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斌,鄒國吉,施鈺娟
泉州市泉港區醫院兒科,福建 泉州 362000
嬰幼兒感染發熱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多發病,這一階段的兒童未曾建立免疫標記反應,因此,臨床上感染引起的發熱十分多見。但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若不及時診斷和治療,患兒病情變化迅速,易引起感染加重及多器官損害,甚至導致死亡。早期識別嬰幼兒感染及其程度,對疾病識別及診治有重要臨床價值[1]。隨著基層醫院的發展,白細胞介素-6(IL-6)、降鈣素原(PCT)、C 反應蛋白(CRP)檢測簡單易得,可快速檢出結果,且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靈敏度,對于發熱感染患兒,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2-3]。回顧性選取2020 年6 月—2021 年5 月泉州市泉港區醫院收治的103例1歲以下患兒,對比入院第1 d患兒的IL-6、PCT、CRP 水平的變化情況, 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
回顧性選取2020 年6 月—2021 年5 月泉州市泉港區醫院收治的103例1歲以下患兒,通過入院癥狀分為感染性發熱組和正常組,對比入院第1 d 患兒的IL-6、PCT、CRP 水平的變化。感染性發熱組50 例,其中男性34 例,女性16 例;年齡1~12 個月,平均年齡(6.58±3.65)月;體溫:37.3~39 ℃32 例,39~41 ℃18 例。正常組53 例,其中男性34 例,女性19 例;年齡1~12 個月,平均年齡(4.21±3.71)月;體溫37.3~39 ℃34 例,39~41 ℃19 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體溫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1)口腔溫度高于37.3 ℃的患兒;(2)發熱后未自行服用藥物的患兒;(3)發熱24 h內就診的患兒;(4)年齡≤1 周歲。排除標準:(1)就診前有影響口溫測量及實驗室檢查結果行為的患兒;(2)就診前用藥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的患兒;(3)患有其他疾病影響本研究結果的患兒;(4)多重感染患兒。
采集患兒外周血5 mL,立即進行3 500 r/min 離心分離血清,送檢相關實驗室進行分析。應用邁瑞BC5380 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采用半導體激光,細胞化學染色法檢測法,檢查血常規;應用貝克AU58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CRP檢查;應用免疫定量分析儀QMT8000,熒光定量法進行PCT檢查;應用長沙微米Wmini8100A 儀器,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進行IL-6檢查。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N%在1 d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WB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兒之間CRP、PCT 及IL-6在1 d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CRP、PCT、IL-6情況 例
1 d 的WBC 對發熱的影響的ROC 曲線分析面積小于0.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 d 的N 對發熱的影響面積大于0.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靈敏度為60%,特異度77.4%,約登指數37.4%,見表2。

表2 計量資料的ROC分析情況
計數資料1 d的CRP, IL-6可納入分析,見表3。

表3 logistic分析結果
納入CRP 和IL-6 1 d 的發熱的logic(P)概率對發熱的ROC結果靈敏度為60.00%,特異度為88.70%,見表4。

表4 logtic(P)的ROC分析
感染性發熱可誘導宿主細胞產生能引起發熱的介質,經前列腺素E 的作用,調高下丘腦體溫中樞的調定點,使體溫上升至發熱的水平。該病在臨床中發生比例較高,多種疾病均會造成患者發生感染性發熱癥狀,屬于嬰幼兒階段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為廣大兒科醫生所重視[5]。王艷等[6]對1 305例發熱就診0~1歲嬰兒資料進行分析,發熱嬰兒中感染性疾病占所有患兒比例的84.75%。雷麗等[7]對2012—2016年急救重癥住院患兒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疾病主要分布在嬰兒期,占49.88%,嬰兒期死亡率占28.77%,死因多為感染性疾病。抗生素使用也成為臨床普遍用藥,但是濫用抗生素不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易引起細菌耐藥性,而且不利于醫學長期發展,范維軒等[8]對天津市2018 年3—9 月學齡前兒童抗生素使用情況調查發現,兒童抗生素使用率為77.5%,住院患者病原學檢查率僅為16.5%。早期診斷有助于合理用藥,可有效阻止病情加重,降低嬰幼兒死亡率。嬰幼兒呼吸道細菌感染早期癥狀、體征均不明顯,有效的實驗室檢查對嬰幼兒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可減少抗生素的臨床應用[9]。目前臨床檢驗金標準為細菌培養,但其檢查耗時長,不利于早期用藥干預[10]。大多臨床醫生曾以簡單的WBC 升高為標準,判斷感染情況。但研究表明[11-12],這種方法單獨檢測對于感染性疾病診斷比較片面,特異性不高。本研究采用末梢血常規、CRP、PCT、IL-6聯合檢驗。
CRP 是機體受外界刺激應激合成的急性反應蛋白之一,在炎癥、感染、急性組織損傷后,促使其迅速升高,如CRP 的合成在46 h 內迅速增加, 36~50 h 達到峰值,是臨床用于監測不同的炎癥狀態和評估對炎癥治療效果的指標之一,因此可用于嬰幼兒感染性發熱的輔助診斷[13-14]。并且CRP 不受年齡、性別、貧血、高球蛋白血癥等因素的干擾,其診斷疾病的靈敏度明顯高于WBC[15]。PCT 是人體血液中的一種長存蛋白,在非感染狀態下基本檢測不到,當細菌、真菌等入侵機體后,脂多糖等物質誘導甲狀腺神經內分泌C細胞迅速分泌PCT,其在體內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代謝周期長,不能被迅速分解,導致血液內大量蓄積,因此PCT 是一種相對穩定且窗口期較長的檢測指標[16]。IL-6 是機體受到炎癥刺激后由內皮細胞、B 細胞、T 細胞及單核-巨噬細胞等所分泌的一種細胞因子,是臨床常見的炎癥因子之一[17]。當感染發熱、炎癥等觸發時,部分IL-6由IL-1和TNF-α 誘導進入血液循環,刺激肝臟產生CRP 和其他急性期蛋白并釋放,起到促炎、抗炎和修復的作用[18]。裴金娟[19]對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住院的61例感染性發熱患兒進行回顧性分析,于抗生素使用前及正常兒童均采血查血培養,同時采集血液標本進行PCT 與IL-6檢測,分析其診斷價值,結果顯示細菌組的PCT含量分別比正常兒童、病毒組及肺炎支原體組明顯升高,不同病原感染下的IL-6含量均高于正常兒童組,細菌組的PCT和IL-6 陽性檢出率遠高于病毒組和支原體組及對照組。說明PCT和IL-6 可鑒別感染性發熱患兒細菌感染與其他病原感染,兩者聯合可作為細菌感染性疾病的特異性指標。羅云[20]對細菌感染性肺炎患兒血清PCT、hs-CRP、WBC 及IL-6 與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PCT、hs-CRP、WBC 及IL-6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經logistc 回歸模型分析,這幾項指標是影響細菌感染性肺炎患兒病情進展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PCT、hs-CRP、WBC 及IL-6 與細菌感染性肺炎的病情嚴重情況具有相關性,聯合檢測可為判斷患兒早期細菌感染性肺炎提供依據。李真等[21]選取2018年6—10月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新生兒科住院診斷為細菌感染性疾病的69 例新生兒作為感染組,另選同期該院收治的非感染性疾病的45 例新生兒作為對照組,該臨床試驗比較兩組新生兒血清IL-6、hs-CRP、PCT 和WBC 水平,還比較各指標ROC 曲線下面積、敏感性、特異性,結果顯示感染組各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感染組各指標陽性率高于對照組說明IL-6、PCT、hs-CRP、WBC 聯合檢測在新生兒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中都具有一定的意義。因此,本研究采用血常規、PCT、CRP、IL-6聯合檢驗,旨在能夠早期識別嬰幼兒呼吸道細菌感染,及時使用抗生素進行臨床干預。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正常組相比,發熱第1 d,WBC相對正常組,無明顯差異,臨床工作中常常單純以白細胞總數是否升高作為細菌感染標準,其做法欠妥。但N%、CRP、PCT、IL-6 均在發熱第1 d 有明顯升高。故在臨床工作中,對患兒進行聯合檢查進行判斷,對早期識別感染情況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各指標進行ROC 分析,對患兒進行血常規、PCT、CRP、IL-6聯合檢查,能提高臨床的檢出率及準確性,能夠規避單一指標檢測帶來的缺陷,可早期識別呼吸道細菌感染,對臨床抗生素的使用起指導作用,防止抗生素濫用,在嬰幼兒感染性發熱診斷中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