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君
讀著首都工會干部、職工群眾在防汛救災和災后重建中一則則感人故事,心弦被深深扣動,筆者無不為他們表現出的勇于擔當的精神所感動……
今年夏季,北京市房山區、門頭溝區、昌平區等地遭遇多輪強降雨及洪水、滑坡等次生災害。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首都各級工會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迅速組織廣大工會干部、職工群眾投身到防汛救災工作第一線,哪里群眾有困難,哪里就有工會的足跡;哪里有災情,哪里就有工會干部身影,展現出首都工會組織的擔當精神。
抗洪救災如同一場特殊大考,災區就是特殊考場,在特殊的考場是最能考驗一個組織的社會責任感和存在價值。責任是什么?說到底是一種職責,是一種任務,是一種精神,又是一種能力和品格。責任無處不在,有社會就有責任,其存在于每個組織或每個人的社會角色。黨的十八大以來,首都工會組織在新時代不斷展現出更加積極的作為,無論是金秋助學、困難救助、就業幫扶,還是職工提“素”、法律援助、女工保護等眾多方面,都盡心盡力履職盡責,努力做職工群眾信賴的“娘家”。而此次抗洪救災中,讓我們再次看到了工會的力量和擔當精神。這是一種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是一種不怕艱難的拼搏精神,是一種顧全大局的奉獻精神。
我們常說,有暖心與愛心相伴,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也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當前,受災地區正在進行災后重建,各級工會組織也正在多措并舉,積極穩妥參與到做好災后援助、災區企業復工復產工作,開展著多形式慰問,為災區送保障、送溫暖、送服務……扛起了工會組織的社會責任,彰顯出工會組織勇于擔責的時代精神。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從參與新冠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到今天參與防汛救災和災后重建……實踐再次證明:越是面對挑戰,越能凸顯首都工會組織的社會價值;越是攻堅克難,越能展現廣大職工群眾的團結力量。只要我們始終不渝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始終把職工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勇于擔責,主動作為,就一定能體現出新時代首都工會組織的新作為;只要我們堅持在黨的領導下,緊緊依靠職工群眾,把工會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強大工作優勢,就一定能帶領職工群眾凝聚起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今年下半年將召開中國工會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努力拼搏的新征程上,召開中國工會十八大,擘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新藍圖,對工會組織在新時代團結奮斗開新局,譜寫工運事業新篇章,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積極影響。
讓我們繼續發揚首都工會組織在抗洪救災中的勇于擔當精神,持續加強對職工群眾服務力度,著力解決職工最關心的困難和實際問題,不斷激發和釋放廣大勞動者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活力,讓工會成為職工群眾遇到困難想得起、表達訴求找得到、解決問題靠得住的“娘家”,以務實奮進的精神姿態迎接中國工會十八大的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