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園
摘要:現代學徒制是以生本教育理念與工作本位培訓理念為指導思想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為了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計算機人才,中職學校可以將現代學徒制合理引入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中,以提高人才培養效果。文章闡述現代學徒制的優勢,分析現階段中職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并圍繞“雙主體”“雙導師”“雙身份”“雙標準”四個關鍵詞,從建設校企聯合制度、確立跟蹤培養機制等多個角度,對創建以現代學徒制為主導的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雙主體;雙導師;雙身份;雙標準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8-0129-04
在信息時代,高素質、高精尖的計算機人才在人才市場上愈發有競爭力。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與輸送能為社會所用的計算機人才。現代學徒制是由學校、企業共同構建和實施,并通過以師帶徒的方式培養學生職業實踐能力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現代學徒制融入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學,有助于推動計算機專業的課程改革,增強中職學校的教育能力,以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高素質計算機人才。基于現代學徒制的重要性,中職學校要充分分析現階段人才培養工作存在的不足,并在明確現代學徒制的功能和作用的基礎上,將其合理與計算機課程進行融合,為學生提供實踐和發展平臺,讓學生能夠在校企聯合背景下實現理論知識增加、實踐能力增強,從而使學生在人才市場上具備良好的職業競爭力。
1.現代學徒制的含義
為了推動校企合作,教育部明確提出了現代學徒制這一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完善校企合作育人體系,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行業競爭力。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學徒制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在傳統學徒制中,師徒雙方共同參與一種工作,師傅傳授給徒弟必要的實踐技能,徒弟在師傅的指導下觀察實踐過程,學習專業技能。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但在現代化背景下可行性越來越弱。而現代學徒制融合了傳統學徒制的優勢,滲透了現代教育理念,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達成的有效助力。
2.現代學徒制的優勢
(1)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專業進步。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師與學生面對面進行交流和互動,學生可以將自身在學習和實踐中的困惑提出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認知差異等為其量身制定成長方案。這可以優化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全面了解計算機硬件組裝、軟件使用等多方面知識,從而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專業進步。
(2)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在現代學徒制應用過程中,中職學校與優秀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針對中職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發展需求制定個性化、可持續化的教學方案。校企雙方積極引進有關計算機應用的新產品、新技術等,讓學生可以及時接觸到行業發展的前沿信息,并通過師傅的諄諄教誨,使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更為牢固地掌握計算機專業知識,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校企合作不充分
當前,中職計算機專業的發展和課程規劃一般都由該專業的教研室統一負責。教研室通常是以教師的意見為主,最終根據教師對市場和行業的了解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很少邀請企業參與,即使偶爾邀請計算機網絡公司的人員參與相關工作,也常常浮于表面,未能深入。這導致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與行業、社會發展需求存在一定偏差,不利于人才的可持續發展,難以真正推動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改革創新[1]。
2.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
從計算機人才培養工作的現狀來看,學校教育仍然占據著主要地位,部分中職學校開展的計算機課程教學仍以理論知識講解為主,很少根據企業和行業的發展要求合理安排實訓課程。這導致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情況,使得學生難以通過學校教育獲得職業實踐能力,從而在無形中削弱了人才競爭力,也不利于計算機專業的長遠發展。
3.評價機制不合理
在現代社會背景下,針對計算機專業人才,中職學校不能僅就其書面成績進行評價,還應綜合考量其知識掌握情況、實操技能、行業敏銳度、學習積極性、就業競爭力等多個元素,對其進行多元化、綜合性的考核與評價。然而,當前部分中職學校的人才評價機制不夠合理,存在以學生書面成績為主,忽視學生在實訓、實習等不同學習環節中的實際表現的問題。這樣的評價機制不夠合理,難以推動專業進步,也不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
針對當前中職人才培養工作存在的不足,學校、教師和企業要分別發揮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以現代學徒制為導向,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素養,為學生的專業化發展保駕護航[2]。在實際教學中,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師要全面、深入了解現代學徒制的功能和價值,并將其與計算機專業的發展前景融合起來,通過構建校企聯合、產教融合教學模式,推動人才培養工作的整體發展和進步[3]。
1.雙主體———制定校企聯合制度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最佳途徑[4]。中職學校要以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圍繞“雙主體”原則,結合現代學徒制特點制定校企聯合制度,推動“企業本位”和“學校本位”融合發展,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作為人才培養的主線,為培養高素質、高精尖的計算機人才做好準備。
(1)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校和企業要基于“企業本位”和“學校本位”相融合的現代學徒制要求,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針對學生在校學習、企業實習、就業等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從總體上進行預設和分析,充分把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軌跡,了解他們在不同階段的學習需求,從而根據學生學習需求制定針對性人才培養方案,為學生的專業化成長保駕護航。從現代學徒制角度來看,校企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中職學校不僅要對課程教學的內容、形式等進行規劃,還要對學生的在校學習、企業實習等多個方面進行系統化、全方位的規劃。一方面,中職學校要基于現代學徒制的要求,從校企交流、外聘教師等視角出發制定系統的課程教學方案,讓企業內部的優秀人才成為學校的外聘教師和導師,并讓其與學生多溝通交流,以便學生可以間接了解計算機行業的發展趨勢、前景等,明確自身在課程學習、專業發展等方面的優勢與不足。另一方面,中職學校還在做好校企聯合育人的頂層設計,從中職計算機專業的發展、學生的成長等不同角度制定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并針對學生在課程學習、實訓、頂崗實習等不同階段的發展情況進行科學的預測和分析,從而充分體現出現代學徒制在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實際作用,真正培養出高質量、高素質的計算機專業人才。
(2)聯合開發教材。現代學徒制是在校企聯合、產教融合背景下誕生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其要求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到人才培養工作中,為學生的校內學習、校外實踐提供平臺和支架。因此,學校和企業除了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外,還要結合已有教材和計算機企業的真實發展情況、行業發展前景等,開發具有職業導向性、現實可行性等不同特征的教材,為學生提供創新化、多元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能夠在現有知識基礎和原始經驗的前提下積累更多的實用性知識[5]。具體而言,學校和企業要先共同成立專門的教材編寫小組,并保證教材編寫小組由中職學校的教師、企業一線優秀員工共同組成。然后,教材編寫小組要仔細研讀現行教材內容,整合真實案例等,初步確定教材的框架結構,并經過反復商議和探討,確定最終的教材開發方案。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內容為例,高教版的教材涵蓋了“計算機網絡概述”“數據通信基礎”“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等不同章節,共8章。在聯合開發教材時,一方面,中職計算機教師和企業專家要結合每一章節的核心內容,找出能夠解釋理論知識的真實案例。例如,企業專家可結合“局域網”方面的知識,將工作中的真實案例融入該板塊的知識中,并以案例為主要素材,讓學生了解局域網的覆蓋范圍、真實作用等。另一方面,中職計算機教師和企業專家要共同商議教學方法、教材的具體運用方式等,并在做好課前調研和教研準備的基礎上,將重新開發和整合過的教材應用到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在分析真實案例的過程中對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形成新的認識,使學生能夠初步了解行業的發展態勢,從而為學生后續的實訓、實習等奠定良好基礎。
2.雙導師———確立跟蹤培養機制
現代學徒制的關鍵在于“雙導師”機制。“雙導師”機制不僅要求中職學校將校內的專業教師作為課程教學、專業建設的主體,還要積極引進企業的優秀員工,并將其納入導師隊伍中,讓其為學生在課程學習、頂崗實習等不同階段遇到的問題、產生的疑惑提供針對性建議,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敏銳度。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學校和企業可以立足“雙導師”原則,確立跟蹤培養機制,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情況,進而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制訂個性化的規劃。
(1)成立專項導師隊伍。所謂“雙導師”,主要指由兩位導師構成的師資組合,其中一位是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教師,他們經過層層篩選、專業培訓等環節后被選入專項導師隊伍,而另一位則是企業的優秀員工,專門負責企業實習、培訓等工作。通常情況下,一個雙導師組合負責15名~20名學生,以此確保培養工作的效果能夠達到最優化。在專項導師隊伍中,專業導師和企業導師之間應具有明確的分工。校內的專業導師要具有長遠的眼光,要能根據學生在課程學習、校內實訓等活動中的真實表現對學生進行系統化、跟蹤式的指導,如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這一章節中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發展觀念。校外的企業導師主要負責學生的實習工作,帶領學生在企業中進行實踐探索,讓學生充分了解企業文化,并能在日常交流和專業培訓中傳授學生基本的實踐技能,培養他們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等美好品格,并借助一些專題化的講座、團建活動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專項導師隊伍中的“雙導師”之間不僅有明確的分工,還存在緊密的聯系。校內專業導師的理論水平較高,知識儲備量較多,而實踐指導方面相對薄弱,與之互補的是企業導師缺乏一定的知識儲備量和理論知識基礎,但其實踐能力更強。因此,“雙導師”可以通過線上互通郵件、視頻會議或者線下面對面交流等方式加強聯系,互相學習對方的長處,了解計算機人才培養工作的重難點,共同商議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并積極向對方請教專業知識或實踐經驗,以此達到知識共享、經驗互通,為校內教學、校外實習等活動儲備能量的目的。
(2)落實一對一培養計劃。擁有了專項導師隊伍后,如何實施專項指導,便成為專業導師和企業導師需思索和解決的問題。經過反復實踐和鉆研后,“雙導師”可以將一對一培養計劃作為專項指導的主要手段。這里所說的“一對一”培養計劃并不等同于“一個導師只能對應一個學生”,而是指在固定的時間內針對學生存在的困惑和問題,導師通過面對面交流、上機指導等不同方式詳細講解知識點、操作要點,從而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規避不規范和錯誤的操作手法,幫助學生突破困局,提升實踐能力。以“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中的“網絡故障的診斷與排除”教學為例,“雙導師”要根據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例如,針對學生理論知識不夠扎實的問題,校內專業導師就要通過上機訓練、知識點講解等一對一的課后輔導工作,幫助學生解決理論學習中產生的問題。而針對實踐技能不熟練等問題,企業導師便要發揮自身作用,借助網絡故障的真實案例,帶領學生反復進行實踐訓練,以幫助學生不斷摸索出解決問題的新路徑。這樣,學生將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能根據不同的問題給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3.雙身份———搭建實習發展平臺
在現代學徒制中,學生是具有雙重身份的主體,他們在校內是學生,在企業內是學徒。為了增強學生對自己的雙重身份的認可和理解,學校和企業要為他們搭建實習和發展的平臺,讓他們在企業內找到歸屬感,并逐漸適應自身的角色。為了給學生搭建出良好的發展平臺,中職學校要與企業聯合建設學科實訓基地,并要求企業為學生提供對口的實踐崗位,以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獲得職業滿足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6]。
第一,建設學科實訓基地。以“計算機專業”為例,中職學校要與企業進行長期穩定的合作,要充分了解企業近年來的發展歷程和前景,明確企業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7]。要在做好前期調研和規劃的基礎上選擇優質企業,然后在企業內建設學科實訓基地,并通過“雙導師”的方式為學生的實訓、實習活動做好保障工作,讓學生能夠在“雙導師”的帶領下逐步解決理論學習、實踐探索等不同環節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
第二,提供對口就業崗位。除了建設學科實訓基地外,為增強學生對“學生”和“學徒”雙重身份的認可,中職學校還要和企業簽訂“訂單式”培養協議,要求企業為優秀學生提供就業機會,讓他們能夠將實訓和實習活動作為展示自己的機會和平臺,使他們能夠在實習的過程中主動爭取就業崗位,努力學習實踐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潛移默化中,學生的身份認同感、職業素養等都會有所增強。
4.雙標準———優化考核評價系統
基于現代學徒制的要求,中職學校還應制定雙重評價標準,不斷優化人才的考核和評價系統[8]。例如,中職學校可以在常規的學校和專業評價基礎上引進學徒評價體系,要求企業導師針對學生在實訓、實習等活動中的真實表現進行過程性、總結性評價,并與專業導師進行商議,給予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客觀評價,讓學生了解自身在理論學習、專業成長、實踐操作等方面的優勢和不足。企業導師和專業教師也要在科學考核和評價的基礎上為學徒“定崗”,引導學生考取相應職業資格證,讓學生依據職業所需參與針對性實踐活動,以有效避免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的脫節,使學生能夠在完成校內課程學習任務后,還能在相關行業中找到自己的歸屬和定位。
總而言之,中職學校和專業教師要在認清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不足的基礎上,通過構建校企聯合制度、確立跟蹤培養機制、搭建實習發展平臺和優化考核評價系統等手段,合理構建以現代學徒制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這不僅可以解決傳統人才培養中的難題,還能提高中職計算機育人成效,讓學生能夠在校內學習、校外實習的綜合性平臺不斷提升職業素養和市場競爭力,進而逐漸成長為具備綜合實踐能力的高素質計算機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曉輝.中職計算機專業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方法探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2,25(02):78-80+115.
[2]張金良.基于現代學徒制的中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0(01):132-135.
[3]余越凡,周曉云,楊現民.職業教育線上線下混合式實訓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以中職“計算機組裝與維護”實訓課程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02):49-54+77.
[4]林賽君.微項目式學習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41(08):173-174.
[5]矣昕寶.淺析基于現代學徒制課外實踐學習的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21(13):68-70.
[6]陳燦輝.在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學中滲透產教融合的理念[J].學周刊,2023(07):27-29.
[7]戴悅華.項目化教學應用于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路徑淺析[J].新課程研究,2023(02):87-89.
[8]張翔.項目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思考[J].學周刊,2021(31):5-6.
Explor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l for Computer Tal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Shi Yuan
(Jiangsu Taodu Secondary Professional School, Wuxi 214200, China)
Abstract: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s a new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guided by the concepts of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and work-based training. In order to cultivate more and better high-quality computer talents, secondaryvocational schools can reasonably introduce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to the computer talent training model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advantages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mputer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xplores the creation of a computer talent training mode led by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such as building a school enterprise joint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 tracking and training mechanism, focusing on the four keywords of "dual subjects", "dual mentors","dual identities", and "dual standard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omputer major;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ode; dual body; dualmentors;dualidentity;double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