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德海
(中晟海峽建設有限公司)
隨著建筑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大型框架結構的需求不斷增加,高支模安裝施工技術也得到了廣泛應用。高支模作為一種常用的施工工藝,具備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特點,在大型框架結構的搭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正式開始施工時,高支模安裝面臨諸多風險問題,因此在施工作業(yè)開始之前,應該對建筑高度、結構跨度、模板最大載荷展開深入細致地分析研究,根據相關規(guī)范做好高支模安裝工作。本文列舉某大型框架結構作為主要分析目標,對高支模安裝工藝展開深入細致地探討分析,從材料選取、安裝技術等層次入手,創(chuàng)新優(yōu)化高支模安裝工藝。
按照大型框架高支模安裝的特點和規(guī)范,搭建門式鋼管腳手架并作為高支模的支撐基礎,將木質模板、木膠合板作為高支模核心支撐,參考表1 數據選擇高支模材料設施。

表1 高支模安裝工程材料的選擇
選定基礎模板材料后,需對高支模支撐系統進行施安裝工方案進行設計:使用高支模支撐系統時,將大于2 層的梁底木枋設計作為基礎確保上層結構的間距在290.0~330.0mm 范圍內,最佳間距為310.0mm。下層結構的間距應在1920.0~2120.0mm 范圍內,最佳間距為2100.0mm。梁板門架的橫向間距,在上述基礎上,梁板門架之間的橫向間距應在1100.0~1600.0mm 范圍內,最佳間距為1300.0mm。設計縱向間距的要求的在900.0~1100.0mm 范圍內,最佳間距為1000.0mm。在設計高支模中空模板的安裝施工方案時,選擇滿堂紅腳手架作為只要支撐體系[1]。在架設過程中為了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腳手架立柱之間不得低于1.1m。把雙層木枋當成頂梁底板,上下層結構間距與表1 數據保持一致。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因為工程的施工要求,必須采用分層施工,主要操作面選擇為外部梁模板,在標準高度大于10m 的位置處,會用梁板進行通鋪,對高支模的整體結構進行封閉式處理。
由梁模板安裝、樓模板安裝還有柱模板安裝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構成高支模體系。
⑴梁模板安裝。
通常在安裝梁模板時,是由“主龍骨→次龍骨→梁底”這樣的順序依次進行,施工水平點的確定是按照建筑整體結構標準高度來確定的,在此基礎上,設置安裝體系的標準高度。與此同時,選擇長度×寬度=80.00mm×40.00mm 的方木在不同梁結構的交匯位置內楞處理,避免工程施工發(fā)生意外現象。
⑵樓板模板施工。
在樓板搭建過程中,需要參考支模結構,根據圖1的所示結構進行模板安裝。

圖1 大型框架結構中樓板模板安裝
⑶柱模板的安裝。
柱模板安裝過程中,需要遵循柱子的直徑大小,M14和M15 槽鋼之間必須用螺栓相連,每個位置都必須擁有1個或1個以上螺栓,螺栓固定好之后,檢測螺栓有沒有擰緊,一旦發(fā)現螺栓有質量缺陷,需要在第一時間制定并實施相應的應對措施,確保模板安裝達到既定標準。
選擇具有足夠強度和穩(wěn)定性的支撐材料,如鋼管、鋼梁等。根據具體的施工條件和需求,進行合理的支撐設計,確保支撐能夠承受混凝土結構的重量和施工過程中的負荷。按照設計方案,在需要支撐的位置布置支撐材料,并進行正確的連接和固定,確保支撐穩(wěn)固可靠。在支撐設計中考慮防傾倒的要求,即支撐系統的承載能力和抗傾倒能力[2]。在施工過程中進行傾倒監(jiān)測,監(jiān)測支撐狀態(tài)可以采用傾斜儀等裝置,當發(fā)生異常狀況時可以及時采取措施。采取適當的固定措施,如使用鎖定裝置、地下錨固等,增加支撐的穩(wěn)定性和抗傾倒能力。合理安排施工順序,避免對已支撐部分造成過大的側向力或扭矩,減小支撐的傾倒風險。
高支模集成技術是指在建筑施工中使用高支模材料和技術的一種綜合應用方法。它將支撐系統、立面與外墻、樓板、空調系統等多個方面集成在一起,通過預制和自動化技術,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質量,采用高支模集成技術可以實現高度標準化和模塊化的施工,節(jié)省了施工時間,提高了施工效率。還可以保證施工質量的穩(wěn)定性和可控性,避免了傳統施工中因人為因素而導致的施工差錯,高支模材料具有較高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可以有效抵抗地震和其他自然災害,提升了建筑的安全性。可以減少人力資源的使用,并降低施工過程中的浪費,從而降低了建筑項目的成本,采用了綠色環(huán)保的材料,減少了對自然資源的消耗,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
高支模安裝作業(yè)與混凝土施工是在同一時間開展的,在具體施工之前,應該設計出科學完善的施工方案,編制合理的澆筑流程,需要保證高支模與混凝土之間的緊密銜接,避免發(fā)生漏漿或夾渣現象。在安裝過程中,需要與鋼筋綁扎工藝進行協調,鋼筋的正確布置和連接是確保結構強度和穩(wěn)定性的關鍵,在安裝高支模之前,需要提前完成鋼筋綁扎工作,并將鋼筋與高支模之間的連接點確定好,以便在安裝過程中進行銜接和固定[3]。在一些大型框架結構中,還需要進行預應力張拉工藝。預應力張拉是通過拉伸鋼束或鋼帶來施加預應力,從而提高結構的承載能力和抗震性能,在高支模安裝時,需要綜合考慮預應力張拉工藝的要求,確保高支模的布置和固定不會影響到預應力張拉的進行。
以某小區(qū)建筑工程為例,按照本文制定的技術方案施工,對高支模施工技術展開深層次地分析探討,這個工程的主要施工范圍是民用住宅建筑1~7 棟,共有12萬m2的占地面積,在這當中,1~5棟是是屬于28層的住宅樓,6~7 棟是一種塔式建筑,在每個建筑的底下都有地下車庫,車庫之間是互通的。使用鋼筋混凝土框架作為整個建筑結構,居民樓的防震等級為8 級,根據這個工程的標準進行設計。
對工程圖紙進行分析研究可以發(fā)現:該工程的頂樓和閣樓采用了高支模支撐結構,梁板采用了不規(guī)則結構,梯形形狀的裝飾線采用在頂樓外圍,450.0mm 大約為它的下底寬度,1200.00m 大約為的它的上部寬度。650.0m 大約為它的高度。在這個建筑結構里,6.5m 大概是梁體之間的最大寬度,95.0~125.0mm 是基板層厚度所在的范圍內。梁板的最大負載是按照整個上部面尺寸來進行設計,為了確保高支模安裝體系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根據本文設計方法,在施工過程中采用了門式鋼管腳手架作為整體支撐結構。此外,腳手架支撐結構還被視為輔助結構,其目的是防止高支模施工完成之后發(fā)生危險事故。參考《民居建筑腳手架施工安全規(guī)范與技術標準》的要求,對施工行為和工程行為進行設計[4]。
高支模支撐結構的施工流程:彈性結構設計→腳手架搭建→整體結構連接→木枋角度調整→梁底板搭建施工→側梁板搭建施工→樓梯面板施工→鋼筋固定→混凝土澆筑→工程護理。
根據上述工藝流程設計安排專門的施工人員在現場設計數據,確保高支模建設工作有序進行,然后選取4 個關鍵節(jié)點和非關鍵節(jié)點,借助相關設備測試這些節(jié)點的承載性能,并與《高支模與高大支模承載標準》中的標準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具體內容如表2 所示,進而判斷高支模支撐體有沒有達到工程標準。

表2 高支模支撐體系安裝承載力檢測結果
根據表2 的檢測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主要承重點1~4的承載力均高于8.0kN的要求,并且最高承載力達到了9.12kN。非主要承重點5~8的承載力也滿足了大于3.2kN的要求,最低承載力為3.88kN。上述數據充分說明本文創(chuàng)設的高支模支撐結構安裝方案切實可行,符合工程要求。通過檢測結果可以確認,支撐結構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能夠有效地保障高支模現場施工操作的安全性,并提升建筑主體結構的穩(wěn)定性。
根據施工需求和結構形式,合理設置高支模的位置和數量。通常需要考慮混凝土梁、板、柱等的支撐要求,并確保高支模的布置均勻和穩(wěn)定[5]。選擇適當的支撐方式和支撐材料,如鋼管、木材或專用的支模系統。支撐方案應滿足結構負荷要求,同時保證施工期間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根據設計要求和結構負荷,確定高支模的承載力要求。承載力要足夠大,能夠承受混凝土澆筑、振動等施工過程中的荷載,并確保結構的穩(wěn)定性。
根據工程要求和支撐間距的限制,合理確定剪刀撐的數量。通常情況下,剪刀撐的間距在2~3m 之間,具體的間距需要根據結構形式和工程要求進行確定。應設置在混凝土結構的較長邊或主要受力部位,以提供最大支撐效果。在布置剪刀撐時,還需考慮混凝土澆筑的先后順序,確保剪刀撐不會產生過于集中的支撐負荷[6]。可以選擇單排剪刀撐或雙排剪刀撐。對于較大跨度或高度的結構,雙排剪刀撐通常更有穩(wěn)定性和承載能力。需要將其牢固地固定在地面或結構底部,以確保其穩(wěn)定性。常用的固定方式包括使用地釘、地腳螺栓或鋼槽進行固定。在安裝過程中,需要對剪刀撐進行調整和校正,以保證其位置、水平度和垂直度符合要求。特別是雙排剪刀撐,需要控制其上下兩排之間的高度差。
在進行混凝土澆筑前,需要對工地進行充分清理和平整,清除雜物和污物,還需要檢查和修復模板、鋼筋等結構,確保其符合設計要求,根據混凝土的澆筑計劃和工程要求,在施工現場合理安排澆注順序,避免阻礙施工和影響混凝土質量。通常情況下,先澆筑底板再進行柱子、墻體和梁的澆筑。在混凝土澆注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混凝土的澆筑速度和澆注高度,以避免沖刷或產生空隙。傾倒混凝土時,應盡量沿斜面進行,避免過于集中地直接落下。澆筑混凝土后,必須通過振動器對其進行振搗處理,混凝土中的空氣和空隙可以被除去,混凝土的密實性必須得到保證,抹光作業(yè)隨后進行,混凝土的表面平滑度和混凝土的表面光滑度可以得到提高。
對于大型框架結構高支模安裝施工來說,技術要點是確保安全、穩(wěn)定和高效。首先,在施工前需要進行詳細的方案設計和計算,確定結構的荷載分配和支撐點的位置。其次,施工現場應充分準備,包括清理和平整基礎、搭建支模系統和檢查材料設備等。在支撐系統的安裝過程中,要注意每個支撐點的位置和角度的精確控制,以保證結構的準確安裝。在梁柱的安裝過程中,應使用專業(yè)的起吊設備,并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吊裝,以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和損壞。此外,需要注意支撐體系的穩(wěn)固和調整,確保每個支撐點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和穩(wěn)定性。在施工過程中,還要注意安全操作和保護措施,如嚴格遵守相關的安全規(guī)范、佩戴個人防護裝備,并嚴禁超負荷作業(yè)等。最后,在整個施工過程結束后,要進行必要的驗收和記錄,并對支模系統進行拆除和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