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婭 吳子芳 李亞楠 馬倩倩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心內科 鄭州 450000)
心力衰竭為多種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心臟泵血功能出現障礙,易形成血液瘀堵,造成心臟循環障礙,從而誘發呼吸困難、體液潴留等癥狀[1-2]。重癥心力衰竭病情更為復雜,患者心功能可于短時間內惡化,心臟泵血會急劇減少,從而引起左室舒張末壓、肺動脈壓等異常升高,易伴有低氧血癥、呼吸衰竭等,增加死亡風險。目前,臨床治療重癥心力衰竭仍以強心、利尿、擴張血管等抗心衰方案為主,能夠一定程度上糾正心臟病理變化,阻止心功能持續衰退,改善患者病情[3]。但常規治療不利于迅速糾正低氧血癥,仍有部分患者預后欠佳。機械通氣則是重要輔助通氣技術,能夠幫助患者改善肺內氣體交換能力,加快二氧化碳排出,糾正機體缺氧狀況[4-5]。鑒于此,本研究分析機械通氣治療重癥監護病房(ICU)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
選取82 例我院2020 年6 月—2022 年6 月ICU 收治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1例。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25 例男,16 例女;年齡56 ~78 歲,平均年齡(65.41±5.87)歲;體質量指數(BMI)19 ~28 kg/m2,平均BMI(24.65±1.59)kg/m2;心功能分級:24 例Ⅲ級,17 例Ⅳ級;原發疾病:19 例缺血性心臟病,10 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2 例擴張型心肌病;病程1 ~5 年,平均病程(3.25±0.41)年。觀察組24 例男,17 例女;年齡55 ~79 歲,平均年齡(65.45±5.91)歲;BMI 19 ~28 kg/m2,平均BMI(24.68±1.62)kg/m2;心功能分級:22 例Ⅲ級,19 例Ⅳ級;原發疾病:18 例缺血性心臟病,14 例高血壓性心臟病,9 例擴張型心肌病;病程1 ~5 年,平均病程(3.28±0.43)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 版)》[6]中重癥心力衰竭診斷;均為ICU 收治的患者;認知功能正常;心功能分級Ⅲ~Ⅳ級;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凝血系統障礙;免疫功能低下;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腦血管疾病。
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入院后予以糾正水電解質、平喘等對癥治療,并予以強心、利尿、擴張血管藥物治療,如硝酸甘油、去乙酰毛花苷、多巴酚丁胺、呋塞米等。觀察組加用機械通氣治療:予以氣管插管機械通氣,設定為輔助通氣/控制通氣模式,待患者氧合恢復至基礎水平、循環穩定后,調節為同步間歇指令通氣+壓力支持通氣模式,并予以通氣支持通氣模式脫機,設定呼吸頻率(RR)15 ~20 次/min,潮氣量5 ~10 mL/kg,吸氧濃度30%~60%,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復后觀察1 ~2 d,若無異常可進行拔管。兩組均于治療7 d 后評價。
①呼吸循環功能:治療前及治療7 d 后,比較兩組RR、動脈血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及氧合指數(OI)變化。②心功能指標:治療前及治療7 d 后,兩組均以心臟彩超測定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收縮末容積(LVESV)、左室舒張末容積(LVEDV)差異。③神經內分泌因子水平:治療前及治療7 d 后,兩組均采集3 mL 空腹血,以3 500 r/min 離心(轉子半徑16 cm)10 min,以放射免疫法測定醛固酮(ALD)、皮質醇(COR)、心房鈉尿肽(ANP)水平差異。④心臟循環指標:治療前及治療7 d 后,兩組均以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系統測定心排血指數(CI)、體循環阻力指數(SVRI)、心搏量(SV)變化。⑤不良心血管事件:隨訪6 個月,記錄心力衰竭再發、心肌梗死、惡性心律失常等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2.0 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RR、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PaO2、OI 水平高于對照組(表1,P<0.05)。
表1 呼吸循環功能對比(±s)

表1 呼吸循環功能對比(±s)
組別 RR/(次·min-1) PaO2/mmHg PaCO2/mmHg OI/mmH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1) 35.24±3.19 21.04±2.87 45.36±4.52 85.63±7.65 76.82±6.12 52.36±5.08 146.52±10.35 245.36±14.32對照組(n=41) 35.31±3.24 25.41±3.05 45.43±4.55 79.14±7.39 76.79±6.05 56.87±5.27 146.73±10.42 225.47±14.16 t 值 0.099 6.681 0.070 3.907 0.022 3.945 0.092 6.324 P 值 0.922 <0.001 0.945 <0.001 0.982 <0.001 0.927 <0.001
治療后觀察組LVESV、LVEDV 指標低于對照組,LVEF 指標高于對照組(表2,P<0.05)。
表2 心功能指標對比(±s)

表2 心功能指標對比(±s)
組別 LVEF/% LVESV/(mL·m-2) LVEDV/(mL·m-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1) 32.51±3.17 50.41±4.38 78.52±6.83 50.41±5.32 146.82±12.35 102.35±10.47對照組(n=41) 32.47±3.14 45.86±4.35 78.41±6.72 56.37±5.49 147.15±12.46 113.57±12.52 t 值 0.057 4.720 0.074 4.992 0.120 4.402 P 值 0.954 <0.001 0.942 <0.001 0.904 <0.001
治療后觀察組ALD、ANP 水平低于對照組,COR水平高于對照組(表3,P<0.05)。
表3 神經內分泌因子水平對比(±s,ng·mL-1)

表3 神經內分泌因子水平對比(±s,ng·mL-1)
組別 ALD COR AN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1) 0.75±0.14 0.52±0.11 124.63±12.52 185.62±14.25 0.48±0.12 0.31±0.07對照組(n=41) 0.78±0.16 0.61±0.12 125.04±12.65 168.41±13.89 0.49±0.13 0.39±0.08 t 值 0.904 3.540 0.148 5.538 0.362 4.819 P 值 0.369 <0.001 0.883 <0.001 0.718 <0.001
治療后觀察組SVRI 指標低于對照組,CI、SV 指標高于對照組(表4,P<0.05)。
表4 心臟循環指標對比(±s)

表4 心臟循環指標對比(±s)
組別 CI/(L·min-1·m-2) SVRI/(dyne·s·cm-5) SV/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1) 1.52±0.24 2.63±0.42 2 855.41±325.41 2 214.32±156.28 42.36±4.25 71.53±6.25對照組(n=41) 1.55±0.27 2.29±0.38 2 863.74±331.12 2 312.41±158.47 42.43±4.32 65.89±6.12 t 值 0.532 3.844 0.115 2.822 0.074 4.129 P 值 0.596 <0.001 0.909 0.006 0.941 <0.001
觀察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5,P<0.05)。

表5 不良心血管事件對比[n(%)]
本研究結果提示機械通氣可改善ICU 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呼吸循環功能,糾正心臟循環障礙,阻止心功能持續下降,降低遠期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分析原因為,機械通氣是一種借助機械裝置來替代、改變或控制自主呼吸運動的通氣技術,氣管插管后可直接增加肺泡通氣量,促進肺內氣體交換,以迅速提高呼吸功能,改善氧合及血氧飽和度,糾正低氧血癥,從而解除患者呼吸困難所致的病理變化[7-8]。同時,通氣過程中患者肺泡內壓逐漸升高,有助于阻止液體向肺內滲出,進而減輕肺水腫癥狀。此外,機械通氣過程中可提高胸內壓及氣道壓,使中心血容量向周圍靜脈系統內的轉入量不斷增多,從而減少左室舒張末形成的擴張容量,降低靜脈血回心總量,減輕心臟負荷,以促進心功能恢復。但機械通氣畢竟屬于有創傷性操作,長時間通氣治療則會增加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風險,還需準確把握患者病情,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復后及時拔管處理,避免長期通氣損傷。綜上所述,機械通氣可提高ICU 重癥心力衰竭患者治療效果,提高呼吸循環功能,減輕心功能損害,糾正神經內分泌因子異常,減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