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衛
(邢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河北 邢臺 054000)
邢臺是一個農業大市,710 萬常住人口中近一半為農村人口,1.24 萬平方公里的市域自西向東山地、丘陵、平原呈2∶1∶7 階梯排列,豐富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特色鮮明的農業生產環境,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和華北的“優質糧倉”,基本形成了西部溝域林果經濟帶,中部山前平原農牧經濟帶,東部黑龍港區糧棉經濟帶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
面對高質量發展要求,邢臺市以食品產業破舊立新,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立足“食品加工重要基地”的定位,借力良好的農業基礎,把食品產業作為最貼近三農,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長青產業,作為加快產業興旺、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歷屆市委、市政府通過建平臺、育龍頭、優政策,不斷推動食品產業做大做強。2023 年5 月,河北省委十屆四次全會明確邢臺市重點培育發展食品加工產業;邢臺市委、市政府已將“工業立市”作為重要發展思路之一。截至7 月底,邢臺市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426 家,其中省級102 家、國家級9 家,超過一半的為加工企業(包括寵物食品),主營業務收入超過650 億元。
1.1 基地牽動。農產品基地是發展食品產業的基礎,從“十二五”開始,結合邢臺資源、區位、產業發展等實際,連續實施“百千萬”特色高效農業示范工程,布局食品產業發展。據統計,2022 年,邢臺新增(改造)千畝以上特色農業產業基地34 個,6 個示范園區成功入選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數量居全省第一。
1.2 項目帶動。連續10 年每年謀劃百個以上超過1 000 萬元的農業產業化項目,比如上海光明食品集團將邢臺作為南資北移的首選地和橋頭堡,投資156億元共13 個合作項目建成后,年銷售收入近200 億元,打造了落戶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經濟的生動案例。2022 年,投資500 萬元以上農業項目512 個,年內完成投資77.9 億元,投資完成率125%,居全省第四。2023 年,14 個項目入選2023 年河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名單,局全省第一。
1.3 招商拉動。借助農交會、食博會等知名展會平臺精準招商,2023 年主辦的“百家農業頭部企業進邢臺(北京)招商推介會”在全國農業展覽館隆重舉行,2022 年承辦的邢臺酸棗仁品牌宣傳推介暨邢臺市農業產業招商洽談會在第四屆廣州世界農業食品博覽會上成功舉辦,近年來還承辦了首屆河北省農產品加工大會、河北省農業產業化暨奶業振興工作會議。
1.4 科技驅動。邢臺市重點食品企業均建起科技研發中心,聘請高層人才組成專家團隊,實施農業科技項目。如今麥郎公司通過不斷技術創新,研發出非油炸蒸煮“老范家速食面館面”,面體營養不缺失,保留天然麥香,還原面館現做味道,開創第二代方便面,首次在日本成功發布,實現了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技術跨越。玉鋒實業集團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先后與中科院、北京交大等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并在企業建立清華大學遠程培訓基地,打通了科技創新與生產實踐的“綠色通道”。
2.1 產業聚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在延鏈補鏈強鏈上作文章,不斷提升食品產業的規模和質量,實現集群化發展。目前已經建成今麥郎集團全國最大的方便面生產基地,金沙河面業全球最大的掛面生產基地,光明九道菇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玉鋒集團全球最大的維生素B12生產基地,南和區全國最大的寵物食品生產基地。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實現農產品訂單式供應,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全市小麥、玉米加工量相當于全市年產量的3 倍和2 倍。
2.2 品牌引領。被習近平總書記親切稱為“太行山新愚公”的李保國教授,35 年如一日奮戰在邢臺扶貧攻堅和科技創新第一線,培育了一批全國知名的優質品牌農產品。量身定制128 道工序,富崗蘋果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威縣梨被選送到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閱兵現場,獲得了“閱兵梨”的稱號;巨鹿金銀花、臨城綠嶺核桃入選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百個品牌農產品。昔日的本地傳統特色農產品通過“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提升了品質,提高了附加值,從農村集市走進了城市賣場。
3.1 優化營商環境。邢臺市立足于為食品企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專門成立營商環境辦公室,一事一議為企業解決發展難題;2023 年2 月,邢臺市印發《加快建設一流營商環境行動方案(2023—2025 年)》,明確以市場主體需求和群眾滿意度為導向,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力爭通過三年努力將邢臺市建設成為全省營商環境標桿城市。
3.2 加強政策扶持。出臺了《邢臺市支持食品工業發展的意見》 《邢臺市支持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 《邢臺市特色產業集群“領跑者”企業培育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在土地供給、財政支持、金融服務等各個方面向食品產業發展傾斜,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亮明了“邢臺態度”。
3.3 激發創新活力。創新實施“兩不見面”改革,市場主體、項目單位不與職能部門見面,不與征地、拆遷等相關方見面,實現了“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大幅提升了企業和群眾的滿意度,得到了國務院通報表揚。通過全面簡環節、優流程、提效能,金沙河集團二期10 個月完成車間安裝,光明食用菌生產基地6 個月建成投產,項目建設工期比以往縮短一半以上。很多投資者反映,正是“邢臺溫度”“邢臺態度”,催生了一個又一個的“邢臺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