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穎(本刊記者)

金美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主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呼吸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從事呼吸系統及過敏性疾病臨床和科研工作30 余年,擅長過敏性氣道疾病及呼吸系統疑難病、罕見病的診治及肺部腫瘤的全程管理,多年來負責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目前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 項,上海市自然基金1 項,以第一或通信作者發表論文100 余篇,參與編寫著作30 余部,已畢業的研究生25 名,在讀研究生5 名。目前學術任職有中國醫師協會變態反應醫師分會副會長、中國罕見病聯盟呼吸病學分會副主委、上海醫師協會變態反應醫師分會會長、上海醫師協會整合醫學分會副會長、《中華臨床免疫與變態反應雜志》編委、《上海醫藥》雜志編委等。
過敏性疾病是全球第六大疾病,我國約有2 億以上的過敏性疾病患者,且呈現出患病率增加、過敏原復雜、多器官過敏等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時,我國變態(過敏)反應專科醫師隊伍嚴重缺乏、患者就診輾轉不便,需要多科就診,給過敏性疾病的診治和管理帶來極大的不便。因此,推動變態(過敏)反應專科的建設與發展,培養專科醫生隊伍,優化診療模式已成為當務之急。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以下簡稱中山醫院)始終把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開展以疾病為中心的診療模式,創新學科發展實踐。2023 年,變態(過敏)反應科作為中山醫院的一個獨立科室應運而生,進一步實現了疾病的規范化診治和精細化管理,推動變態反應學科醫教研協同發展。金美玲教授出任首任科室主任。
“過敏癥狀”這一詞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但背后的科學機制卻復雜而深奧。金美玲教授指出,變態(過敏)反應是機體免疫系統異常激活的結果,對本應是安全的物質產生過度反應。這些物質包括花粉、食物、藥物等,而對它們的過敏反應會引發一系列癥狀,從輕微的皮膚瘙癢到嚴重的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金美玲教授介紹,我國過敏性疾病患病率高達20%,過敏性疾病往往呈現慢性反復發作的病程,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然而,醫療資源缺乏、變態反應專科醫生培訓體系不足等問題導致現有條件下許多過敏患者無法得到恰當的治療和管理。
疾病雖然只有局部癥狀顯現,但代表的是整個身體或系統的失衡。變態反應性疾病恰恰可以影響多個系統,因此以往過敏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反復就診于呼吸、耳鼻喉、皮膚、消化、兒科等多個科室。這種現況給過敏性疾病的診療帶來極大的不便,不僅使得患者花費大量就醫時間,而且有可能帶來藥物重復使用的風險,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就醫體驗和疾病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腫瘤治療手段的進步,眾多新型靶向藥物及免疫治療藥物面世,由靶向藥物及免疫治療藥物引發的不良反應日益增多,給腫瘤患者治療帶來了極大困擾,這些藥物不良反應多與變態反應相關,且機制復雜,如何為這些腫瘤患者提供更精細化的保駕護航也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事呼吸過敏性疾病診治數十年的金美玲教授發現很多哮喘由過敏導致,這些患者不僅有哮喘癥狀,還會合并過敏性皮炎、過敏性鼻炎等過敏共病。在過敏性疾病的治療上,有一個概念不可忽視,就是“過敏進程”。所謂過敏進程,是指從嬰兒期的特應性皮炎到兒童期的過敏性鼻炎和哮喘的發展進程。過敏性疾病有一個發展規律,即一個特異體質患者在不同的年齡段可以表現出不同的癥狀。
“我曾接診過一些患者,過敏原多達二十多種,表現為多個系統癥狀。一開始患者并不知曉這是一種系統性疾病,直到越來越多的醫院開設了變態(過敏)反應科后,患者才得以了解這種被醫學專業稱為‘變態反應’的疾病,并且希望得到系統治療。”金美玲教授表示。
2020 年10 月,金美玲教授牽頭組建了中山醫院變態(過敏)反應多學科診療(MDT)團隊,以呼吸科、耳鼻喉科、皮膚科為主,聯合心理醫學科、藥劑科等相關科室,為變態(過敏)反應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也更有利于變態(過敏)反應疾病的精準診治和規范管理。本著以患者為中心、以疾病為中心的診療模式和診療理念,順應學科發展的要求,中山醫院決定成立變態反應臨床科室。希望該科的成立能為中國變態(過敏)反應學科的建設貢獻 “中山力量”,并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
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2023 年1 月,由金美玲教授出任首任科室主任的中山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正式成立。金美玲教授強調,作為中山醫院這樣一家對標國際一流的大型綜合醫院,建立變態(過敏)反應科是醫院發展使命所趨,也是對過敏性疾病患者這一群體的高度重視。接下來,科室會堅持臨床與科研并重,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優秀的專科人才,努力為學科的發展帶來新動力,也希望為醫院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科研和醫療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山醫院變態反應科自成立之初便積極探索專科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金美玲教授表示,科室將為青年醫生和研究人員搭建廣闊的學術平臺,鼓勵他們參與前沿研究,挑戰學術難題。通過舉辦學術講座、研討會等活動,為人才的成長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培養更多的變態(過敏)反應領域的專家。
金美玲教授表示,由于免疫系統遍布全身,而過敏原又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入人體,因此發生過敏的時候,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癥狀,臨床表現復雜而多樣。因此,對變態(過敏)反應科所需的人才要求不低。因為疾病的特點,需要醫生綜合掌握多學科內容:熟悉呼吸科、皮膚科、耳鼻喉科乃至重急癥科的理論知識和診療方法,同時還需要相關的藥學知識。對于這樣跨學科人才的需求,目前中山醫院采用了多學科聯合培養的模式。醫學生在完成學歷教育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后,還需到變態(過敏)反應科所涉及到的幾個主要科室輪轉學習并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之后才能開展診治工作。
除了希望能有相對成熟的學科培養體系,逐步擴大變態反應學科的臨床和教學,給過敏性疾病患者提供精準的診療服務,金美玲教授還希望能做更多的科普,讓患者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尋求專業手段治療,或力所能及地調整生活方式。新成立的變態(過敏)反應科除了常規設置普通門診、相關專病門診、專家門診、高級專家門診和MDT 外,還定期舉辦線上、線下學術論壇及健康宣教,以推廣普及變態(過敏)反應性疾病的防治知識。金美玲教授及其團隊圍繞“過敏性疾病的防治方法”“抗過敏藥物的合理使用”“過敏性哮喘的注意事項”等內容,利用拍攝科普小視頻、撰寫科普文章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展科普工作,受到了患者和大眾的好評和歡迎。
變態(過敏)反應科在科研和臨床實踐中的不斷探索,為過敏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對于科室將來的發展,金美玲教授滿懷期望:科室將推動臨床醫學和基礎科研的深度融合,不斷順應學科的發展趨勢,探索新的治療方法和藥物、藥械研發;同時,科室還致力于開展過敏病例的系統分析,揭示潛在的致敏因素,為疾病防控提供更精準的方案。這一系列的努力,將為患者帶來更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