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4日,張某在某路段交叉口被徐某駕駛的小型轎車撞倒,事故發生后,張某受傷,徐某駕車逃逸,并于一周后被查獲。經交警部門認定,本次事故中,徐某為全部責任,張某為無責任。司法鑒定中心鑒定結果顯示,張某傷情為十級傷殘。經核定,張某的損失共計26.7萬元。
徐某所駕駛的肇事車輛在保險公司投保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即“交強險”)及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商業保險(即“商業三者險”)100 萬元,事故發生于保險期間。
就交通事故賠償問題,張某將徐某、保險公司訴至法院,請求判令徐某賠償損失、承擔案件受理費、鑒定費,并請求保險公司在保險責任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保險公司應訴后認為,徐某肇事逃逸,屬于商業三者險中約定的免賠事項,且保險公司已經盡到提示義務,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一審法院認為,本案中,徐某為全部責任,且徐某有肇事逃逸的情節,根據保險公司提交的證據,其已盡到提示的義務,故張某的合理損失,應當由保險公司在交強險的有責限額內承擔賠償責任,不足的應當由徐某按照全部比例進行賠償,最終判定由保險公司在交強險限額內賠償張某損失合計19.8萬,其余部分約6.5萬元由徐某負責賠付。
徐某不服提起上訴,主要理由為保險公司并未對免責條款盡到明確說明義務,故保險公司應在商業三者險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經二審法院審理,最終判定駁回徐某的上訴請求,維持一審判決。
點評:
每一份保險都有“保”與“不?!钡姆秶?,也標明了“賠”與“不賠”的情況。法律意義上來說,免責條款是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包括保險人提供的格式合同文本中的責任免除條款、免賠額等免除或者減輕保險人責任的條款。
本案中,保險合同條款第九條中載明的“下列情況下,不論任何原因造成被保險機動車的任何損失和費用,保險人均不負責賠償:……(二)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1.交通肇事逃逸”即是典型的免責條款。
依據法律規定,通常情形下,免責條款需經保險人對投保人履行提示說明義務,否則免責條款不產生效力。特殊情形下,保險人將法律、行政法規中的禁止性規定情形作為保險合同免責條款的免責事由,保險人對該部分免責條款履行提示義務后,該免責條款即產生效力。
本案中,徐某存在交通事故后逃逸行為,該行為系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中的禁止性行為,保險公司亦將此類行為作為保險合同免責條款的免責事由。故保險公司在適用該免責條款不予承擔保險責任時,僅需證明其已向投保人盡到提示義務。
同時,本案的保險合同訂立時,保險人對保險合同中有關“交通肇事逃逸”的免責條款以字體加粗加黑的方式進行提示,可以認定保險公司已履行提示義務,故徐某在本案二審期間以保險人未履行明確說明義務為由主張該條款不生效,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整理自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