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的學習是初中、高中學習的根基,教師要想打牢根基,關鍵在于做好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和基礎知識教育。在學校管理視野下,“根文化”教育理念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手段,需要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參與。
關鍵詞:教育理念;學校管理;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丘紅慧(1967—),女,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教師發展中心附屬石龍小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和發展,學校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和壓力。如何有效管理學校,提升學校的教育質量和競爭力,成為現代學校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基于“根文化”教育理念,探討有效管理學校的方法和策略,旨在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從“零”到“一”,穩扎根基
(一)聚焦背景,明確工作方向
學校管理需要緊緊圍繞背景和工作方向展開,要了解當前社會和教育的發展趨勢,根據國家政策和學校的整體定位,確定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學校作為教育的基礎單位,其管理和發展對社會進步和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在學校管理過程中,要聚焦背景,明確工作方向,這是有效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隨著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教育也在不斷變化和創新。學校管理者必須及時把握新變化、新趨勢,不斷提升認知水平和適應能力,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指導性建議。例如,近年來STEM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學校可以加強相關課程的開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國家政策的制定和調整,對學校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學校管理者需要及時了解和掌握相關政策,積極把握國家政策和學校整體定位,以此為基礎來制定學校的發展戰略和目標,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明確的指導[1]。
(二)采用“根文化”教育理念,打好基礎
小學階段是學生受教育的開始,這個階段對于他們后續的學習習慣、品德修養、成績表現等方面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2]。因此,在這個階段需要重視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和基礎知識的傳授。
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對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保障。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讓他們更好地適應學校和社會環境,遵守社會道德準則,形成自律、自立、自信、自強的品質,這對于他們今后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
學好基礎知識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階段是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重要階段,把握好這個階段,能為學生今后的學習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個階段學好基礎知識,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成績,而且能夠使學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面對各種挑戰。
“根文化”教育理念強調打好基礎,學生扎根于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基礎知識之中,持之以恒地用心學習和實踐,最終會取得成功。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掌握好基礎知識可以讓他們在未來的行動中更加穩健和自信,并且可以為未來的學習、工作、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把握時機,抓住關鍵點
在教育小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和關鍵問題。
1.年齡特點。小學生正處于身體和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因此,在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時,需要了解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的特點和需求[3]。例如,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對物質世界的探索欲望非常強烈,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具有趣味性的活動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好奇心。
2.教育方式。教育小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方式是關鍵。一般來說,小學生比較敏感,對教育方式和態度都非常在意。因此,在教育學生時,教師或家長應該采取溫和、鼓勵、引導的方式,避免使用過于嚴苛或打壓的方式,以免學生對教育產生反感、抵抗情緒。
3.督促和獎勵。督促和獎勵也是教育小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小學生的自控力和耐心不足,需要家長或教師的及時督促和鼓勵。同時,還要有合理的獎勵機制,當學生表現出良好的行為或習慣時,應該及時予以表揚、獎勵,以加強正向的激勵作用。
二、從“一”到“百”,枝繁葉茂
(一)找準角度,培養良好習慣
學校管理需要找準切入點和重點,突破教育瓶頸和困境。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從以下多個角度入手進行分析。
第一,可以從習慣的形成機理出發。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家長和教師可以通過重復訓練、模仿、引導等方式,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習慣。第二,可以從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發展特點出發,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小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習慣培養。例如,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家長和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等方式讓其在愉快的氛圍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年齡較大的小學生,可以通過激勵等方式幫助其克服惰性,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修養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三,可以從父母和教師的角度出發,采取正確的引導方式來影響學生的習慣養成。例如,家長和教師應該注重以身作則,培養良好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并督促學生多關注促進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習慣。第四,可以從科技創新的角度出發,利用智能設備輔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通過智能手環等設備記錄學生的運動時間、睡眠時間等,給學生提供及時反饋和激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善于溝通,傾聽需求
學校要注重傾聽和反饋,關注學生和家長的需求,及時改進和調整工作方案。小學生的成長需求非常豐富,既包括身體上的需求(如營養、鍛煉等),也包括心理上的需求(如關愛、安全感、自我認同等)和知識上的需求(如學習、探究等)。通過與學生溝通,可以深入了解他們的成長需求,從而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是傾聽學生需求的重要手段。家長和教師應該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聽取他們的想法和建議,從而理解他們的需求和問題。同時,應該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見,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傾聽學生的需求時,家長和教師要注意尊重和包容學生。學生的個性和發展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認可,家長和教師不應該隨意忽視或否定學生的需求。同時,家長和教師也應該針對學生的不足,耐心地進行指導,幫助他們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通過傾聽學生的需求,家長和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幫助,幫助他們扎穩根基。例如,如果學生需要更多的學習資料或者專業的指導,家長和教師可以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幫助,促進學生發展。同時,如果學生在身體或者心理上存在問題,家長和教師也可以帶他們去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三)尊重差異,高效管理
首先,學校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這就是發展中的矛盾,所以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例如,在閱讀教學中,不同學生需要的輔導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學生需要教師的點撥引導,有的學生則更適合自主閱讀。只有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及學習需求,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扎穩學習根基[4]。
其次,教師可以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班級氛圍是影響學生情感需求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班級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可以組織各種活動,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尊敬師長、團結同學、有禮貌等。
最后,學校可以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管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例如,學校可以利用在線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和探究精神。在管理方面,學校也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更加全面、準確的跟蹤和分析,為教學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三、從“百”到“萬”,碩果累累
(一)求真務實,注重細節
學校管理對于小學生的習慣養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求真務實、注重細節、實踐出真知成為關鍵點。
首先,求真務實。學校管理人員要從實際情況出發,真正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習慣,并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指導,讓他們在學校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品德和習慣。例如,對于上課愛走神的學生,可以多點名叫他們回答問題,引導他們對課堂知識進行深刻思考和理解。
其次,注重細節。學校管理人員需要注意到小學生生活中的各個細節,從細微處入手去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例如,讓學生養成就餐前洗手、注意口腔衛生、按時就寢等良好習慣。
最后,實踐出真知。學校管理人員需要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習慣。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小學生參與衛生日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等,讓他們在實踐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習慣的重要性,并且在實踐過程中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從而進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
(二)內外兼修,家校聯動
學校管理還需要注重內外兼修,加強學校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聯系和互動。要建立和完善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機制和平臺,深化家校合作和聯動,促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正直、勤儉、誠信、友愛等品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平時家長可以對學生的言行進行引導和規范,慢慢地影響學生的心態和行為,如按時起床、整理房間、按時完成作業等。此外,家長還可以定期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引導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習慣養成,幫助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健康習慣。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細致的課堂指導和作業檢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組織體育鍛煉和講解衛生知識,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在家校聯動中,家長應該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和家校互動活動,參與學校管理,并向教師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同時,學校也應該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及時將學生在學校中的表現反饋給家長,并提供必要的指導建議。
(三)采用不同的教學理念,延伸教學價值
教學理念是學校教育的目標和方向,它不僅反映了教育者的價值觀,還反映了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因此,教學理念在學校管理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管理者需要明確學校的使命和服務對象,并構建與之相對應的教育理念,延伸教學價值。針對不同階段的教育,學校應該有不同的教學理念,并且要明確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以保證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和體驗。
學校管理者需要根據教學理念,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推進教師教育和職業發展,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同時,教師應使用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手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模式,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
結語
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是學校管理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做好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學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性、責任感和協作能力等,并將其納入日常教育和管理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幫助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成就。家校的共同努力,能幫助小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積極向上的心態和扎實的基礎知識,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姜麗麗.小學入學新生生活習慣養成教育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李文,李德郁.小學生習慣培養中的“養成教育”探究[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5(2):86-87.
胡方.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陳文育.淺談小學生養成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