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 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這段表述,提示語文教師要轉變觀念,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課堂教學。學習任務群是今后教學改革的方向,課堂教學也應以學習任務群來展開。習作單元實用性明顯,該單元的教學應依托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完成習作單元教學轉型。
[關鍵詞] 學習任務群;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習作單元教學
新課標設置了7個學習任務群,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是其中之一。該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傾聽、閱讀、觀察、獲取、整合有價值的信息,根據具體交際情境和交流對象,清楚得體表達,有效傳遞信息,滿足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交流溝通需要”。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要求閱讀指向實用性的文本,使學生獲得實用性的技巧,學會表達和交流。
統編語文教材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每個學期都安排了一個習作單元,共8個習作單元,16篇課文。從文體看,以記敘文居多,有14篇;說明文有2篇。從功能看,課文直接指向表達,強調從閱讀中學表達。每個習作單元都從閱讀和習作兩個方面各提一個學習要求,且閱讀的要求是從習作的角度出發的。從實踐活動看,習作單元的課文學習是實用性的閱讀活動,習作練習是以實用為目的的交流活動。因此,習作單元應屬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依托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有針對性地設計情境,采用朗讀、復述、游戲、表演、講故事、情景對話、現場報道等活動形式,以表現性評價引領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可以有效推動習作單元教學轉型。
一、以實用為目的,在文本中“學得”
要實現學生在文本中“學得”,從而提高核心素養,必須以實用為目的,整體設計單元教學;以篇章頁的語文要素為特定學習主題,圍繞學習主題確定學習任務;圍繞文本設計情境,實施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文本中學得習作的方法。
以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該單元的學習主題為“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學習資源包含《太陽》《松鼠》兩篇課文和《鯨》《風向袋的制作》兩篇習作例文,交流平臺板塊總結了把說明文說明白的方法,初試身手板塊要求用多種說明方法寫一事物,習作任務是寫簡單的說明文。
該單元兩篇精讀課文,第一篇《太陽》分兩個部分,先對太陽遠、大、熱的特點進行了描寫,接著具體介紹了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系。《太陽》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來介紹太陽,語言平實、準確。這篇課文的習題提示學習重點在于了解作者運用的說明方法,并體會說明方法的好處。《松鼠》一文則對松鼠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進行了敘述。《松鼠》是一篇文藝性的說明文,融科學性、趣味性、知識性為一體,其語言風格跟《太陽》完全不同,生動活潑、有趣味。從表達方法看,《松鼠》主要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這篇課文課后習題提示訓練側重點是說明文要分條梳理信息。
該單元的交流平臺板塊從怎樣把說明文說明白及說明文的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了小結,教師授課時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并梳理信息。初試身手板塊要求學生在范例的學習和改寫的實踐中,熟練掌握把事物說明白的方法。這是從課文學習到學生習作之間的一個過渡,類似于一次小練筆。兩篇習作例文是對精讀課文的補充,其中《鯨》是介紹事物的說明文,《風向袋的制作》是介紹制作過程的說明文。該單元四篇文章構成了不同類型的說明文。習作板塊的安排,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與說明性文章的緊密聯系,另一方面是對學生學習這一單元的綜合檢驗。
二、以交流為目的,在嘗試中“練得”
該單元在兩篇課文后設置的“交流平臺”和“初試身手”,在單元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前者對所學的內容進行了小結,后者讓學生對所學到的習作方法進行練習,在練習中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三、以運用為目的,在實踐中“習得”
學生在文本學習中學了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在交流中進一步明確了寫好說明文的方法,并在“初試身手”的嘗試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但只有運用才是對學生是否掌握的最好檢驗。
該單元的習作教學,以實用為目的,要求學生在文本中學會讀、寫說明文的方法,并在活動、交流、練習中得到進一步的鞏固提高,最后要求學生選擇生活中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寫說明文,在實踐中習得把對象說明白的方法。
上述案例和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創設各種情境,圍繞學習主題,組織各種語文實踐活動,極大地減少了講、練的時間。同樣是學習說明文分條梳理信息,傳統課堂是“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每一個自然段,想一想每一自然段寫了松鼠哪一方面的內容”,而轉型后的課堂教學則是“同學們,我們要給動物園的松鼠掛上介紹牌,你覺得應該怎樣寫?請從課文中找出相關內容進行介紹”。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轉型課堂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有學生用描述性的語言,介紹了松鼠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生動具體:
另有學生用類似說明書的形式來介紹松鼠,清楚明了:
可見,無論是描述性的語言,還是說明書的形式,學生都把松鼠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說明白”了。這就是轉型后課堂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