽走獸……這一切無不給科學教學提供了優勢資源,在科學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優勢,讓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以玩促學、寓教于樂。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學生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教師要設計好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到河邊去考察水質是否被污染,觀察河里生物的種類、形態、生活習性、運動方式等和卵石的形態;到田園去分析土壤成分、種類、保水性及農作物生長狀態情況;有目的組織學生開展捉鳴蟬、捕蝴蝶、斗蟋蟀、學鳥叫等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在愉悅的活動中,既學得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觀察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能力;既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體地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總之,我們要細心呵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注重學科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他們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創造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使學生的思維火花得以迸發,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知識,在實踐中感受快樂,真正讓科學課生動有趣,讓學生愛上科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