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鈺曦,鐘詩婷,梁燁彤,黃贊印,黃 潔,2
(1.廣東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 廣東 東莞 523808;2.廣東醫科大學衛生法制與政策研究所 廣東 東莞 523808)
截至2020 年底,全國開設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以下簡稱“健管專業”)的院校共120 余所,其中大部分為醫學(包括醫藥、中醫藥)類院校,其次多為理工類、體育類及綜合類院校[1]。由于是新開設的專業,很多高校在專業建設方面經驗不足、目標不明確等問題突出,繼而出現社會需求不明顯、就業率不高,導致大學生對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的認同感下降。本文將從學生認同感、人才培養、社會需求、就業方向、未來發展等方面論述國內健管專業發展的現狀以及未來展望。
專業認同是指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了解與接納程度[2]。專業認同感的高低可決定學生對該專業學習的熱情、未來從事相關職業的概率,間接影響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事實證明,當代大學生選擇專業時可能會受社會風氣、家長意見、熱門專業的影響,在對自己興趣愛好認知不明的情況下,盲目跟風或選擇被調劑,所選專業極大可能與預期不符,導致學生的專業認同感降低,失去學習熱情。
前期研究顯示,健管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感相對較高。因是新辦專業,大多數有意愿的學生會去仔細了解,對所學專業的了解程度相對較高。但也有部分學生入學之后發現現實與預期不符,認為該專業不適合自己,選擇轉專業或者服兵役,也從側面體現出學生的自我認知不明確。自主選擇該專業為第一志愿的學生,會比被調劑的學生專業認同度高,但是愿意選擇健管專業作為第一志愿的學生明顯占比不高,說明學生對健管專業的了解程度只是相對較高,基于多種因素學生首選這個專業的人數較低。
①培養目標。主要讓學生掌握健康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技術,作為未來從事相關行業的知識基礎,要求學生具備收集健康信息并依此進行健康評估與干預的技能,讓學生未來面對客戶可以從容地實施健康管理服務。未來工作的主要內容是接受客戶進行健康咨詢,并針對客戶的問題提供健康方案,實施健康服務。
②課程設置。以杭州師范大學為例,采用I、II 類學分結合實踐的課程模式,I類學分包括通識教育必修課(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實踐環節及短學期等校內課程;II 類學分包括校內外比賽、職業資格證書、科研項目、社會調研等;同時實施“大一暑期社會實踐、大二暑期臨床見習、大三暑期專業見習、大四畢業實習”的實踐模式。
③課程內容。主干課程分為醫學類、管理類、技術類三個大類,醫學類課程包括臨床醫學概論、行為醫學、預防醫學概論、中醫養生保健與“治未病”等課程,課程內容并不深入,主要是讓學生對醫學有基本的認識;管理類課程包括健康管理學、醫學統計學、衛生事業管理學等課程,是要讓學生具備健康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技術類課程包括健康檢測技術與實訓、健康評估技術與實訓、健康危險因素干預技術與實訓等,使學生畢業后能夠熟練進行健康管理服務,從事健康管理相關行業。還硬性規定了II 類學分,要求學生在寒暑假或課余時間參加各種活動來提高個人能力,如服務性學習、學科競賽、學術成果、職業資格認證、社會實踐。
①培養目標。培養目標為學生在已掌握醫學基礎知識的條件下,能夠熟練運用健康風險評估及干預的技能,為客戶解決健康問題;還注重培養其人際交往能力,在未來就業過程中能夠自然地與客戶溝通交流,成為客戶的傾訴對象[4]。
②課程設置。課程設置醫學方面的內容更詳細且專業。文獻顯示[5],臨床醫學類課程普遍是中醫學概論、臨床醫學概論和全科醫學,但是基礎醫學概論開設的比例相對較少,而行業卻對健管人才的基礎醫學知識水平要求較高,造成知識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的情況;絕大部分醫藥院校都開設有預防醫學類課程。很多大學并沒有開設中醫養生學、營養學、健康危險因素干預、慢病管理等老年醫學課程,而中國社會老齡化嚴重,這與龐大的老齡市場需求不相符;中醫藥大學同時還開設有特色課程,例如貴陽中醫藥大學開設苗醫基礎、苗醫與苗藥制劑系列課程;陜西中醫藥大學開設了音樂治療學課程。
①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健康服務和智慧健康兩個方向的人才。健康服務方向主要培養具備醫學知識的服務型技術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人際協調能力,主要為健康管理師、醫生助理和健康產品營銷員。智慧健康方向主要培養具備計算機知識,具備運營互聯網平臺技能的技術人員,工作內容主要是運營和維護智慧健康網站,或是進行智慧健康產品的銷售。
②課程設置。高職院校的健康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根據“平臺+模塊”的結構進行設計。在公共必修課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康管理知識、創新創業技能和人際交往技能,如大學生健康管理、健康人文課程、創新創業課程等,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養。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20 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目前中國已經呈現出人口老齡化結構的趨勢,60 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的18.70%;有19.7%的全國老人得到贍養,與2010 年比較提高了7.80%。隨著老齡化人口數量增長,老年人的健康服務是最緊缺的。可見,老齡化社會需要大量的健康服務與管理類人才。
當下我國慢性病患者基數龐大,且趨于年輕化,導致我國衛生醫療服務體系壓力驟增。我國慢性病多發的原因主要是患者作息不良,生活方式不健康,日積月累,釀成大病。因此社會需要更多的專業健康管理人才,對這些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甚至是在還沒患病的情況下,改善其不良生活方式,從根源上減少患病的概率,將這些可以預防的病例扼殺在搖籃里,這樣,國家的醫療資源就可以專用于疑難雜癥。
由于經濟生活水平提高,公眾對健康產品及健康服務的需求、自身的健康觀念與意識、對于疾病的概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不再認為疾病即患病,而認為亞健康的狀態也是患病的前提和基礎,因而更加注重健康、運動和保養,社會上各個層次的健康服務與管理機構也應運而生,健康管理專業人才針對全人群實施健康管理,進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目前,我國健康管理行業有從屬于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檢中心、健康管理公司這四種基本健康管理模式。第一種主要是附屬于大型醫院的健康管理中心或體檢中心,在專科醫生的權威指導和健康管理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對患者反映的健康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主要工作內容是以咨詢為主,了解患者真正的需求,依據患者體檢得來的健康信息進行評估與干預,提供健康管理方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針對慢性病參保居民面臨的健康問題,提出解決方法以及健康管理方案,健康信息收集、健康指導等服務,保障居民健康。專業體檢中心主要設立于醫院、療養院或門診部,由全科醫生或專科醫生主診,聯合健康管理師的健康咨詢服務以及護士的護理服務,進行健康體檢、檢后健康指導與教育,并開展健康風險評估以及針對性的健康管理,體檢結果若超出體檢中心處理范圍則需轉診專科醫院。健康管理公司是非專業型健康管理機構,對醫學知識水平要求不高,但是需要工作人員具備計算機基本知識,能夠熟練運營健康網站或公眾號等平臺,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未來可從事互聯網平臺運營與維護或開發設計健康軟件,也可以從事健康服務產品的銷售以及健身指導等。
我國傳統中醫學以“治未病”為理論核心,強調預防疾病的發生,這與健康管理的預防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健康管理可以結合中醫學理論來進行。充分利用中醫理論的望、聞、問、切以及現代醫學技術,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家庭環境、情緒心情進行初步了解,然后通過收集這些健康信息,對患者的致病因素進行判斷,進而針對患者的健康問題設計健康管理方案。
通過成熟的互聯網體系,在信息收集方面,健康服務業實現了健康信息自動化管理,方便工作人員整理居民健康檔案,了解患者病史以及身體健康狀況;在醫療體系上,實現了線上預約就診,免排隊、免掛號,如遇突發情況急需轉診,龐大的數據庫也能快速聯系到相應合適的專科醫院。快速便捷的信息傳遞,使就醫、轉診問題能得到快速解決;在個性化需求上,健康服務業借助“互聯網+”模式為人們提供多層次、多方面的個性化健康產品,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人們的需求;在教學形式上,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學生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普及智慧醫療、健康大數據等概念及應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健康服務能力。
校企合作可以使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來明確培養目標,制訂教學體系,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還可以設立合理的人才評價和信息反饋機制,實施定制化培養,為用人單位輸出適配的人才;學校通過整合社會資源,設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定期讓學生到企業去實習,了解流程、熟悉運作,可以提高畢業生的崗位適應性,有效提高就業率。
總而言之,未來健康管理專業建設應該持續關注以下方面,并作出規劃和調整:第一,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整體需求和基本國情,制訂助力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例如我國社會的老齡化愈加嚴重,養老與養生逐漸引起了民眾的關注,把醫養產業、養生保健產業的課程納入學生的理論學習中,考慮向“醫養結合”“長期照護”等方面發展。第二,聚焦學校現有資源、自身優勢和地區特點,敲定培養目標以及人才定位,開設特色方向性模塊課程,例如中醫服務方向、健康產業管理、老年健康管理等。最后,在人才核心能力培養方面,學生在掌握基礎醫學知識的前提下,兼備公共衛生學和管理學方面的知識,同時具備健康監測、風險評估和實施干預技能,以及良好的共情和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