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作業設計模式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這是響應“雙減”政策、保障小學數學作業質量和完成效率的關鍵。因此,本文從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并對課堂作業和課后作業進行設計與分析,希望能夠為相關教師提供必要的幫助和靈感支持。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課后作業
作者簡介:莫美娟(1969—),女,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北區教育科學研究室。
“雙減”政策落地后,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需要做出改變,不僅要革新教學形式,作業形式和作業內容也需要重新設計。由此,如何合理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提升教學效果,成為教師們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有效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還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本文從學科綜合素養教育目標出發,探討“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策略。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現存問題
(一)缺少思維訓練
小學數學作業存在題型單一的問題,表現為作業內容大多是口算和筆算練習,缺少能夠訓練學生思維的多樣化題型。傳統的作業練習過于注重記憶,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鍛煉非常有限。對于這種類型的作業,學生只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驟來計算就可以解決問題,缺乏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空間,這會使學生失去發現和探究問題的興趣,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抵觸情緒[1]。部分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地完成任務,忽略了學生思考的重要性,缺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缺乏創新
部分數學作業設計單調,以口算、筆算、填空等題型為主,缺乏創新,缺乏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鍛煉,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部分小學數學作業缺乏實際應用,只是一些抽象的符號運算,學生很難將所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難以提升知識應用能力。并且,一些作業題型相似,不具備多樣性,會讓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缺乏創新性和開放性。
(三)作業數量與難度不合理
一些學校和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給學生布置大量的數學作業,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其他活動,甚至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家庭生活。有些教師會布置難度較高的作業,以期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水平。然而,對于一些學生來說,這樣的作業過于難,難以理解和完成[2],反而會降低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使學生產生焦慮情緒。
(四)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
傳統的數學作業評價主要以得分為標準,難以準確、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水平。部分教師的評價方式單一,缺乏量化評價,只依靠自己的主觀印象進行評價。這樣做的后果是學生可能無法獲得準確的反饋,也無法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并做出相應的調整。有些小學教師可能僅僅根據作業完成情況來進行評價,而忽略了學生在數學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表現。這樣做可能會導致評價不夠全面,無法真正反映學生的數學能力。另外,由于學生具有差異性,同一難度的作業可能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挑戰性。因此,教師需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個性化的評價標準,以更準確地評價他們的學習成果。
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現存問題的解決思路
(一)重視思維訓練
思維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這些能力不僅在數學學習中非常有用,也是學生終身發展所必需的。
首先,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式教學法的運用,即通過讓學生自主思考和發現規律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教師可以通過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或者設計一些有趣的數學游戲來實現。這樣做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
其次,教師可以在數學作業中引入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更高難度的思維訓練,這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探究精神,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3]。同時,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耐心和毅力,讓他們學會更好地面對困難和挫折。
最后,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習慣,讓他們能夠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運用數學思維來解決問題,這可以通過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或者提供一些實用的數學工具來實現。比如,讓學生計算家庭用電量和用水量,或者提供計算器來幫助他們計算數學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
(二)重視作業層次設計
小學數學作業的層次設計可以有效地提高各層次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第一,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教師應該注重作業難度的層次設計。具體而言,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設置不同難度的作業內容。比如,可以設置基礎題、拓展題和提升題等多個難度層次,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題目,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
第二,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教師要注重梳理知識結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具體而言,可以根據數學知識的邏輯關系和難易程度,將知識點分成不同的層次和模塊,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概念,并逐步提高作業難度。比如,在設計作業時,可以從簡單的加減法開始,逐漸引入乘法、除法和分數,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設計趣味性作業
提升作業的趣味性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首先,教師可以在作業中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感受到樂趣。例如,設計一個購物情境,讓學生通過計算總額、找零等,練習加減法和乘除法等基本運算;或者設計一個尋寶游戲,讓學生通過解題來尋找寶藏。這樣的情境設計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的趣味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教師可以在作業中融入游戲,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例如,教師設計一個數學游戲,讓學生通過解題來獲取游戲積分,進而提高游戲等級;或者設計一個數學挑戰賽,讓學生通過比賽展現自己的才華[4]。這樣的游戲化作業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最后,教師可以設計創意型作業,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體驗到創新的樂趣。例如,設計一個開放性問題,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或者讓學生自己設計一道數學題,讓其他同學來解答。這樣的作業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重視評價機制的建設
評價機制的建設可以幫助教師更加客觀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作業完成情況,同時也可以激勵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和完成作業。為了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需要明確評價的標準,例如知識理解程度與準確性、綜合能力等。這些評價標準需要和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相配合,并且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了更加客觀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包括口頭評價、書面評價、小組評價、同學互評等[5]。在評價機制中引入獎勵機制,可以激勵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和完成作業。例如,給優秀學生頒發榮譽證書等。評價機制的建設需要加強家校合作。家長可以監督和指導學生完成數學作業,并向教師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作業完成情況,以便教師更加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價機制的建設還需要建立教師反饋機制,教師要及時向學生和家長反饋學習情況和作業完成情況。教師及時的反饋可以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和策略,同時也可以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在校學習情況。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實操
(一)課堂作業設計
1.基礎性作業
基礎性作業是以鞏固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要目的的一類作業。此類作業設計側重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相對來說難度一般,學生基本可以直接運用書本知識來解決,能力較弱的學生也不會害怕,能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例如,多位數計算:(1)123+456;(2)789-234;(3)567+890;(4)456-123。
2.綜合性作業
綜合性作業旨在讓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在鞏固基礎知識后,通過歸納、推理、舉一反三等方式豐富學習體驗,綜合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完成作業。
作業內容:(1)組合數字1—9,每個數為正整數且不重復出現,能夠得出的最大的三位數加上最小的三位數是多少?(2)筆5元一支,筆記本8元一本,小明有20元,他最多能買多少支筆,多少本筆記本?
3.挑戰性作業
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自主選擇完成不同層次的挑戰性題目,在做題過程中提高知識運用能力,培養思維能力,從記憶、理解走向分析、創造,促進學習真實有效地發生。
作業內容:(1)小明和小紅兩人共有18支筆,如果小明給小紅3支筆,他們就擁有了相同數量的筆,請問原來小明有多少支筆?(2)在一張紙上畫一條線段,然后將這條線段分成三段,使得三段的長度乘積最大。請問這三段的長度分別是多少?
第一部分為基礎練習,考查學生的基本計算能力;第二部分是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轉換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第一部分的計算中,可以將數字改成學生們感興趣的內容,比如他們喜歡的動物、顏色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在第二部分,可以加入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題目的含義并順利解題。此外,教師還可以擴大題目范圍,如加減乘除同時出現在一道題目中,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加大題目的難度[6]。
(二)課后作業設計
課后作業一方面是課堂作業的延伸,另一方面是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契機,課后作業設計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
作業內容:觀察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畫出它們的對稱軸,并寫出它們的特征。
(1)幾何圖形設計:設計一張有趣的幾何圖形,標注出它的特征和對稱軸。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和思考幾何圖形的特征和對稱軸,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相關概念,為完成課后作業做鋪墊。課后,教師要提供優質的習題,讓學生對幾何圖形的特征和對稱軸有更深入的認識。課后作業要與課堂內容緊密結合,作業內容要由易到難,逐漸提高難度,幫助學生逐步掌握知識。
(2)數學游戲設計:讓學生設計一個數學游戲,要求游戲能夠讓玩家在游戲過程中學習到某個數學知識。例如,讓學生設計一個口算游戲,要求玩家在游戲中進行加減運算。
(3)生活實踐應用作業設計:讓學生在家庭生活或社會實踐中進行數學知識的應用。例如:測量、計算自家房間的面積和周長;計算某次購物的總花費;以數學小故事的形式,從制作、銷售等過程,通過相關數據介紹本地的特色商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結語
數學教學要減負提質,優化作業設計是關鍵。滿足數學學科教學要求的作業設計策略能夠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并提高作業完成質量,更好地達成學科教學目標,體現作業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陳海棠.“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多樣化設計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3(1):97-99.
童玲玲,張田,朱勇萍.“雙減”背景下的小學高年級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J].新課程研究,2023(1):94-96.
李麗.以“作業”為支點,撬動“雙減”杠桿:“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J].江西教育,2023(3):7-8.
李柱俊.精神性作業是“雙減”作業設計迭代的標識:以小學數學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3(4):11-14.
牛玉娟.“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問題與優化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35):48-50.
江福榮.小學數學作業創新設計研究:以“圓的認識”為例[J].教師博覽,2023(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