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帥平,韓健樂,殷正偉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腎移植腎內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腎移植是目前臨床公認的可改善終末期腎臟疾病患者生命質量的最佳治療方式,但術后也可出現較多并發癥,影響預后[1]。下肢深靜脈血栓(LEDVT)形成是腎移植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LEDVT 發生后靜脈血栓脫落可引起肺動脈栓塞,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2-3]。既往報道發現[4],腎移植患者術后LEDVT 發生率為6.2%~8.3%,其中肺動脈栓塞發生率為2.1%~3.1%,均處于較高水平。腎移植術后LEDVT 形成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影響因素較多,而深入分析相關影響因素、采取有效預防及控制措施,對于改善腎移植患者預后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腎移植術后LEDVT 形成的危險因素,為臨床預防腎移植術后LEDVT形成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月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收治的685例腎移植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首次進行腎移植手術治療。(2)術前無LEDVT。(3)臨床及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肝、肺等臟器疾病。(2)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傳染性疾病。(3)患有惡性腫瘤。(4)既往有下肢LEDVT 史。(5)妊娠期婦女。其中,男性397例,女性288例;年齡19~66 歲,平均年齡(44.25±7.14)歲;原發病:慢性腎小球腎炎450例,糖尿病腎病144例,高血壓腎病91例;移植腎動脈吻合方式:供腎動脈與髂外動脈端吻合434例,供腎動脈與髂內動脈端吻合251例。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LEDVT 診斷標準 LEDVT 的診斷標準參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診斷及療效標準》[5]:術后出現漸發下肢疼痛、壓痛或腫脹,伴活動受限,部分存在發熱癥狀;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存在LEDVT 直接征象(下肢深靜脈管腔狹窄、閉塞或血栓形成)、間接征象(靜脈擴張),患肢血管有異常血流信號,近心端血流速度減慢或消失。
1.2.2 隨訪方法 所有患者術后均隨訪至2023 年2 月,隨訪終點為出現術后LEDVT、死亡或到達隨訪截止時間,隨訪方式包括電話隨訪、微信隨訪及門診復查記錄。按照隨訪期間有無LEDVT 形成分為觀察組(LEDVT)和對照組(無LEDVT)。
1.2.3 一般資料收集 收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病變部位(單側、雙側)、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合并高血脂癥、術前透析、手術時間、移植腎動脈吻合方式(供腎動脈與髂外動脈端吻合、供腎動脈與髂內動脈端吻合)、術后首次活動時間、術后紅細胞增多癥等。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法分析腎移植患者術后LEDVT 形成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685 例腎移植手術患者均完成隨訪,無失訪、脫落病例;隨訪時間12~72個月,中位隨訪時間為32.5個月。
隨訪期間,33 例(4.82%)患者出現LEDVT,納入觀察組;652 例(95.18%)患者均未出現LEDVT,納入對照組。其中術后6個月內發病23例,術后6~12個月發病6例,術后1 年以上發病4 例;累及右下肢20 例,累及左下肢9例,累及雙下肢4 例;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中央型17 例,周圍型4 例,混合型12 例。所有LEDVT 患者經對癥治療后均痊愈。
兩組患者性別、體質量指數、病變部位、合并高血壓、合并高血脂癥、術前透析、手術時間、移植腎動脈與髂外動脈吻合的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不同年齡、合并糖尿病、術后首次活動時間及術后紅細胞增多癥的占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 例(%)
以年齡(賦值:≤60 歲=0,>60 歲=1)、合并糖尿病(賦值:否=0,是=1)、術后首次活動時間(賦值:≤12 h=0,>12 h=1)、術后紅細胞增多癥(賦值:否=0,是=1)為自變量,以腎移植術后LEDVT 形成情況(賦值:未出現=0,出現=1)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合并糖尿病、術后首次活動時間及術后紅細胞增多癥是腎移植術后LEDVT 形成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腎移植術后LEDVT形成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快速發展,腎移植手術逐漸成為終末期腎病患者首選治療方法,可改善生活質量,提升生存率[6-7],但仍有部分腎移植患者預后較差,而腎移植術后各種并發癥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關鍵[8]。其中,腎移植術后LEDVT 形成是血液在下肢深靜脈內異常凝結引起的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患者因血液回流受阻,多表現為一側肢體腫脹或疼痛,嚴重者還會因血栓脫落引發肺血栓栓塞癥,危及生命[9]。本研究發現,腎移植患者術后LEDVT 形成發生率為4.82%,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10],說明腎移植術后LEDVT 形成發生風險仍較高。因此,深入分析腎移植患者術后LEDVT 形成的影響因素,以加強早期預防,控制術后LEDVT 發生,改善腎移植手術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年齡>60 歲、合并糖尿病、術后首次活動時間>12 h 及術后紅細胞增多癥的占比較高。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年齡、合并糖尿病、術后首次活動時間及術后紅細胞增多癥是影響腎移植患者術后LEDVT 形成的重要因素,這提示腎移植患者術后LEDVT 形成受年齡、合并糖尿病、術后首次活動時間及術后紅細胞增多癥的影響。目前,國內外公認的LEDVT 形成的3 大病因包括靜脈壁損傷、血流緩慢和血液高凝狀態[11-12]。隨著年齡增加,老年患者動靜脈血管老化,靜脈瓣功能衰退,肌張力下降,機體血液循環功能減弱,靜脈血液回流緩慢,使得發生LEDVT 的風險增大[13]。既往研究也認為[14],深靜脈血栓事件發生率與年齡呈正相關趨勢,年齡越大深靜脈血栓事件發生的幾率越大。糖尿病患者長時間處于高血糖狀態,還可引發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導致血小板的活性增強、黏附性增高,引發凝血纖溶系統異常,出現凝血功能亢進,胰高血糖素增多,造成局部血流相對緩慢,從而引發血栓事件的發生[15-16]。術后首次活動時間過晚,臥床時間過長,可導致下肢肌肉泵血液回流作用減弱,下肢靜脈血回流受阻,易發生血栓事件[17]。紅細胞增多癥是腎移植術后常見并發癥。紅細胞增多癥可導致患者血紅蛋白增多,血細胞比容和血容量絕對增多,以及紅細胞壓積升高,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管內壓力增高,使得微血管循環障礙、血流緩慢,增加LEDVT形成風險[18]。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我們認為腎移植術后患者應及早預防LEDVT 的形成。主要措施如下:(1)高齡腎移植患者應積極治療血管基礎疾病,并予以生活、體育鍛煉指導,以改善患者的體質,提高免疫力,為術后的恢復提供更好的條件。(2)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應有效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壓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時保持低鹽、低糖、低膽固醇的飲食習慣,以免造成血糖升高加重病情。(3)術后適當幫助患者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同時給予雙下肢按摩;麻醉清醒后鼓勵進行適量床上活動,如勾腳運動、雙下肢屈伸運動等,盡早進行床下活動、呼吸訓練活動,改善患肢血液循環[19]。(4)術后并發紅細胞增多癥的患者應及早發現,積極配合藥物治療,以降低術后并發癥對血栓形成的影響。此外腎移植患者術后應給與機體鍛煉飲食管理,按摩、運動康復鍛煉有利于促進血液的流動的暢通性,忌高脂食物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而誘發術后LEDVT?;颊咝瓒囡嬎?,以有利于稀釋血液,改變血液黏稠度,促進機體血液循環。腎移植患者手術后易產生不良情緒,應及時關注患者的情緒反應,進行積極的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綜上所述,腎移植患者術后LEDVT形成的發生率較高,且年齡>60 歲、合并糖尿病、術后首次活動時間>12 h 以及術后紅細胞增多癥是腎移植患者術后LEDVT 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應加強對腎移植患者術后LEDVT 影響因素的監測,制定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和個性化治療方案,預防術后LEDVT 的發生。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樣本來源有限,存在一定選擇偏倚,采用回顧性分析,未進行前瞻性研究,可能影響結果客觀性、準確性,今后仍需進一步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