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老年食堂逐漸走紅,不止老年人,附近不少年輕居民也逐漸成為其顧客。相關數據顯示,全國目前存續在業狀態的各類社區食堂經營主體超過6000家。今年7月,商務部等十三部門制定的《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也明確提出,探索發展社區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務網絡。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老年食堂并不都是運營良好,餐品種類不足、供餐范圍不廣、人手資金不足等問題時常出現,因經營困難而關店的老年食堂也不在少數。如何持續探索市場化運作促進行業良性發展,用可口飯菜“焐”熱老年人的心?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讓老年人吃飽吃好
在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南里小區內的養老驛站有一家老年食堂。承包這家驛站的是一家民辦單位——福壽苑養老照料中心。9月1日,記者來到養老驛站采訪時看到,食堂內部配備了廚房,共設4張餐桌,菜品一共有10種,用餐人員幾乎都是老年人。
大廳內,一幅社區地圖展現在眼前,里面清楚標注了周邊社區的老年人數量及年齡分布——周邊4個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共有6751人,目前有十分之一的老年人會來這用餐。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的菜品都做了適老化處理,是按照老年人的需求來制作的。餐廳廚師介紹說,菜品盡量做得軟爛一些,更符合老年人的就餐口味,也會照顧部分老年人的特殊口味偏好,比如,考慮到一些老年人喜歡吃辣,有時會做一些辣味菜品。
據了解,這家餐廳系街道提供場所、減免租金,引入市場主體運營,家里如果有老年人可以辦卡,享受就餐折扣,并且還有外賣配送服務。“一天大概可以賣出500份,中午就餐的老年人最多,10點左右就開始排隊了。”
記者了解到,近期北京市西城區開了很多“父母食堂”,這是該區的一個老年助餐政策。每位北京市戶籍并居住在西城區的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可以享受每天5元就餐補貼。值得一提的是,西城區老年人還可以通過小程序“父母食堂”進行線上訂餐。
記者注意到,老年食堂價格普遍不高,一餐價格10-20元左右,并且還會有相應補貼。比如,廣東的一家老年食堂就對年滿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就餐,用餐標準為每餐10元,其中60-79歲老年人自付每餐8元,政府補貼每餐2元;低保、特困人員、80歲以上老年人自付每餐6元,政府補貼每餐4元。還有部分老年食堂對75歲或者80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費餐食。
據了解,老年食堂目前主要有4種運營模式: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經營自主”的理念,實行“市場主體+社區食堂”,引進餐飲企業租賃或利用自有門面,開展助餐服務;按照“1+X+N”的模式,實行“中心帶站聯點”助餐服務,依托1個養老服務中心中央廚房,在X個社區養老服務站設立老年食堂,并在有條件的小區拓展設立N個助餐服務點,形成15分鐘養老助餐服務網絡;按照“政府建設、機構運營、資源整合”原則,實行“公建民營”助餐服務,即利用社區養老服務站場地資源,由第三方企業因地制宜,開展助餐服務;建立中央工廠,負責食材采購、加工、處理,并將飯菜逐級配送到中心廚房、社區食堂、家庭餐桌,后三者只需簡單加工、加熱后即可。
收入微薄難以為繼
2022年初,記者曾走訪過天津市10家老年食堂,今年8月底再去回訪時發現,其中兩家已經倒閉,還有3家由堂食和外送轉為只做外送,而且是由配餐公司統一配餐,一個社區每天訂餐的老年人只有十幾位。其他5家還在經營的老年食堂,客流量也大不如前。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雖然門口告示牌上食物種類挺多,但一問就是沒有,早晨起來基本上只有雞蛋餅、小米粥和嘎巴菜,賣的價格還和外面一樣。小區門口不到200米處就是早餐攤位,煎餅果子、卷大餅、肉夾饃、豆腐腦等應有盡有。中午食堂總共就6個菜,有時候只有4個,隨便打兩個菜就要二三十元,分量還特別少。”一位曾在天津市河東區某老年食堂用餐的老年人告訴記者,剛開始得知社區開老年食堂時他還挺高興,吃幾次之后就不再去了,“員工盛完菜就坐在食堂里吸煙,環境弄得很不好,果然開業一年多就干不下去了”。
一家老年食堂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個社區來吃飯或者訂餐的老年人也就二三十個,客流量太少,雖然政府減免了房租、水電等費用,還給了資金支持,但還是入不敷出,久而久之就專做外送了,這樣能省下一筆費用。在被問到開辦之初有沒有進行市場調研時,對方表示只知道老年人很多,沒想到有用餐需求的那么少。還有工作人員表示,食堂干不下去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不賺錢。雖然是為了服務老年人,但不能一直“用愛發電”,盡管人們討論的熱度比較高,但老年食堂定價低賠本、定價高沒生意,配送都是免費的,微薄的收入與日常的勞累不成正比,堅持不下去只能選擇退出。
在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孫鵑娟看來,部分老年食堂難以為繼的原因在于,雖然我國老年人口多,但并不是都有到老年食堂用餐的需求,還有些老年食堂菜品單一或者不符合老年人口味,無法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務等,客流量自然不會多。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老年食堂客流量少,還可能和老年人的消費觀念有關。因為兒女不在身邊,今年73歲的張大爺幾乎每天都會去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的某老年食堂用餐。根據補貼標準,每天中午一份兩葷兩素的營養套餐8元,晚飯4元就能解決;但張大爺對此并不滿意,他認為,“既然是老年食堂,最好能夠只是象征性收點費用或者免費”。
記者發現,如果是去老年食堂附近的餐館或者叫外賣的話,一頓飯通常要花15-20元,高出老年食堂的價格不少。但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和張大爺抱有同樣想法的人還有很多,如果能夠在家里吃就盡量在家里吃,絕不去外面花錢消費。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記者在走訪時發現,很多老年食堂只有兩三名員工,并且幾乎都是四五十歲的人從事這些工作,有時候買菜、記賬都由一個人完成。
“不僅是老年食堂,在很多與老年人有關的服務項目中,工作人員不足且年齡偏大的問題普遍存在。”在孫鵑娟看來,這些項目公益屬性要占很大比重,盈利并不會很多,需要依靠政府補貼等政策支持,在資金不充裕的情況下,很難招聘到大量員工,而且較低的薪資待遇也吸引不了年輕人。
今后該如何更好地發展,才能讓社區食堂行穩致遠?對此各地正在積極探索。
從食堂后廚到老年人餐桌,配送力量至關重要。上海市普陀區在綜合利用現有資源協調保障好送餐力量的基礎上,進一步用好“網格化”服務管理機制,以基層自治能力的強化補充助餐配送力量,現有的老年餐送餐人員組成多樣,包括社區志愿者、養老機構工作人員、餐飲單位聘用人員以及物流網絡的外賣員等,越來越多的力量加入送餐接力中,讓暖心用餐服務“近”家也“進”家,滿足老年人的多元用餐需求。
在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中國老齡協會老年人才信息中心特聘專家馬麗紅看來,開辦老年食堂是公益服務,但同時也要兼顧市場需求。規模化是降低單位成本的方式,可以探索將社區食堂由多元化分散運營調整為市場化、品牌化、連鎖化的運營模式,同時依賴大數據做精準服務,降低成本,提升經濟效益。對于有助餐需求不能來食堂用餐的老年人,可以根據其需求提供上門送餐或上門助餐服務。“對運營機構給予必要的優惠政策支持,比如提供補貼,其水電氣暖等享受居民消費的價格政策,按照社區家庭服務業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等。”馬麗紅說。
(摘自《法治日報》張守坤、陳昊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