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杰,武 藝
(1.貴州理工學院土木工程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3;2.貴陽信息科技學院土木工程系 貴州 貴陽 550025)
教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球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化與網絡化已經成為影響教育變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2018 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文件指出: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新技術融入教育教學中,提高應時應景的個性化教學水平。隨后,《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文件進一步明確:利用現代技術推動建設智能化校園,革新人才培養模式,處理好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關系。2021 年,吳巖在“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利用好智慧教學手段,混合式教學將成為未來大學教育的常態化模式。在教育信息化深刻變革的時代,教育教學方式的數字化轉型則是21 世紀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2],教育部于2022 年11 月制定發布了《教師數字素養》行業標準,用于對教師數字素養的培訓與評價。數字化轉型不僅是信息技術的應用,還是一種教育模式的轉變。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已經開始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以及數字化手段實現教學創新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本文梳理了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等教育面臨的一些挑戰和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途徑,為助力高等教育健康發展和質量提升提供參考。
數字化轉型需要高校具備強大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投入,在硬件設備、軟件平臺以及網絡等方面都需要不斷更新與升級,而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3]。國內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對高校教育建設經費的投入懸殊較大。經濟發達地區的名校每年經費預算上數百億,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經費不足1 個億的普通高校大量存在。由于經費有限,部分高校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舉步維艱、捉襟見肘,在新型技術競爭中面臨巨大挑戰。
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師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對于年輕化的教師隊伍,他們更加開放,更具有創新性和進取心,能夠更快地接受新事物和新技術,他們通常具有較高的數字素養和信息化能力,更容易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需求,成為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推動者;對于中年教師,他們在工作中有一定的經驗積累,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慣性思維,難以適應新事物的變化,需要通過培訓和學習提高信息化水平;對于老年教師,他們有豐富的教學和管理經驗,但在信息化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給予更多的培訓、支持和引導。
數字化教育方式對學生的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技術水平以及學習和應用數字化工具的能力。特別是對于傳統教育模式下習慣了紙質文獻和課本的學生,還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
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將教育管理過程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提高管理的效率和精度,改善教育管理環境,這是智能化教育管理的使命[4]。
隨著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個人信息和機密數據的泄露、網絡攻擊和黑客入侵等安全威脅不斷出現,例如教師網絡直播時課堂被惡意干擾,學校網頁和教學系統被篡改等。信息安全已成為數字化轉型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高校數字化轉型管理和服務涉及復雜的技術、人員和組織變革等問題,整體水平還有待提高。
傳統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包括課堂講授、考試評估等,禁錮了人們對數字化教育的認知和接受度[5]。甚至有的教師認為數字化技術的運用反而增加了掌握新技術付出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這導致一些教師在教學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夠廣泛。
數字化教學資源沒有經過有效的篩選、整合,缺乏系統建設,導致質量不高。教學設計缺乏科學合理的研究,沒有充分考慮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場景和使用方式,導致數字化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停留在表面,形似而神不似、融合不充分,教學成效不明顯。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考核方法多沿用考勤、作業和期末考試試卷的方式。傳統點名費時費力,紙質作業批改效率不高,期末考試試卷也難以全面評價學生的能力。當數字化理念和技術滲透和融入教育教學時,必然會革新傳統的教學方法,出現多驅動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顯然傳統的教育評價方式難以適應數字化教學的發展趨勢,需要設計新的數字化教學評價指標和體系,確保數字化教學效果的科學評估,目前有效的數字化教學評價體系尚不成熟。
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全面、復雜和長期的過程,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才能在困境中實現破局。針對高校教育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困局,作者提出以下解決途徑。
高校應增加數字化轉型項目的經費,確定數字化轉型中最關鍵的領域,重點領域優先,并與產業合作伙伴合作,獲得數字化轉型計劃的資金支持,并受益于他們的技術專業知識和經驗。另外,采用開源軟件、技術和云計算等方式,可以減少昂貴的硬件和基礎設施需求,使其成為高校節省成本并仍然受益于最新技術的吸引力選項。
2.2.1 師資隊伍建設
數字化轉型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他們要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和數字化教學能力,而這需要高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數字化素養[6]。不同年齡段的教師在信息化方面的素養和接收程度各不相同,學校應針對不同教師群體的特點,實施相應的培訓和支持計劃,提高他們的信息化能力,推動數字化轉型。同時,還應該通過年齡層次的合理組合,建立多元化的教師隊伍,形成一個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團隊,共同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2.2.2 學生能力培養
在數字化的教學中,學生應具備一定的技術水平、主動學習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而這些基本能力需要通過思想引導和一定的技術培育以及參加BIM、互聯網+等大學生競賽鍛煉獲得。
高校要提高數字化轉型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布局和推進:
規劃戰略:建立數字化轉型的發展戰略和規劃,包括長期和短期目標,確立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思想和理念。
建設平臺: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平臺建設,包括網絡基礎設施、數據中心、應用系統、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等,為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
開展培訓:開展數字化轉型的人才培養和培訓,包括IT 技能培訓、數字化管理培訓、數字化轉型意識及安全意識的普及等。
優化服務:優化數字化服務,包括建立更加方便、快捷的數字化服務渠道,提供更加精準、個性化的數字化服務。
推進創新:推進數字化創新,包括借助新技術、新模式推動數字化轉型,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數字化創新和實踐。
數字化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重要標志。提高數字化技術與高校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質量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加強對數字化技術的理解和應用:高校教師應當掌握數字化技術的原理、特點、優勢以及應用場景,了解如何將數字化技術應用到教學中,提高數字化技術與高校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效果。
提高數字化教學平臺的建設與維護水平:高校應加大對數字化教學平臺的投入,建立完善的數字化教學平臺,同時保證平臺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為數字化技術與高校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奠定堅實的基礎。
創新教學模式:高校教師應當靈活運用數字化技術,創新教學模式,例如通過網絡直播、在線答疑、問題導向、項目合作學習等方式,拓展教學渠道,提高教學效率。
推進課程資源數字化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包括但不限于數字化圖書館、在線期刊、數字化視頻和音頻、MOOC等資源,高校應積極推進課程資源數字化建設,將課程內容數字化存儲,便于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備課,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隨時查看課程資料。
加強數字化課堂互動:高校教育教學應該注重師生互動和交流,加強在線互動,例如在數字化教學平臺上設置討論區、提問區等,增強學生參與度,提高數字化技術與高校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效果。
要建立有效的數字化教學評價體系,作者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明確評價目標和指標:建立數字化教學評價的前提是對教學目標的明確和具體化,包括課程目標、教學效果等。同時,需要根據這些目標和效果確定合適的評價指標,如學生參與度、學生成績、學生反饋等。
建立數據收集機制:為了收集和分析數據,需要建立相應的數據收集機制,包括問卷調查、學生作業、考試成績、討論記錄等。同時,需要確保這些數據收集方式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使用合適的技術工具:數字化教育評價需要使用一些技術工具來完成數據的自動處理和分析,包括數據可視化工具、機器學習算法等,可以大大提高評價的效率和準確性。
進行數據分析和結果反饋: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可以得到對教學效果的評價結果。評價結果需要及時反饋給相關教師,并制訂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提高教學質量。
持續優化和改進:數字化教學評價是一個不斷優化和改進的過程,需要不斷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完善,以確保評價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數字化轉型能夠幫助高校提升教育品質、效率和競爭力,但高校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高校在信息基礎設施投入、師生數字素養、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教學模式和評價方法革新等方面不斷加強和改進。只有這樣,高校數字化轉型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