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瀅
2004 年,張藝謀、王潮歌、樊躍聯合打造的“印象”系列大型實景演出標志著沉浸式旅游演藝正式進入了1.0時代,隨后推出了《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等。2013 年,“又見”系列第一部作品《又見平遙》在還原度極高的平遙古城實景布景中,通過獨特的舞臺效果和藝術形式帶給觀眾新奇且真實的感官體驗,標志著沉浸式旅游演藝進入了2.0 時代,較為出色的還有《又見敦煌》,室內實景成為主流趨勢之一。2019 年,《只有峨眉山》首度將舞臺空間的概念打破,打通傳統舞臺和實景演出之間的壁壘,正式開啟沉浸式旅游演藝的3.0時代。2021 年,國內大型情浸式夜間劇場《尋仙緣》首次出演,集夜游景觀、沉浸式秀演和裝置藝術于一身。伴隨著旅游行業的發展,沉浸式旅游演藝項目正以其獨特的互動體驗和專屬情境為文旅產業融合創造出新機遇、新挑戰和新未來,從而引領景區發展的趨勢與未來[1]。
1.政策支持加大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指出,現代文旅融合應順應數字化的發展趨勢,深度應用5G、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推動新技術在文化創作、傳播和消費等環節的應用,從而豐富個性化、定制化和品質化的數字文化產品供給,并制定培育30 個旅游演藝精品項目、100 個線上演播項目、100 個沉浸式體驗項目和100 個數字藝術體驗場景的目標。
2.演藝劇目和票房波折起伏
2015 年,演藝劇目為225 臺,同比下降1.3 個百分點,但票房增速卻是歷年最高,同比上升達34.9 個百分點。2015 年至2019 年旅游演藝劇目和票房收入整體呈增長趨勢,2020年至2022年,旅游市場整體呈下降趨勢(見圖1)。

圖1 2015 年—2019 年中國旅游演藝票房收入
1.演藝場景變遷:從傳統舞臺、實景舞臺到沉浸舞臺
從1.0 時代到3.0 時代,沉浸式旅游演藝實現了從傳統舞臺、實景舞臺到沉浸舞臺的跨越式發展[2]。首先,在發展初期,演藝品種以傳統的戲曲、音樂劇和歌舞表演等為主,且傳統舞臺具備固定的表演場地。如《仿唐樂舞》,演出地點在固定的舞臺上,實景舞臺幾近于無。其次,在印象系列中,《印象·麗江》是繼《印象·劉三姐》后推出的大型實景劇目,劇場位于云南省麗江市玉龍雪山景區甘海子藍月谷劇場。《印象·麗江》包含《古道馬幫》《對酒雪山》《天上人間》《打跳組歌》《鼓舞祭天》《祈福儀式》六個實景演藝劇目。最后,隨著消費者體驗需求的提升、大量科技與產品創意的升級,旅游演藝舞臺邊界被打破,出現了大量借助山水實景、移動式舞臺、沉浸式舞臺等嶄新形式的旅游演藝作品。《只有峨眉山》是繼1.0 和2.0 時代后衍生出的3.0 時代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其獨特的建筑構造,需要觀眾在不同的表演空間中進行觀演,打通了1.0 時代的固有舞臺和2.0時代的實景舞臺,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既使表演者擁有了固定的表演位置,又增加了觀眾的互動體驗。
2.演藝內容創新:從劇目創作、人景協動到劇情體驗
首先,在劇目創作方面。在傳統劇目創作中,由于創作者主要注重表演藝術本身,而忽視了游客的情感體驗[3]。如果長時間不進行創新和升級,就會導致營收降低。以《印象·麗江》為例,2011 年至2014 年呈平穩狀態,自2014 年《麗江千古情》開演后,《印象·麗江》營業收入逐年下降(見圖2)。

圖2 《印象·麗江》2011 年—2020 年營業收入情況
其次,在人景協動方面。傳統的演藝形式往往是演員表演、觀眾觀看,而沉浸式旅游演藝則更加注重游客與演員之間的互動。例如在《白蛇傳》中,游客可以通過互動的方式參與到劇情中,感受白娘子與許仙之間的愛情。人景協動的方式不僅增加了游客的參與度,還能夠讓游客更加深入地理解劇目的內涵。
最后,在劇情體驗方面。傳統的演藝形式往往更加注重故事情節,而沉浸式旅游演藝則更加注重游客的情感體驗。例如,在《又見敦煌》中,游客通過不同的場景和劇情能夠感受到敦煌的歷史意義和張騫絲綢之路的艱辛。通過劇情體驗的方式,游客不僅能夠感受到故事的魅力,還能夠更好地理解劇目的內涵。
3.觀眾角色轉變:從舞臺欣賞、場景沉浸到角色沉浸
舞臺欣賞和場景沉浸是沉浸式旅游演藝的最初形式,游客可以沉浸在虛擬場景中與角色互動,從而感受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感共鳴[5]。但是,隨著游客數量的增加和沉浸式旅游演藝的不斷創新,觀眾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現在,觀眾越來越希望從舞臺欣賞和場景沉浸中解脫出來,更加深入地體驗劇情。這就要求沉浸式旅游演藝在劇情設計方面更加注重觀眾的角色轉變,使觀眾從單純的視覺和聽覺轉移到更加深入的情感體驗中。在這種情況下,沉浸式旅游演藝需要不斷創新,以滿足觀眾的需求。例如,在劇情設計方面,可以通過角色轉換、情感共鳴等方式,使觀眾更加深入地體驗劇情,與角色產生共鳴。在表演形式方面,可以通過創新技術手段,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使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劇情。
由于沉浸式演藝劇目具有高投資、高回報和高風險的特點,部分省市受到經濟或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劇目空間分布不均衡。其中,華東地區整體表現突出,而天津、青海等地分布較少。長此以往,必然會形成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同種內容出現不同形式的劇目。而且,分布較少的區域逐漸會被市場所淘汰,不利于旅游演藝的百家爭鳴和百花齊放。
自從“印象”系列、“又見”系列等演藝劇目爆火后,照搬、借鑒和抄襲等不良現象層出不窮。由于部分劇目質量達不到標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與預期相差甚遠,所導致的結果就是旅游演藝行業盈利困難。一般來說,大型投資項目門檻資金為2 億到3 億元,收回成本周期一般為7 到8 年。假設該企業經營不善或所投資的項目未受到消費者青睞,就會導致其營收處在虧損狀態。因此,需要相關行業制定統一的標準,防止同質、表現形式單一和質量良莠不齊的作品進入市場,從而維護市場穩定發展。
在當前旅游業的發展中,精品化已經成為一個關鍵的趨勢。“印象”“千古情”和“只有”等系列的出現與爆火,意味著觀眾逐漸轉變其觀賞態度。假設相關企業對其產品內容不及時進行更新,就會被新產品逐漸取代,如上文所說的《印象·麗江》和《麗江千古情》的發展趨勢。因此,沉浸式旅游演藝項目需要更加注重內容的質量和創新,以滿足觀眾對于文化和藝術的需求。未來沉浸式旅游演藝項目的發展是更加注重精品化,所以要推出更多具有獨特性和藝術性的劇目。
隨著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游客從走馬觀花的打卡式旅游逐漸轉變為注重內心情感體驗的新式旅游。與此同時,游客對于文化產品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沉浸式旅游演藝市場應將中國故事等元素融入劇目設計中,充分迎合大眾消費者的喜好,發展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才是目前旅游演藝市場的根本目標。但觀眾群體因所受的教育、行為習慣、思想和文化觀念不同,對于沉浸式旅游演藝的產品要求也不同。因此,沉浸式旅游演藝也需要具備相應的多樣化內容和形式。未來沉浸式旅游演藝項目的發展趨勢將更加注重多樣化,推出更多能夠滿足不同游客需求的主題和類型。
目前,夜游沉浸式旅游演藝劇目已廣泛運用各式各樣的新技術,如虛擬現實、互動投影和全息投影等技術的應用,在實景的基礎上營造出美輪美奐的仙境。在吸引觀眾眼球的同時,利用高新技術推動劇情發展,不讓劇情顯得空洞和蒼白。因此,沉浸式旅游演藝4.0 時代必然伴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等新技術。此外,數字化和智能化也是未來沉浸式旅游演藝的重要趨勢,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提高演藝項目的體驗感。
由于沉浸式旅游演藝作品的創意和設計源泉廣泛,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也日益凸顯。為了深化沉浸式旅游演藝的發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至關重要。具體舉措如下:
第一,建立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政府可以制定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建立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加強對沉浸式旅游演藝作品的保護。同時,需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管理和監管,防止侵權行為的發生。第二,加強知識產權審判和仲裁。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知識產權審判和仲裁機構,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審判,維護知識產權人的合法權益。第三,提高知識產權意識。加強對游客和旅游業人士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教育,提高他們的知識產權保護能力,讓他們更加了解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和保護方法。第四,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平臺。政府可以與其他相關機構合作,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平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知識產權的保護水平。第五,采用技術手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如采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管理,防止侵權行為的發生。
旅游演藝是一種文化產品,需要具有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因此,應該加強對文化產品質量的監管,提高文化產品的創作水平,確保其具有更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沉浸式旅游演藝是一種新興的旅游形式,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因此,應該加強對沉浸式旅游演藝的宣傳和推廣,讓更多的游客了解和體驗沉浸式旅游演藝的魅力。可以通過展覽、講座、演出等形式,讓更多的游客了解和體驗不同的文化。提升旅游演藝的國際化水平,應該加強對旅游演藝國際化發展的支持和推動,讓更多的國家了解和體驗旅游演藝的魅力。
在沉浸式旅游演藝項目的開發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用戶體驗,從演出內容、演出形式、演出環境等多個方面入手,不斷優化用戶體驗,提高觀眾的滿意度和參與度。例如,可以通過創新演出形式,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為觀眾提供更多的視聽體驗;也可以通過設計更加人性化、多樣化的演出內容,滿足觀眾不同的情感需求,如愛情、友情、家庭等。
在當前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沉浸式旅游演藝已經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在沉浸式旅游演藝發展過程中,仍存在空間分布不均衡、盲目跟風、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因此,本文在分析其發展趨勢(精品化、多樣化和技術化)的同時也提出了深化沉浸式旅游演藝發展的舉措。首先,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由政府牽頭,相關行業配合,制定統一的標準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其次,加強文化交流。不當競爭產生的原因之一是沒有建立起相應的交流平臺,無法進行有效溝通。最后,注重用戶體驗。在沉浸式旅游演藝行業中,大部分劇目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在進行劇目創作時,應充分考慮用戶的感官體驗,增強互動性。
綜上所述,4.0 時代的發展必然是在1.0、2.0 和3.0時代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和創新的,只有與時俱進,才能不斷迎合消費者新的消費需求,從而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沉浸式旅游演藝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