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巧蓮,何齊宗
(1.井岡山大學 教育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9;2.江西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全球性生態危機是人類生存面臨的共同問題,重構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新的時代命題。受西方環境美學的影響,同時也緣于我國美學對生態危機的反思,20世紀90年代中期,生態美學在我國發端,生態美育也隨之受到關注。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我國的國家戰略,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之一是國民具有良好的生態審美素質。我國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美育對造就時代新人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也受到空前的重視。生態美育作為生態性融入的美育新形態,其價值也將愈加彰顯。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迫切需要深化生態美育研究。1998年,生態美育研究在我國開始起步。20多年來,該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同時也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問題。本文擬回顧我國生態美育研究的緣起,梳理取得的主要進展,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旨在為今后的生態美育研究提供參考和啟示。
我國生態美育研究興起于20世紀末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是其產生的社會現實根源,美學學科發展的推動是其發展的內在動力。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工業國家的自然環境遭到嚴重污染,生態被破壞,形成了生態危機。當前生態危機已經全球化,并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人類必須重新審視人與環境的關系,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發展已是歷史的必然。改革開放后,我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自然生態也有所破壞,造成了環境問題。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生態文明”作為一種學術觀點出現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后逐漸上升為國家的發展政策和發展方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從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兩個文明”,發展到“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再到當前的“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要求。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需求推動美育的生態轉型。生態文明建設對人的生態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將人的生態素質看成是人的最基本的一種素養。人的生態素質主要包括生態科學素質、生態倫理素質和生態審美素質等,生態審美素質是生態素質的重要構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具有良好的生態審美素質的一代新人,他們不僅要有生態審美知識和生態審美觀念,更要有生態審美的表現能力、創造能力,追求生態審美生活。一代新人生態審美素質的形成有賴于生態審美教育,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賦予美育的時代使命。
隨著生態危機的嚴重化與全球化,生態學迅速發展并人文化,形成世界性的生態思潮。20世紀80年代后,生態學取得長足發展且滲透到其他學科,形成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生態美學、生態社會學等新的交叉學科群。生態學及其交叉學科的發展為生態美育奠定了理論基礎,而生態美學是生態美育的母體。
我國的近現代美學體系是參照西方美學體系而形成的。20世紀,我國美學發展經歷了由分散到綜合再到新分化的過程。50年代之前,我國美學處于分散發展狀態。50年代至80年代,兩次美學大討論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美學(尤其是實踐論美學)的主導地位。80年代到90年代末,實踐論美學的認識論根基、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以及人化自然的理論局限被學界重新審視,出現了反實踐美學和超越實踐美學的浪潮。實踐論美學發展的內在困境迫使美學轉型而產生新的分化。生命美學、生存美學、體驗美學、環境美學、生態美學等相繼出現。生態美學是美學與生態學有機結合而形成的新的美學理論形態。曾繁仁認為生態美學的產生是美學的重要突破。它以生態中心美學觀突破了人類中心美學觀,以生態世界觀超越了工具理性世界觀,以有機整體的思維方法超越了主客二分的認識論。它意味著一個舊的美學時代的結束和一個新的美學時代的開始。[1]
2000年后,生態美學迅速發展并逐漸成為美學研究的熱點。有學者指出,“在中國學界,生態美學呈燎原之勢,研究者甚眾。生態美學成為美學的前沿問題”[2]。2010年,《光明日報》《學術月刊》將生態美學及其他生態文化研究列為當年的十大“學術熱點”之一。[3]當前,生態美學成為我國美學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和學術前沿。生態美學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人類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其根本價值追求與最高審美標準在于人類與自然生態之間平衡互動、和諧共生的審美關系。作為理論形態的生態美學如何落地?質言之,生態美學理想的價值立場如何實現?生態美育被認為是生態美學發揮作用的重要渠道和途徑。曾繁仁指出,倡導生態審美教育是當前美學學科的重要任務之一。[4]生態美學已是當代中國美學的一種新型理論形態,而走向生態美育則成為其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生態美育的母體是生態美學,生態美育研究源于生態美學發展的直接推動。
我國生態美育研究首先在美學學科領域興起,后來拓展到教育學(含美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學科。1998年,盧君臻在《教育生態環境簡論》(刊于《臨沂師專學報》1998年第2期)一文中第一次提及生態美育問題。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論斷,此后生態美育研究開始升溫。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之后,“建設美麗中國、促進綠色發展”的時代主題催生了學界對生態美育的熱烈探討。20余年來,我國生態美育研究的進展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下面將分述之。
1.生態美育的界定
1999年,李范主編的《美育基礎》首次闡釋了生態美育的內涵,認為生態美育是利用生態的美來陶冶人,并推動人類更好地保護生態美,創造生態美。[5]祁海文指出,生態美育的核心內涵是建構生態審美觀,這種審美觀以人類生存與自然生態保持和諧共生、平衡互動的審美關系為終極價值指向。[6]丁永祥等認為,生態美育是基于生態原則,并將生態原則提升為審美原則的一種教育,它重在生態觀、生態審美觀、生存觀的培養。這個界定除提出培養生態審美觀外,還增加了生態觀和生存觀的內容。[7]34-35曾繁仁提出,生態審美教育是用生態美學的觀念教育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使之確立必要的生態審美素養,學會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然、關愛生命、保護地球。[4]秦初生將生態美育界定為:培育審美者生態審美意識與生態審美能力,陶鑄生態審美人格,使審美者按照生態美的規律生存與實踐,最終實現生態審美人生與審美世界整生的教育。[8]還有學者提出從廣義和狹義等多種視角理解生態美育的內涵,認為廣義的生態美育指“生態”“審美”“教育”有機結合的所有理念與方法的總稱;狹義的生態美育是指實踐層面作為教育形式的生態美育,是運用“生態美”、生態美學理論與生態審美等塑造“生活的藝術家”的所有教育形式的總稱。最狹義的生態美育指學校生態美育,它是運用“生態美”、生態美學理論與生態審美等作為教育手段或理念而組織實施的教育活動。[9]
綜上所述,學界對生態美育的理解脫胎于生態美學,對于生態美育所要培養的人的生態素質由生態審美意識發展到生態審美能力再到了生態審美人格。總的趨向是認識的全面性在增強,但是統一的認識尚未形成。
2.生態美育與相關概念的辨析
由于生態美育是多學科交叉發展的結果,為了厘清生態美育的含義,研究者對生態美育與相關概念進行了多角度的辨析。
生態美育與生態美學。曾繁仁指出,生態美育是生態美學的重要構成及其作用發揮的重要渠道。[4]祁海文認為,生態美學的核心問題是人類的存在、發展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生、平衡互動的審美關系的重建,它的興起是一場深刻的“美學革命”,走向生態美育成為生態美學發展的必然選擇。[6]丁永祥等認為,生態美育是生態美學理論應用于實踐、開創生態審美新生活的橋梁。[7]133人們較為普遍地認識到,生態美學是生態美育的理論基礎,生態美育是生態美學的一個構成部分,是生態美學理念的實踐形式。
生態美育與美育。學界普遍認為,生態美育是美育發展的新的轉向。曾繁仁指出,生態美育是當代美育的生態轉型。[10]張超認為,由于我國美育在現實中的困境,生態美育是美育發展的新轉向。[9]季芳指出,生態整體審美觀是生態美育有別于傳統美育的新內容。[11]虞卓分析了二者的隸屬關系,認為美育包含生態美育,二者具有內在一致性,都是通過對受教育者情操的培育來增強其審美意識與審美境界。他進一步對二者作了區分,認為生態美育在美育中增加了生態觀念,將生態觀念與美育相融合,而普通美育并沒有側重生態方面。[12]羅祖文認為,生態審美教育較之審美教育,在哲學基礎、審美范式及目標上都具有不同的特點。[13]
生態美育與生態教育。曾繁仁認為,生態美育與環境教育關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也是后者的一個重要理論立場。[4]龔麗娟指出,生態美育從傳統的生態教育發展而來,從培養生態人發展到培養生態審美人。[14]虞卓提出,生態美育與生態教育關系密切,二者目標一致,具有統一性。[12]丁永祥從學科歸屬及目的旨歸方面對生態美育和生態教育作了區別。他指出,生態美育屬于人文教育,它雖涉及生態問題,但主要從人的存在角度關注人的生態意識和存在觀,核心是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生態審美觀;生態教育則屬于科學教育,重在傳達生態知識。[15]
學界對生態美育與相關概念的辨析,初步明確了生態美育具有生態學、環境教育學(生態教育學)、生態美學、美育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性質。從學科歸屬看,生態美育既可作為美育體系的一部分,又可作為環境教育和生態教育的一部分。
生態美育的特點使其與其他教育或美育形態相區別。對生態美育特點的把握有利于深化對生態美育內涵與本質的認識。
丁永祥等將生態美育的特點概括為生態性、內指性和現實性。他們認為,生態美育是以生態為核心的審美教育,具有生態性;是從形象入手訴諸情感的審美教育,具有內指性;是關注現實存在的審美教育,因而也具有現實性。[7]59-87季芳指出,生態美育具有三個特點:生態美育是以生態生存為基礎與起點的美育,它注重培養生態理性和公正客觀的自然生態觀,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因此,生態美育的第一個特點就是生存與審美的統一;生態美育立足于人類整體生存,是每一個個體必須完成的美感教育,因此,生態美育具有規范與自由相統一的特點;生態美育讓每一個個體認識到其生態審美的價值以及在整體生態中的重要地位,并將生態美化落實于每一個個體的生活實踐,因此,生態美育體現出個體與大眾的統一。[11]在秦初生看來,生態美育除季芳所說的上述三個特點外,還具有一元性與多元性統一、行動與體驗統一的特點。生態美育的一元性即生態審美性,而多元性是指生態美育發展到生態活動圈、生態文化圈。生態美育由生態美、科技美、人文美及藝術美等共同形成多層次的審美生態,是對以藝術為核心的傳統美育的突破。生態美育強調全身心參與,增進人對環境的參與式體驗。另外,生態美育要求知行統一。在實踐中,審美者不能止于審美體驗,還要以行動創造美以及美的生活。因此,生態美育是行動與體驗的統一。[8]羅祖文從生態審美教育與現代教育相區別的角度闡釋生態美育的特點。他認為,生態審美教育在哲學基礎、審美范式以及目標任務方面,均具有不同于一般審美教育的特點。他將生態審美教育視作一種特殊的情感教育、價值教育、倫理教育和責任教育。[13]生態美育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教育,其特殊性在于除能滿足自身情感需要之外,還包含著科學認知情感和倫理道德情感。在審美情感的對象上,現代美育旨在激發人們對“美的藝術”的情感,以藝術來“宣泄”或“凈化”人的情感;生態美育中的情感則指向自然,激發起人們審美地對待自然的情感。生態美育的價值性體現于“生態整體主義”立場,堅持自然界內在與外在價值的統一。生態美育的倫理性則體現于生態倫理觀,主張人與萬物平等,以無害于自然的完整、穩定與平衡為人類行為的道德底線。生態美育的責任性體現于要讓欣賞者在心中升騰起一種生態責任感,從而自覺承擔起相應的環保責任。
價值問題是生態美育的基本理論問題,學界對生態美育價值的關注主要包括個體生存與發展層面的價值、社會發展層面的價值、生態環境保護層面的價值等。
丁永祥認為生態美育的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具有特殊的生態保護意義。人具有生態審美意識之后,內在的愛美之心就會將生態保護變成人的自覺行動。[16]二是可以提升人的生存境界。生態美育可使人類生存實現自然與社會的整體和諧并實現對生命過程美的追求。[17]三是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他認為生態美育以和諧為中心,因而能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的和諧方面發揮促進作用。[18]龍靜云等認為,生態美育可以激發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是實現生態美的重要手段之一;開展生態美育是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需要,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重要意義;生態美育是傳統美學價值轉向的必然趨勢,有助于促進當代美育的轉向。[19]申扶民分析了生態美育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認為建設生態文明需要人們樹立起生態文明意識,而實現這一目的最切實可行的途徑即是推行生態美育。[20]他還從兩個共同體重構的角度闡發了生態美育的價值,即在生態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構成人類的美好家園。生態美育旨在培養和諧共存共生的審美理想,引導人們超越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同時,可以培養人們超越極端個人主義、種族(民族)主義、國家主義觀念,樹立人、種族、國家之間和諧共存的生態審美理想。[21]申扶民還認為生態美育對審美以及人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生態審美教育對新感性的塑造,審美才真正回歸感性學的本位,人也因而成為人所應是的自由之人。[22]史紅從建設“美麗中國”的角度,提出生態美育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途徑。[23]
對生態美育價值的認識,從個體發展角度,涉及生態美育推動個體全面發展、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實現個體的生態審美生存等。從社會發展角度,研究者看到了生態美育對和諧社會建構的意義,以及對“美麗中國”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價值,還關注到生態美育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和發展的價值。從生態保護的角度,研究者闡發了生態美育對生態保護的積極作用和特殊意義。
曾繁仁對生態美育的目的描述側重一般性,突出生態美育目的應該包含培養人的生態審美態度和生態審美意識。[4]丁永祥從實現“詩意棲居”的人類生存理想出發,認為可持續發展要求將“經濟人”轉變為“生態人”。他所提出的“生態人”具有人地和諧的自然觀和可持續發展觀以及重視生命過程之美的生命觀。他認為生態美育在培養“生態人”上具有獨特的優勢,生態美育應該培養人的生態意識,樹立審美理想,引導審美生活,目的在于造就“生態人”。[24]羅祖文指出,生態美育旨在培養人的生態審美意識和生態審美理想,最終目標是實現人類與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和諧的、共生的審美生存狀態。[25]季芳認為,在生態整體審美視域中,生態美育的最終目的是建構主客體共同的生態審美世界,而建構精神生態美則為生態美育的首要目標。[11]龔麗娟指出,生態審美世界與藝術人生的生發構成了生態文明時代的兩翼,整生化的生態美境與藝術人生是生態美育的現實意義與終極目標。[14]也有人指出,生態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對人與自然的新感性塑造,以此重建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22]史紅認為,生態美育的目的在于培養“生態審美人”。她闡釋了“生態審美人”所應具有的新質:作為生態審美主體,擁有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視“人—自然”為有機整體;具有生態審美意識,具備生態審美素質,過生態審美生活。她還將“生態審美人”的整體目的分解為生態審美的觀念、態度、情感、境界、責任、價值、行為和能力8個具體目標。[23]
對于生態美育的目的,研究者考量的側重點不同:有偏于哲學意義上的終極性目的的探討,也有側重社會發展現實性目標的思考。另外,考察生態美育目的的角度也有差異,主要有人的生態審美素質角度、人和世界實現生態審美統一的角度。對生態美育目的的研究,總體趨勢是從對生態美育目的偏于一般性的、側重宏觀的描述,發展到“生態審美人”所應具備的具體素質的闡釋。
學界針對生態美育實施的研究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的研究開展得較早,近年來則對微觀層面的關注較多。從總體上看,生態美育實施的研究呈現出視線下移、微觀化發展不斷增強的趨勢。
1.生態美育實施的宏觀思考
丁永祥指出,生態美育的實施需要多方努力,政府、學校和家庭是責任主體。政府應高度重視生態美育,在社會的生態化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學校是生態美育的重要陣地,而青少年的生態美育是學校生態美育的重點。家庭是生態美育的基本單位。[15]虞卓指出,在生態美育的實施中,政府、學校和家庭應分別發揮倡導、教育和示范作用。[12]史紅著眼于“美麗中國”建設,提出要發展全民性的生態美育。全民性體現在學校、家庭與社會三方各盡其責。學校應著眼于“美麗中國”建設,把學生培養成為“生態審美人”。家庭應著重于綠色生活方式與生態生存觀念的建立。社會則擔負著全方位的生態美教育任務,不僅要培養全民性的公共意識,而且要全面營造建設“美麗中國”的風氣。[23]
2.生態美育實施的微觀探索
生態美育實施的微觀探索是近幾年研究的一個新的熱點。這類研究主要在學校教育領域,大致可歸為三方面:一是生態美育融入學科課程(藝術課程、人文課程、校本課程)的研究;二是生態美育的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三是學校生態美育的實施途徑研究。
生態美育融入學校學科課程的研究方面,2002年侍春生最早提出在語文課中融入自然生態美育的問題。他分析了在語文課中進行自然生態美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認為在語文課中有意識地融入自然生態美育是學生接受自然生態美育的重要途徑。[26]吳素萍分析了語文教育中生態意識缺失的現狀,認為隨著生態美學走向實踐,語文教育是生態美育建構不可忽視的領域。[27]胡牧研究了大學人文課程中生態美育的實踐問題,他評介了廣西民族大學在人文教育課程(美學、文學概論、影視鑒賞與批評)中實施生態美育的策略和路徑,認為對課堂教學中生態美育的實施具有示范和開拓意義。[28]
生態美育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方面,楊金芳等開展了小學生態美育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認為生態美育校本課程建構的重要意義在于能激發小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可以引導他們追求與創造生態美,并介紹了生態美育校本課程的板塊: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探究型課程,分別指學科滲透、分層類的主題活動以及特色校本教材。[29]
在學校生態美育的實施途徑研究方面,周明紅等人探討了小學生態美育的實施途徑,他們評介了桐鄉市春暉小學采用生態項目探索生態美育融入學科教學的兩條途徑:一是生態項目按一定鏈式程序開展,每一環節都匹配以相應的實踐活動或學科知識;二是將各門學科整合在整個生態項目之中,實現全科融合。[30]王鵬從增強小學美育實效的角度,探討了生態美育的實施路徑,其中包括將生態美育的法則滲透于其他學科教學以及無痕嵌入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31]另有少量國際比較研究的成果出現,如曾繁仁對日本廣島大學生態美育的實施情況進行了介紹。[32]
生態美育實施微觀層面的探索現已覆蓋小學至大學。生態美育融入學科課程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多。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態美育的融入以及高校思政、人文課程中實施生態美育的研究,初步展示了生態美育通過學科滲透發掘不同學科生態美育資源的研究取向。校本課程開發是生態美育實施的重要路向,對推動生態美育的實踐意義重大。
如前所述,我國的生態美育研究在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但是由于生態美育研究的歷史還較短,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方面。同時,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對生態美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展望未來的生態美育研究,本文試提出三個著力方向。
未來的生態美育研究需要進一步拓展視野,需要加強生態美育的跨學科探索。生態美育涉及生態學、美學、教育學、美育學等多個學科,它以生態學為基礎、以美學為依托,還要遵循教育(美育)的規律。因此,它具有多重綜合的邊緣性與多學科的復雜性。生態美育的這一特點,決定了任何單一學科視角的研究都是自設局限。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與生態美育也存在著某種關聯,生態美育研究也需要從中汲取營養。生態文明建設不是空中樓閣,需要以人民的生態科學素養、生態生存理想、生態審美意識與能力、生態判斷力及決策力等為根基。從政治學、社會學角度探索生態美育與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內在機制,促進生態美育社會價值的實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求。生態美育是具有鮮明情感性的人文教育,從哲學人類學角度進行研究,其文化品格與人文價值的認識將會有新的突破。生態審美屬于心理體驗,從心理學角度探索生態審美心理發展規律可以為生態美育提供心理依據。多學科多視角的“整合之眼”,將會揭示生態美育多側面的“景觀”,在對其進行全景式考察中不斷深化認識。
生態美育需要深化研究內容,其中重新審視生態美育的內涵、構建生態美育的基本理論尤為重要。當前生態美育研究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對其內涵存在眾多不同的理解,有的關注生態審美意識的形成,有的側重生態審美能力的發展,有的強調生態審美人格的培養。厘清生態美育的意涵,關系到對生態美育研究對象及內容的認識,也關涉研究可從明確、統一的基點來展開。與內涵界定密切相關的一個問題是相關概念的混淆。當前生態美育的相關概念數量多且相似度高,諸如生態美育、生態式藝術教育、生態教育、環境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生命美育等概念之間內涵多有重合,概念混用問題不容忽視。同時,當前生態美育的基本理論還較為薄弱。已有研究對生態美育的價值、目的、任務等基本理論問題有所關注,但是認識還比較零散與淺表。生態美育的學科論、本質論、價值論、目的論等核心理論,迫切需要加強研究。生態美育的學科問題和本質問題很少有人關注。關于生態美育的價值,還沒有作為一個專門問題進行探討,只是在討論生態美育的作用、意義時有所涉及,并且大多集中在外在價值上,缺乏內在價值的深入認識。生態文明建設對人的生態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態美育應該擔負什么任務、達到怎樣的目的,也是必須要明確的問題。已有的生態美育目的研究從個體角度、從人與世界統整的角度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但尚未將生態美育置于我國現代美育目的觀及其演變的歷史視野,也缺乏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現實需求的深入考量,因而社會歷史感與現實針對性不夠。同時,生態美育目的的類型、層次與內容等問題也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生態美育研究策略的改進,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要樹立生態美育研究多元范式的方法論思想。我國現有的生態美育研究以思辨為主,研究范式比較單一。由于生態美育的內容具有彌散性與廣泛性,其實施具有多主體性與系統性,這就決定了生態美育研究的復雜性。因此,對生態美育的研究,在方法論上需要秉持多元范式。二是要注重實證研究。這是生態美育研究采用實證方法的一種探索。未來的生態美育研究需要扎實深入的實證研究。生態美育從學科歸屬看是屬于美育,具有美育本然的實踐品格。生態美育的實踐現狀、實施效果,或者群體(個體)的生態審美感受、生態審美能力、生態審美意識等發展狀況,無疑需要實證研究的介入。三是要注重國際比較研究。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早于我國,其生態環境問題出現與研究也早于我國,相關成果對我們有借鑒和參考價值。但是,目前我國的生態美育比較研究還非常薄弱。未來的生態美育研究應注重比較研究,以開拓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