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振剛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固本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遼寧 阜新 123121)
阜新市具有土地資源豐富、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特點,這些特點為設施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幾年,阜新市高度重視設施農業發展,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設施農業整體發展已初具規模。阜新市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依托特色產業和優勢鄉鎮,穩步提升該市設施農業現代化水平和防災減災能力,最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
當前阜新市設施農業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發達地區的設施農業相比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 農民對設施農業的認識程度不高。設施農業需要全年大量投入時間和精力進行管理,且需要生產者具備一定的日常管理技術。阜新市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老齡化嚴重,農民對新品種、新技術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明顯不足,留守的老人和婦女還需照顧孩子,沒有也不愿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設施農業方面的生產。此外,設施農業建設不僅涉及棚體及水電配套設施等建設的資金投入,還需專業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因此,農民對設施農業缺乏認識,參與意識不強,存在畏難情緒等制約了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
1.2 棚體老舊,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差。從目前來看,一些鄉鎮的棚體老舊,溫室結構相對簡易,只能維持基本生產,棚體保溫性和抗御災害能力嚴重不足;棚體跨度小,棚內生產空間利用率低,限制了小型農機具的使用;勞動生產率低,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
1.3 科技創新動力不足,技術力量薄弱。棚內農作物品種老化,病害嚴重,部分設施農戶接受新品種、新技術能力差,且缺乏管理經驗,因此限制了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引進、應用及推廣。
1.4 專用農機具不足,機械化程度低。隨著近幾年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很多生產經營者都是剛投入設施農業生產,種植模式單一。機械化水平較低,適用于棚內生產的配套農機具較少,生產和采收主要依靠人工,勞動強度大,效率低。
2.1 提升設施建設標準,打造典型設施園區。近兩年,大風、強降雨、暴雪等極端惡劣天氣增多,考慮到這些氣候因素,應全面提高設施建設標準。以鄉鎮為單位,因地制宜,統籌規劃設計,統一棚體類型,采用全鋼架、現代復合型保溫材料,提升棚體保溫、通風、透光以及抵御氣象災害的能力,打造一批規模化、標準化、高效化的精品設施農業示范園區。
2.2 探索新的生產模式,激發科技創新內生動力。進一步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發揮專業院所的科技支撐作用,采取“政府+農業科研院校+生產主體”的模式,依托省農科院、沙地所、沈陽農業大學等科技平臺,積極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和應用,加快推進科技成果的進一步轉化。培育或引進一批適應阜新市氣候環境生長的優質、高產、抗逆、適用機械化的新品種,示范推廣棚內滴灌水肥一體化、秸稈還田、生物反應堆、嫁接育苗等技術,實現設施農業生產規模化發展與提質增效同步并舉。
2.3 加大農機農藝融合,提高設施機械化水平。隨著阜新市設施農業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提高機械化水平可以有效減少勞動力投入,提高生產率,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有助于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提升單位面積經濟效益。應加快選育、推廣適宜機械化生產的品種,探索適合機械化作業的栽培和管理方式,完善設施栽培作業機具和配套設施,在整地、播種、栽植、采收、管理等全環節進行機械化操作,提高設施內機械化投入水平。培育和建設設施種植農機專業合作社、生產聯合體等專業性服務組織,開展棚體建設、機具租賃、種苗供應、作業托管和加工銷售等社會化服務。
2.4 強化培訓指導,培養一批設施農業產業帶頭人。轉變農民傳統觀念,提升農民素質,通過培訓讓農民進一步認識和學習設施農業生產技術,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聘請外地有經驗、懂技術的專業技術人員定期進行實地指導,將課堂開設到田間地頭,讓農民隨時隨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開展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讓農民遇到問題可以尋求幫助。定期組織重點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參加異地培訓,學習省內外先進農業科技推廣經驗,參加高水平農業科技培訓,提升基層農技推廣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