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媚
(蘭州東方學校 甘肅 蘭州 730070)
初中地理課堂開展德育教育,能夠通過具體的地理現象讓學生理解人與自然自檢的關系,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念以及環境保護觀,以及人與自然實現和諧發展的觀念。因此,初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需注重講解理論知識,而且還需開展德育教育,深入分析地理知識中的德育素材和資源,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學課堂中,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在充分掌握考試內容的同時,關注與人文地理有關的知識,能立足于德育角度,深刻理解到學習地理的真正意義,從而實現正能量傳播、核心價值觀弘揚,并促使學生的身心實現健康發展。
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的知識基本是基礎的理論知識,與德育有關的地理內容更多是在課后的學習部分,其更多是基于環境保護、人有效利用自然、人與自然均衡發展等,這些內容都是立足于思想道德,將全球的持續發展觀作為出發點。初中地理道的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培養與提高學生可持續發展觀的主要方式,地理教材中,有與極地地區的有關的內容,其中的內容是極地地區保護和利用,依據相關調查表明,各國針對極地地區都做出了科學研究,如對極地地區相關資源的合理利用,過度開發與利用導致極地資源破壞,生物生長的環境遭到污染[1]。由此可知,在地理教學過程滲透德育,不僅呼吁學生積極主動的保護極地,而且還能明白地球只有一個,要積極保護環境,從而使地球環境實現持續發展。
初中地理的教學過程滲透德育,可有效健全學生自身的思想,規范學生的行為,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到民族與人口,其內容包含了五十六個民族的關系及其居住區域以及居住習慣,教師可通過德育滲透,讓學生了解到各民族的和諧發展是當代社會實現良好發展的主要問題,經過學習地理知識,讓學生思考與民族發展有關的問題,將地理知識講解引申至民族問題,以此促進學生的思想健全,通過德育滲透,促進學生自身的思想境界提高。
良好的行為規范對學生自身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經過良好的行為規范限制能夠使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而在初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則能幫助學生規范其自身的行為,如全球變暖是當前教學的重要課題,依據學習地理知識可知,全球變暖是因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太多而造成溫度上升,導致兩極的冰川融化,全球的水位上漲,甚至有些國家被淹沒,在與全球變暖有關的內容中滲透德育,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變暖的原因,則能使學生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讓學生形成規范自己的行為,不亂丟垃圾、少用塑料用品的良好行為習慣[2]。
地理作為初中階段一門重要學科,是其他的人文學科學習的基礎。地理教材中涉及到豐富、多元的德育資源,但是,有些教師沒有認識到德育對地理教學的重要性,沒有通過德育手段增強教學效果,這就會影響到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由此可知,地理教學中滲透過程仍存有很多問題,主要為:第一,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滲透德育的內容缺乏層次性。目前,初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主要是培養學生保護動植物、保護環境的基本品德,而對于學生深層次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引導卻相對缺乏,這就使德育教育更多是處于表面,無法使學生在日常生活形成自覺行為[3]。第二,地理教師滲透德育的方式相對單一。初中地理的德育教育中,教師常常采用灌輸的教學方式,這不僅無法使給予學生相應的說服力,而且長期照本宣科,還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以“多民族的家庭”為例,若教師在教學時,直接將多民族國家涉及到的德育內容講解給學生,學生在學習時,就會覺得枯燥乏味,甚至是昏昏欲睡,無法形成相應的民族自豪感。由此可知,單一化教學方式是無法是讓學生形成相應的民族自豪感,也無法實現德育教育的效果。第三,地理教師在德育內容滲透時,知行合一的理念欠缺。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在具體教學時,教師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德育素材在課程中的滲透與深入挖掘。就德育內容來說,教師是無法把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品德有效結合的,這就導致教學過程,常常存在重知識而輕德育的狀況,不僅會影響到德育真正的融入到學生內心,而且還會影響到學生自覺行動。除此之外,地理課堂的教學過程,沒有構建起有效、合理的評價機制,教師只是空口重視,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也只是看重結果。
地理教材中包含了豐富的德育內容,諸如科學的發展觀、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等等,在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的任務是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因素,將德育融入具體教學。課堂作為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過程融入德育內容,既不能脫離實際,也不能隨心所欲,需找到知識講解和思想教育的有效結合之處,即教師需立足于教材內容,明確哪些內容可以滲透德育內容,如經過學習地大物博、祖國歷史、壯麗山川等內容,強化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這種情感中,主要表現在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文化的愛好、對祖國的堅定信念、為國甘愿犧牲的獻身精神。同時,地理教材當中的內容作為相關地理思想的滲透基礎,但在編寫教材的時候,因為條件、時間相對有限,對發展過程某些問題與現象的開發不足,因此,想要充分發揮教材具備的教育因素,就需與實際相聯系,深層次挖掘教材,補充趣味性、必要的材料,以強化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以及感染力[4]。需注意,在與實際聯系時,不可以脫離教材,需與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密切聯系。
例如,在對“黃土高原”的相關內容開展教學時,教師在講解到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現象時,可引導學生看《航拍中國》當中的視頻,在雨水的沖刷下,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當地的地表植被破壞,不能夠有效的涵養水源,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導致當地環境條件惡劣。而通過治理之后,黃土高原呈現出郁郁青青的綠色面貌,以往光禿禿的溝壑長滿了生機勃勃的植物,今昔對比,黃土高原煥然一新。接著,教師指導學生與當地的土壤、氣候、植被狀況相結合,對水土流失的具體原因進行探究,并讓學生分析與總結水土流失的解決相關知識點,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具體的地理問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梳理人地和諧發展的觀念。地理教師通過適合的素材選擇,將環保作為切入點,在總結升華的時候,再次講述綠水青山,這不僅能深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深入理解人地協調發展的重要性,而且還能形成相應的生態文明素養,培養學生美好的品質。
初中地理的傳統化教學當中,教師都是通過道理以及人物故事開展德育教育,素材相對單薄,學生代入感不足,這就會影響到學生的品德培養。新課改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落實,在對學生品德進行培養時,選擇的素材需盡可能與學生的實際相貼近,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激趣勵學,發揮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由此可知,融入生活化素材極其重要,既有利于遷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也能夠將枯燥的地理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生活現象,提高地理育人的效果。因此,在實際教學時,源自于實際生活的素材通常和學生是有著緊密關聯的,其能將學生學習的地理知識、現實生活、道德品質培養有效結合,以實現相應的教育效果[5]。由此可知,初中地理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需積極主動的融入生活化素養,滲透德育內容,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例如,在對“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相關內容開展教學時,教師可采用實景微課的形式進行導學,在微課錄制的時候,教師盡可能選擇學校周邊的場景,適當呈現城市擴張對部分耕地資源的實際占用情況,并將當地占用耕地資源時,對居民的采訪展現給學生。視頻當中,還可以展現些商業用地、草地、林地等農業用地的具體景觀,讓學生對不同性質的土地利用情況有清晰的認識。在播放完相關視頻后,教師可提出相應的問題:“針對土地資源的具體利用或者類型,你有哪些想法?”“如何才能夠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結合當前土地資源的現狀,提出你的看法或是解決方法?”因為這些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關聯,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也得到相應提高,并了解到要學會保護土地資源。由此可知,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融入生活化素材,不僅能夠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知識源自于生活,而且還能明白土地為立國之本,并形成保護資源的意識。
地理與人的生活有著密切關聯,教師在具體教學中需突顯該理念,將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作為出發點,讓學生經過地理知識的學習,了解到生活和世界的變化,即將教材當中的相關的地理知識作為基礎,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找出地理知識與德育之間的契合之處,并通過具體教學內容或者教學活動,巧妙的滲透德育內容,在潛移默化當中,強化德育教育,以此為素質教育良好的開展奠定扎實的基礎[6]。例如,在對“中國的疆域與人口”開展教學時,教師可基于我國的領土面積及其地理優勢,與教學重點“遼闊的疆域”相結合,指導學生探究我國東西、南北地區在文化、經濟、民宿、民族以及地理環境等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進行德育滲透,以便于學生充分認識到,正由于我國有著遼闊疆域,才有了各種各樣的地域景觀,呈現了豐富類型的錦繡河山以及各種地域文化。通過該過程,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區域地理相關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并了解到遼闊疆域對于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造成的影響,深刻感悟到學習地理知識的價值,促進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
除此之外,地理教師在德育滲透中,還需注重培養學生熱愛國家、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設計些有生活氣息的教學內容,以促使學生積極的思考與探究相關知識。例如,在對“認識大洲”開展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形成科學環境觀、自然觀,并與非洲地區的氣候降水、自然條件、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各國的工農產業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持續發展觀。同時,教師需引導學生明確非洲存有嚴重的環境、人口及發展問題,并讓學生依據其學習的地理知識實施分析、對照與驗證,充分展現地理環境對于生存發展和建設造成的影響,充分掌握怎樣通過地理信息服務實際生活與生產,并形成相應的人文素養。
地理課程的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延伸與補充,也是德育滲透的主要場所,其不僅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而且還能讓學生經過活動探索,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第二課堂教學過程,教師可滲透德育目標,對學生自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進行培養,以促使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實現融會貫通[7]。
第一,開展社會調研活動。初中地理的課堂教學當中滲透德育,可設計相應的課題,開展社會調研的活動,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調查活動,如“你家每天用到多少塑料制品”,引導學生統計家中塑料制品的種類與數目,并選擇一種塑料制品帶到課堂上,分析與研究學生在課下做出的統計,發現到每個家庭用到的塑料制品約20 件,每個班級大約有50 人,一個班級中家庭用到的塑料制品大約有1000 件,全國接近14 億人,由此可見,全國用到的塑料制品是極其可觀的,接著,教師可講解塑料制品的成分,以便于學生充分了解到塑料制品位于土壤當中是不能降解的,指導塑料制品具備的危害極其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以此引出“減少塑料制品運用,保護環境”的課題,最后,針對當前出臺的國家政策及商業場所倡導的快餐行業整改塑料制品,讓學生減少使用塑料制品,積極保護環境,這是與德育有關的實踐活動,可有效健全學生的思想,保護地球的持續發展。
第二,開展手抄報活動。初中地理的課堂教學過程滲透德育,教師可定期引導學生做手抄報,在手抄報當中畫出與地理有關的圖畫,類似于大洲與大洋的原始形態,通過板塊運動之后的當前狀態,再添加人類若不保護地球,地球之后的狀態,最后呈現出地球上沙漠化嚴重、海洋面積擴大的景象,經過該過程,學生就會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教師可通過教材中的課題,如金磚五國,呼吁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中國,不能過度的開發環境,確保地球持續發展,又或者開展人口民族話題,講解了中國是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其強調學生要學會尊重多民族的習慣,友好的對待各個民族的發展,對各個民族要做到一視同仁,從而使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第三,開展課外項目化的探究活動。初中地理知識具有整體性,在滲透德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一些項目化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將地理知識遷移到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例如,在對“城市化”的相關內容開展教學時,由于這一地理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是有著密切關聯的,教師可將當地的實際情況作為背景開展教學,以促使學生與學習內容產生共鳴。在教學時,教師可將當地城市化中存有的問題呈現給學生,指導學生積極思考與討論。此時,教師可依據當地城市化的具體狀況與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探究“城市化發展”的活動。在實際教學時,設計驅動問題:“城市化會出現什么環境問題?應該采用怎樣的措施,對城市化發展造成的環境問題進行解決?”以此不斷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這不僅能夠使學生積極的參與至項目學習,而且還能幫助有效鞏固地理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環境與城市和諧發展的觀念。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是開展素質教育的必然需求,可有效弘揚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實現正能量傳播,以便于學生身心實現健康發展。因此,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注重教材內容與德育內容之間的關聯,關注學生的興趣激發,充分挖掘德育價值,開展第二課堂,以促使學生在地理知識學習過程,感受到相應的德育熏陶,從而使學生的道德品質以及人文素養得到切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