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
能源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建設能源強國、保障能源安全作出系統部署。我省是經濟大省、工業大省,也是能源生產和消費大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與安全保供任務艱巨。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決策,落實省委能源結構調整工作要求,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對全省能源結構調整情況進行專題調研。
近年來,我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雙碳”目標,持續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大力壓減煤炭消費、發展清潔能源,能源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
(一)能源安全新戰略深入實施。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組織實施工業、能源、交通等碳達峰十大工程。省政府印發《山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能源保障網建設行動計劃》,配套出臺煤炭、油氣、電力、可再生能源、核能發展、能源科技等專項規劃,以及燃煤機組更新改造、燃氣機組、海上風電、海上光伏等行動方案,構建起能源高質量發展的總體布局和政策體系。全省各地認真落實能耗壓減任務,推進能源轉型發展,形成齊抓共管、合力推進的良好局面。
(二)清潔能源規模持續壯大。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陸上與海上并舉,因地制宜推進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展。榮成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試運行,國和一號示范工程穩步推進,招遠核電一期全面進場。建成沂蒙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文登、濰坊、泰安抽水蓄能電站二期工程;建成全國首個壓縮空氣儲能電站,新型儲能實現多元化、規模化發展。
(三)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穩步推進。加大落后燃煤機組關停淘汰力度,大力實施清潔能源替代、上大壓小和大型煤電機組供熱覆蓋。加速清潔煤炭取暖補充替代,推廣“清潔煤炭+節能環保爐具”模式,完成30 萬千瓦及以上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和供熱改造。
(四)產供鏈安全性不斷增強。煤電兜底保障作用持續壓實,華電萊州二期、大唐東營等百萬千瓦級煤電機組和觀龍、神山等500 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錫盟—濟南、榆橫—濰坊等特高壓通道順利完工,“隴電入魯”新通道納入國家規劃。基本建成寧蒙、晉陜、云貴、新疆和澳大利亞等5 大省(國)外煤炭生產基地,新增青島港、煙臺港、日照港等油氣輸入通道。“港煉直通”原油輸送網不斷完善,建成董家口—東營、煙臺港—淄博等原油輸送管道。“一網雙環”天然氣管網加快構建,中俄東線山東段、山東天然氣環網干線施工建設。
(五)應急保障能力顯著提升。依托骨干能源企業,建成魯北、梁山多式聯運等一批大型煤炭儲備基地。多元化原油儲備體系日益完善,中海油東營、中石化日照等2 個政府原油儲備項目完工,新東營、中海油等商業儲備項目加快實施。多層次天然氣儲備體系不斷優化,青島董家口三期、煙臺港西港區、龍口、龍口南山4 個LNG 接收站配套儲罐項目建設有序推進,中原油田白9 儲氣庫和濟南南曹范LNG 調峰儲備庫二期工程進入試運行。
(六)能源發展新動能加快培育。加強海上風電基地建設,同步展開、同步配套、同步落實海上風電裝備產業,順利爭取一批龍頭企業落戶山東。國家電投集團核能總部入住煙臺,支持發展“國和”技術、打造先進三代核能基地。中國石化勝利油田濟陽頁巖油國家級示范區啟動建設。全國首個省級氫能產業發展規劃落地實施,青島中德氫能產業園、濰柴氫燃料發動機及整車制造、“氫進萬家”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和示范工程深入推進。省屬大型煤礦全部實現智能化開采,涌現智慧風電、智慧光伏、智慧電網等一批示范應用,能源產業升級和數字化轉型取得實效。產學研平臺提檔升級,清華大學榮成先進核能技術科研基地獲批,山東省先進核能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電網電池儲能技術重點實驗室共享(山東)實驗室掛牌成立。

國家電投山東半島南三號海上風電項目。(資料圖片)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給能源結構調整工作帶來壓力和挑戰,我省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任重道遠。
(一)能耗強度偏高。我省實施新舊動能轉換以來,大力推進高耗能行業結構調整、布局優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但產業結構依然偏重,鋼鐵、化工、煤電、建材等傳統產業占比較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偏低。調研中,各市普遍反映,“十四五”期間一批重點耗能項目將陸續投產達效,完成能耗總量控制目標和煤炭消費壓減任務艱巨。
(二)煤炭消費慣性較大。我省產業對煤炭等傳統能源的依賴仍然突出,能源偏煤的結構性問題尚未根本轉變。部分地市能源消費過度依賴煤炭,棗莊市“十三五”以來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85%以上,聊城市煤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達95%。
(三)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不足。目前電力系統調峰主要依靠泰安和沂蒙抽水蓄能電站、直調公用燃煤機組,調峰手段相對單一、能力不足。缺少電化學儲能,新建抽水蓄能電站對水量、落差等選址條件要求高,建設周期較長。缺少靈活性、效率性更高的燃氣機組,直調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進度不及預期。隨著風電、光伏發電裝機持續快速增長,外電規模持續擴大,消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任務愈發艱巨。
(四)新能源發展環境約束大。各市普遍反映,新能源項目受土地、海域、環保等因素制約多。集中式陸上光伏受國土空間、城鎮開發、港口岸線等因素影響,可持續開發空間不足,集中連片資源稀缺。國家層面尚未出臺國管海域海上風電用海管理政策,國管海域海上風電開發建設難實施。地熱能利用面臨地熱富集區與水資源禁(限)采區、地熱采礦權與油氣礦業權高度重疊的雙重制約。核電社會關注度高,選址條件嚴格,存在較強的“鄰避效應”,且建設周期較長,從設計、施工到投產,一般需要5 至7 年時間,受設計頻繁變更、進口設備遲滯等因素影響,工程建設不同程度出現拖期。
(五)能源安全保障壓力大。煤炭方面,省內煤礦受水、火、瓦斯、煤塵和頂板“五大自然災害”威脅,煤礦安全生產形勢復雜嚴峻,煤炭增產增供潛力不足。省外煤炭調入規模較大,煤炭保供壓力大。油氣方面,我省油田開采已進入高成熟勘探階段,優質資源接替不足矛盾突出,開發上已進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階段。自產天然氣主要為勝利油田伴生氣,受原油勘探開發影響,產量較小且不穩定。受國際形勢影響,進口LNG 現貨價格高企,儲氣用氣企業面臨虧損,迎峰度冬期間,天然氣供應將進一步緊張。電力方面,受國家煤電機組停建緩建政策影響,大型燃煤支撐性電源投產不足。
(六)新能源產業競爭力不強。我省形成資源勘探、開發利用、技術研發、裝備制造等相對完整的能源產業體系,培育山東能源集團等一批骨干企業,但新能源領域發展不足。核電制造企業主要集中在配套類的機械設備、電氣設備等領域,缺乏重裝設備、成套設備、核心設備制造能力。缺少海上風機整機企業,引入的遠景能源、海上電氣、金風科技、明陽智能等企業以組裝為主,設計研發等核心技術尚未真正落地。氫氣純化、儲運方面龍頭企業較少,整體實力較弱。
今后一段時期,全省深入推進“十大創新”“十強產業”“十大擴需求”等行動計劃,能源需求將保持中高速增長。要深入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認真落實省委工作要求,圍繞“雙碳”目標任務,統籌能源安全保障和低碳轉型,加快推進能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走在前、開新局”提供堅實安全的能源保障。
(一)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節能降耗。聚焦工業節能降耗,設立電機設備“以舊換新”技術改造專項,出臺財政獎補政策,以磁懸浮裝備為重點,在鋼鐵、建材、石化、造紙、污水處理等行業推廣使用高能效電機設備,引導企業加快高耗能裝備換代升級。加強用能預算管理,深化節能審查制度改革,強化工業節能監察,推動依法、科學、誠信用能。出臺嚴格的節約用電政策,通過價格杠桿,限制能耗不達標和高耗能企業用電,嚴格禁止自備電廠超量使用電網電力。

臨沂沂蒙抽水蓄能電站俯瞰圖。(資料圖片)
(二)推動各類能源電力有序發展。強化工作協同,做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能源、電力、國土空間等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的統籌協調和有效銜接,在相關規劃中預留能源通道及能源項目用地,支持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以及新型儲能項目的建設落地、電力接網。各級政府在制定新能源規劃時,同步開展配套電網規劃研究,與電源項目同步納入電力規劃。科學發展先進清潔煤電,有序發展高效燃機,加快啟動項目建設,提高電力供應能力。
(三)挖掘能源安全保供潛力。制定省內能源互濟互保制度,保障煤炭和天然氣供應安全。出臺完善天然氣儲氣設施運營補貼、民用天然氣價格倒掛補貼等政策,提高供氣企業保供積極性。研究利用國家電力投資政策,對我省已建成手續不全的大型煤電機組,完善相關手續,并入公用電網作為臨時備用電源。
(四)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研究出臺相關政策,如提供低息貸款或專項資金等方式支持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確保能改盡改,妥善解決改造成本高、疏導困難等問題,挖掘電源側調節資源,提升火電靈活性調節能力。加快推動已開工的抽水蓄能項目建設,規劃內及已完成勘測的項目能開盡開。加快發展新型儲能,提高新能源場站配建標準,盡快研究出臺新型儲能電站電價、市場化交易等投資回報機制,促進新型儲能規模化、市場化、多元化發展。
(五)提高能源行業核心競爭力。出臺財政、金融等支持政策,支持省內骨干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聯合建立技術創新中心、科研孵化基地,推動海上風電、新型儲能、核電等新能源技術裝備研發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發揮我省沿海資源優勢,統籌考慮能源產業布局,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裝備制造龍頭企業引進力度,打通延展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