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爽
摘要:科技創新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是大學生綜合素養的主要體現,以科技創新活動引導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實現科技創新的目標,是一種有意義有價值的探索。將科技創新融入到社會實踐中,既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能夠有效提升社會實踐的價值內涵。高職院校應讓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真正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尋找它們之間的契合點,探求二者良好的互動長效機制,使之成為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科技創新;社會實踐;深度融合;育人長效機制;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C961;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8-0005-04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與科技創新能力成為衡量其個人綜合素養的兩項重要指標。大學生進入社會參與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服務社會要依靠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平臺和渠道,而把在學校中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成果要依靠科技創新活動的實踐摸索。將科技創新融入到社會實踐中,既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能夠有效提升社會實踐的價值內涵,這對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以及創新創業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讓社會實踐活動與科技創新活動真正有效聯系起來的策略與路徑,尋找它們之間的契合點,探求二者深度融合的突破口,使二者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構建良好的互動長效機制,將國家的高等教育改革事業向縱深推進。本文基于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的意義及國內外研究現狀,對大學生科技創新與社會實踐融合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方法及長效工作機制的構建路徑進行探討。
1.科技創新與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合符合國家發展的長遠利益需求
當前,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是衡量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因素之一,成為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時代要發展,社會要進步,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要持續提升,這一切的關鍵因素和核心要點都指向了科技與人才。大學生是我國大力培養的寶貴人才資源,也是未來建設國家的主要科技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開幕式講話中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1]。科技創新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度互動融合,不僅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而且能夠提升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內涵,從而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歸屬感,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科技驅動力。通過社會實踐的反復驗證,提出對科技創新成果進一步完善的要求和方向,這會使科技創新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形成良性的互動運行閉環,相互影響,不斷催生新的科技創新成果。大學生普遍處于青年時期,這一年齡階段正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本形成的關鍵時期。青年大學生通過科技創新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度融合,不僅可以接觸到先進的前沿科學技術和一線的科技發展動態趨勢,還可以了解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有哪些技術需求以及各行各業的發展現狀和取得的成績。這些都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大學生通過科技創新實現人生價值和崇高理想,更好地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2.科技創新與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合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以科技創新活動引導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實現科技創新,有利于培育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他們的核心競爭力。科技創新應體現在創新成果的轉化利用上,而社會實踐是科技成果轉化最好的檢驗渠道和平臺。大學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所以其科技創新一般都來自于大學校園內所學的理論知識,缺乏對創新成果的檢驗和終端反饋,而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恰好可以彌補這個缺陷,使科技創新與社會實踐達到良性的互動循環。經歷過社會實踐的洗禮后,大學生可以進行自我審視,知道自身的知識結構存在著哪些不足,了解學校的學術理論與社會的實際操作之間的差距。在這個基礎之上,大學生可以彌補自身缺陷,并將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檢驗、消化直至完全掌握吸收。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還能夠使大學生通過對所學理論的實際應用,加深和鞏固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顯著提升核心競爭力。
1.國外對科技創新和社會實踐融合的研究
在國外,以科技創新為目標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機制已日趨成熟,同時隨著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及科技創新認知的不斷深化,在理論研究以及實踐發展雙料推進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模式。例如,美國一些高校非常重視社會實踐和創業創新教育,經常性地組織學生實習實踐,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并通過師生交流互動實現教學相長[2]。
2.國內對科技創新和社會實踐融合的研究
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創業項目普遍缺乏創新,究其成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實踐環節的運行機制不夠健全、缺乏長效性,創新意識嚴重不足。雖然科技創新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在各大高校開展得如火如荼,然而一些活動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且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和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是割裂開來的,這直接導致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另外,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體系不健全,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充分,也不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3]。
1.家校雙方及學生本人對融合工作的認知嚴重不足,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科技創新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融合,需要學校、家長及學生本人三方的共同努力。但是目前三方對科技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價值意義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認知上的偏差,對其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一些高校覺得社會實踐活動只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分支,并沒有將其作為一項獨立的教學工作看待,而是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補充,這就造成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系統設計和全盤規劃不足。一些家長對高校的認知還是停留在傳統思維上,覺得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精力要放在本專業課程的學習上,學習成績的高低和大學文憑的順利取得才是他們最為關注的事情,對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甚至有一定抵觸情緒,認為這是在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而一些大學生也對社會實踐活動重視不足,參與積極性不高,還是習慣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知識的學習上。
2.社會實踐活動與科技創新活動融合的方式過于單一,缺乏形式的創新
一些高校對兩項活動融合的形式過于傳統,常采取科技競賽、社會調查、文藝會演、社區勞動、訪問參觀等常規的方式,缺乏深入融合的思考。個別高校原本是想讓大學生進行創新活動,提高綜合素質,但由于自身缺乏創新精神,所組織的活動大多內容空洞、形式單一,與大學生的專業知識也沒有什么直接聯系,往往形式大于內容,使大學生難以投入熱情。
3.社會實踐活動與科技創新活動融合的投入經費短缺,評價考核機制待健全
一些高校對融合工作投入的經費明顯不足,因此經費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其融合工作開展的一大瓶頸。另外評價考核機制的問題也尤為明顯,在把學生參與融合活動的表現與學分相掛鉤的高校,大學生參與的熱情會明顯高漲。而沒有把融合活動融入學校管理評價體系的高校,大學生普遍不會把精力投入其中,學習的重心還是會放在教學大綱計劃的必修課上面。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結合自身的學科專業特點,將社會實踐活動與科技創新活動相互融合,構建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融合的長效機制,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
1.在組織形式上改革創新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在組織形式上積極探索、改革創新,從前期規劃階段的活動選題及流程設計開始就讓大學生參與其中,中期階段的活動實施和最后階段的成果匯總分析也讓大學生自行完成,這大大激發了大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院領導層、專業課教師和學生輔導員都參與其中,分別匹配到相關的融合實踐小組中,做好實踐指導和資源調配等保障工作。實踐發現,大學生能夠在互助協作、攻堅克難的過程中體會到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培養自身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科技創新意識。
2.在隊伍建設上加大投入
在科技創新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融合工作中,專業隊伍建設是融合工作長效機制構建的重要基礎。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對隊伍建設問題十分重視,在學院團委的牽頭下,成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社團,由學院統一協調組織管理,以培養學生骨干力量。學院選聘各專業教師進入社團擔任指導,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參與組織和指導工作。社團每學期會進行成員的招募,不斷充實社團的人才資源。在社團日常活動中,由骨干學生組織成員將社會實踐中遇到的現實問題梳理出來,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問題作為日常研究的科技創新課題,將研究的創新成果再結合到社會實踐活動的項目設計中,形成良性循環。
1.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融合工作要注重學科專業特點
社會實踐活動與科技創新活動的融合工作要從專業入手,使專業的特色優勢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在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要考慮到專業知識的運用場景構建,盡可能地使學科背景有所展現。科技創新融入社會實踐與一般社會實踐活動的顯著區別是在融合工作的活動開展中注重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的開展是以提升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為首要目標的,所以兩項活動融合的工作不可一概而論,要根據專業的不同來區別對待。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開展的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融合活動,正是根據專業優勢開展建筑、能源、交通、機電等多方面的科技創新,通過專業的探索研究為實際應用過程中產生的實際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2.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融合工作要注重做好頂層規劃設計
在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融合工作中,高校要做好組織工作,從頂層設計入手制訂長期的工作計劃,選取適合本學科的社會實踐活動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的覆蓋面是非常廣泛的,時間跨度也比較大,所以在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規劃上,要注重長期積累,多做時間跨度較大的實踐調研。同時,在社會實踐活動的選題上要立足于國家的長遠發展規劃和地方的經濟建設需求,給大學生提供能夠發揮專業特長的環境和土壤,緊扣社會的脈搏,為他們將來正式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3.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融合工作要注重做好實施與保障體系的構建
在社會實踐與科技創新融合工作中,科技創新能為社會實踐提供良好的實踐成果,構建大學生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渠道和平臺,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4]。要做到這些,實施與保障體系的構建是必不可少的。建立完善的實施與保障體系,可以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和科研成果的培育提供堅實的基礎。在實施與保障體系的構建上,高校應該從組織建設、制度完善、物資經費保障等多個維度著手,健全實施與保障體系的機制建設。
科技創新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融合長效工作機制構建的核心要素在于實施與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實施體系和保障體系,才有建立長效工作機制的基礎和前提。
1.實施體系的構建要素
(1)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導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堅持科技創新為導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檢驗創新成果,是實施體系構建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學生在實操中驗證掌握的理論知識,能發現自身的知識缺陷,加深對所學理論的理解,還能將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帶回校園作為下一階段學習研究的重點。
(2)對科技創新的研究方向選題要結合實際。科技創新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融合的要點是研究選題結合實際的社會情況。科技創新是根植于社會經濟發展活動的,不能脫離于社會的生產實際情況,要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創新中解決問題。
(3)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管理工作要靈活化。為了激發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創新精神,高校可以采取自由申報的方式,讓大學生根據自身不同的個性特點和專業差異,自主選擇社會實踐活動。
(4)社會實踐小組的組建要跨專業、跨學科。社會中企業的團隊人員構成是多元的。社會實踐小組的組建也要模擬這種團隊狀態,使不同專業背景的大學生在一起進行交流碰撞、取長補短,利用多學科的優勢形成更多的創新成果。
2.保障體系的構建要素
(1)組織指導的保障工作要落實到位。學校管理層應和當地的政府機構、科研機構、合作企業做好活動的籌備工作,共同建設社會實踐活動基地。這樣,不僅可以促進校企合作,推進科技創新,而且可以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保證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學校要做好指導教師團隊的組建工作,提高指導教師指導社會實踐的能力,不僅要求指導教師指導大學生應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且要求指導教師在大學生實踐過程中培養其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
(2)科技創新成果的凝練要保障效果。科技創新融入社會實踐活動中,主要是要驗證科技創新的研究成果,凝練總結成功的經驗以及失敗的教訓。社會實踐活動完成之后,學校應讓教師和輔導員等指導大學生完成社會實踐活動總結,包括實驗數據的記錄統計、結果分析以及實踐報告的撰寫等。
(3)積極組織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比賽。高校應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實踐社團的大學生參加全國各省市舉辦的各級各類科技創新比賽,也可以組織校內的小型比賽,讓大學生運用社會實踐活動驗證過的科技創新成果在競賽中相互切磋,開闊大學生眼界和思路,使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實踐。
(4)學校要給足活動經費和物資保障。產業與教育的融合發展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是新時期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對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5]。科技創新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度融合,是高校育人長效機制構建的核心環節。高校應為大學生解決活動經費的籌措問題,為融合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提供物質保障。經費有困難的高校應多方籌措資金,從政府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多個渠道落實解決活動經費問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8-05-28)[2022-10-15]http://www.xin huanet.com/politics/2018-05/28/c_1122901308.htm.
[2]應中正.美國高校的實踐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93-95.
[3]李濤.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視域下大學生社會實踐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4.
[4]陸秀英.高職院校專業群“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22,25(03):46-49.
[5]佟昕.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雙元”育人機制分析———以遼寧省為例[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04):98-100.
Exploration of the Long Term Mechanism of Higher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Practi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king 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Hu Xiaoshuang
(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are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iteracy. Guiding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wi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is a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explor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o social practice can not only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but als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social practi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truly connect social practice wi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m an organic whole, fi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explore a good interactive long-term mechanism between the two, and make it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needed by socie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ocial practice; deep fusion; long term mechanism for educatingpeople;personnel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