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將其收于集部詩文評類。本文以張戒的詩論觀出發總結他的詩歌評價標準,從張戒對詩歌本質特點的看法和對詩歌形象性的追求以及關于詩歌創作的要求等方面可看出,張戒通論古今詩人的標準。此文論為反對宋代盛行一時的蘇黃習氣起到了糾枉時弊的積極作用,也體現出張戒對于詩歌創作的要求與評價標準。
【關鍵詞】《歲寒堂詩話》;張戒;詩評標準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0-005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0.017
《歲寒堂詩話》分上下兩卷,卷上對從蘇軾、黃庭堅,追溯到漢魏風騷,將古今詩人分為五等進行通論;卷下評論杜甫的部分詩作。“張戒,字定夫,宋代河東路絳州絳郡正平縣(今山西新絳)人。宣和六年三月登進士。張戒卒于何時,史籍無明確記載,很可能卒于紹興三十年。” ①日本貴五十朗《漢籍解題》:“‘歲寒堂可能是張戒居室之名稱。’其取名乃《論語·子罕》中所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在表示自己雖處逆境但仍要堅持節操。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為‘鯁亮之士’” ②由于張戒生活在五子之學的鼎盛時期,受到理學渲染的他在思想上也會對其評定詩歌標準有一定影響。
一、強調詩歌的言志抒情性
(一)抒發情志的思想內容
張戒所謂言志抒情,是為了闡明詩歌創作不能只注重形式技巧上的表達而要注重詩歌的思想內容與社會作用在詩作中的表達方式。他極力反對江西詩派在詩歌創作中對于押韻、用事等技巧,認為:“蘇黃用事押韻之工至矣盡矣,然究其實乃詩人中一害。使后生只知用事、押韻之為詩而不知詠物之為工言志之為本也,風雅至此掃地矣。” ③張戒反對當時蘇黃之氣對于詩歌創作之路的負面影響,所以他反對詩歌創作只注重形式上的感染力而不注重詩歌內容正確性的追求。在詩歌內容創作方面,張戒宣揚儒家先圣所提出思無邪、溫柔敦厚、主文而譎諫的詩教觀通過學古崇古的方式來引導詩歌的正確之路,遵從《毛詩序》所提出的詩歌創作原則。
他反對國朝詩人用事、押韻等不良習氣,反復提倡先圣所提出思無邪的主張;反對詩歌創作過分偏向于形式美與追求藝術渲染力而不注重詩歌思想內容的追求。他要求學詩者要嚴格按照溫柔敦厚、主文而譎諫的詩教觀來展現詩歌創作的思想內容,其中對于譎諫而言更多強調的是聽者的自悟,所以展現出含蓄隱晦的特點。因此他反對六朝綺靡的文風,也反對宮體詩過分寫女性吟詠風月的詩作,他認為溫庭筠、劉禹錫等對于女性的描寫,皆可看作無禮的表現。他將《風》《騷》列為詩話品評的第一等位置,遵從儒家傳統禮教觀來評論古今詩人,在張戒看來,只有遵從儒家傳統詩教觀才能將詩歌創作帶向正確的發展道路。
在思想內容方面,張戒主張繼承與發揚儒家傳統詩學所倡導的詩教觀,既要做到詩歌創作內容的雅正,也要做到溫柔含蓄情感表達的意味深長。他主張向前輩學習的態度在詩歌創作思想內容上的要求方面,為宋朝詩壇起到了指摘時弊的積極作用。
(二)正統言志的社會作用
孔子《論語·陽貨》中已提出詩歌的社會作用為“興觀群怨,近而事父,遠而事君說。” ④張戒繼承孔子所提出的詩論主張,他認為詩歌要想表達言志抒情就要追求詩歌的社會作用,而興觀群怨是詩歌具備社會作用的基礎。這是歷代以來所遵守的詩歌創作的標準,張戒在這里所提倡的也正是繼承與發揚了先秦儒家傳統的思想觀念與詩學標準。其所謂“子美詩讀之,使人凜然興起肅然生敬。《詩序》所謂‘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者也。” ⑤
《歲寒堂詩話》下卷列舉杜甫部分詩歌來展現詩歌創作的社會作用。張戒所列舉杜甫詩歌多以憂國憂民、愛國主義的形象存在,這符合傳統詩教所倡導的社會作用的特點。張戒以杜甫形象為典范認為詩歌創作要凸顯出它的社會作用,達到近而事父,遠而事君的人倫教化目的。《哀王孫》展現出杜甫心存江山社稷的愛國情懷;《乾元中寓居同谷七歌》真所謂“主文而譎諫,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遠之事君者也” ⑥;《可歡》表達杜甫在顛沛流離中對忠義之氣、愛君憂國的感思;《晴》以物起興表達作者內心蓄積的情感與遠行的志向。這體現出張戒要求詩歌創作以言志抒情為本質特點,通過詩歌的思想內容與社會作用等方面,展現出抒情言志的作用。而強化詩歌抒情性的審美特征,且強調雅正的思想內容,有利于展現詩歌的社會作用。
二、對詩歌形象性的追求
張戒從詩歌藝術特點、語言形式、修辭手法等方面,來評述對詩歌形象的追求。“國朝諸人詩為一等唐人詩為一等,六朝詩為一等陶阮、建安七子兩漢為一等,《風》《騷》為一等。” ⑦張戒將《風》《騷》視為最高一等,可想而知,在張戒心中,風騷的地位是最高詩評標準。張戒對詩歌藝術特點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對于詩歌形象性的追求,其中意境與余韻之說、因情造文與“中的”之說是張戒主要追求的。
(一)意味與余韻之說
張戒認為“意味說”在詩中必不可少,所謂“意味”是衡量詩歌的審美價值標準,使詩歌展現出意味深長的藝術感染力。詩中若沒有意味,那就如春天萬物沒有生機,如山野間沒有人煙味,那樣的詩歌就顯得枯燥無味沒有感染力。張戒認為,詩歌創作提升到有意味、有意境的地步,需要做到情感抒發真切、藝術形式凸顯意味深長、氣韻與風骨獨特等方面。
張戒強調詩歌創作作為一種審美藝術的表現形式,不能刻意去追逐以議論為詩,以文字為詩的氛圍,而應遵行言志抒情的特點,使詩人所表達出來的情思具有情真味長、氣勝含蓄等豐富特點。這也是針對當時詩人不注重詩的藝術特質而提出的意味之說。“古詩、蘇李、曹劉、陶阮,本不期于詠物而詠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復及,其情真其味長其氣勝視《三百篇》幾于無愧。” ⑧又說“阮嗣宗詩專以意勝;陶淵明詩專以味勝;曹子建詩專以韻勝;杜子美詩專以氣勝。” ⑨且認為意境和余味可通過學習去掌握,但人的氣韻有強弱之分強求不得。
張戒推崇杜甫的詩歌風格是因為杜甫的部分詩歌符合儒家傳統的詩教觀,大則心懷天下小則孝奉父母,有教化人倫的重要價值。只有情感真實豐富的作品,才能充滿意蘊。以情真、含蓄為核心的意味說需要做到含蓄有致、意在言外、詞婉意微,張戒提倡含蓄有致的詩歌風格,反對淺近直白、無言外之意的表達。以《詩經》婉而有禮、含蓄蘊藉以及《春秋》微言大義作為準則來規范詩風。“《國風》云:‘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瞻望弗及,佇立以泣’其詞婉其意微不迫不露,此其所以可貴也。” ⑩因儒家傳統詩教觀的影響又受到《文心雕龍》關于隱秀的影響,劉勰所言隱,其實也是含蓄之意,也說明意味與含蓄之間的密切聯系。
(二)因情造文與“中的”
因情造文與“中的”思想為當時詩歌發展提供了正確方向,蘇軾主張“以議論為詩”;黃庭堅主張“點鐵成金、脫胎換骨,無一字無來處”。張戒看來這類詩歌作品不符合儒家詩教觀,缺乏情感上的真實流露,沒有藝術感染力。張戒雖然對蘇、黃的批評過于苛刻,但他提出反對詩歌創作矯揉造作、過度追求形式的風氣,要求詩歌要具備真摯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無疑是正確的。張戒引用《詩序》中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作為例證也引薦了《文心雕龍·情采》篇中對于以需要情感的發泄與流露為前提而進行詩文創作,不是為了創作文章而去生硬地突出情感的抒發,這正印證了劉勰對于質文并重、做到文質彬彬詩學標準的追求。
張戒認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是詩歌創作的根本條件,所以,在詩歌創作的過程中,因情造文是前提,真實情感的流露與意味深長的藝術感染力,也是詩歌創作必不可少的因素。張戒“中的”思想,要求在詩歌創作上以精確的語言表達出創作者內心的情感與感悟,使得詩歌表現出情景交融、言志抒情的思想特點。所謂“中的”之說,要求創作者關注事物最本質的特征,使所抒發的對象生動且意味深長,這樣詩歌才能帶給人感染力。
張戒舉例《小雅·車攻》,認為蕭蕭、悠悠的語言表達正符合“中的”的要求,也列舉《古詩十九首》中的“蕭蕭”二字尤用奇妙,深得“中的”之旨。然而如何做到“中的”,張戒只說按照自身的真實感受來準確運用語言以此達到言志抒情的目的,不可預設出一個固定且確切的方法或方式來說明這一觀點。因為詩歌創作因人而異,對于“中的”這一言論的理解也需要因人而異。對此,張戒總結到詩人在創作詩文時所要追求與學習的方面,必定要按照一定的準則來加強對于語言形式、修辭手法、藝術形態等方面的學習與感悟。這樣才能體會出創作是發自內心真實情感的流露,沒有固定標準去遵照學習,只能說按照自身的體悟、標準去學習與創作。
三、對詩歌創作特色的要求與指導
張戒認為詩人對于認識事物的能力,也就是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力與內在情感的表現力、對語言的掌握程度,即對于各種題材、詩歌藝術風格的掌握程度因人而異。主張詩人學習古人的博采眾長與取法高格,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詩歌創作才能。
(一)要求詩人的才力
張戒認為詩人的才力屬于內在主觀條件,是判斷不同作家文集創作必不可少的因素。文才與能力是按照不同人有高低之分,正所謂“人才各有分限不可強”乃如此。而張戒也說“意味”是可通過后天的學習而得,然而“才力”卻不可強求且因人而異。面對同一事物,不同詩人對于它的吟詠有遠有近且表達情感也有深淺,所以無論蘇軾、劉長卿、杜甫等詩人,大體才力有分限,不可強求。
張戒追求詩人學習進步的主觀審美條件,且著重言論詩人先天與后天造就的才力、能力等方面的問題,而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力與內在情感的表現力,在不同的詩人身上表現出不同的感知與洞察力,不同的人面對客觀事物的感知有差別,進而情感表達也就有深淺,這也是張戒所說不可強求的原因所在。
張戒評價杜甫、李白、韓愈之時總結到,不同的詩人對詩的語言風格掌握的程度不同,進而詩歌有不同的等級劃分。不管是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力與內在情感的表現力,還是不同詩人對于各種題材、詩歌藝術風格的掌握程度,都是決定一個詩人才力高低的主觀因素。才力確有高下之分,創作也因此有差異,張戒承認詩人的才力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造成。
(二)學詩的途徑與方法
1.學習前人
《詩話》中注重對先圣的學習與樹立楷模的意識,是不可或缺的詩歌創作之路。他著重強調通過博學的基礎知識進而廣泛地吸收前人的可取之處,要求學詩之人對先秦詩歌的形式與各個歷史時期的詩歌流變過程都需深入地掌握、探索,他極力尊崇杜甫引薦與喜好學習先輩的精神。“上薄《風》《騷》,下該沈、宋,古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是元稹對杜甫充分的肯定,張戒也贊揚杜甫學習前人的方法堪為后學之楷模。
張戒受傳統文化厚重感的影響,認為本朝詩人及前朝部分詩人的詩作不符合儒家傳統的詩教觀,覺得前代比當代的詩歌創作值得肯定。張戒綜合前人詩歌創作的經驗,主張學習前人詩歌創作的長處,以此來彌補與改正當下的詩風。這樣的思想主張值得人們學習與思考,而厚古薄今思想傾向的存在,可能因詩歌評論的抒寫距離,在時間與視角上的不同所導致。從時間角度來說,有前代——當代——后代上的劃分與時間差,處于不同時代的詩人在詩評中由于時間差的原因,難免會產生不同的評價標準。而從視角方面來說,存在近距離與遠距離的視角,近距離看一件事物難免會比遠距離看得更加真切與清晰,所以,張戒在他的詩話中,表現出厚古薄今的思想傾向在所難免。
2.博采眾長與取法高格
張戒并不支持只是一味地去孤立的吸收某一位詩人的長處,而是主張博采眾長、以睿智的眼光去觀察與吸取其身上的發光點。他雖然推崇陶、阮、李、杜的詩作風格,卻并不支持學詩者直接去推崇他們,而是通過自身的博學修養且廣泛吸收前人的長處,進而總結成為自身的學識。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又必須取法高格,他心中的高格是以《風》《騷》和漢魏詩為典范代表,要學習其中精髓發展成為自身學詩作詩的方法。
杜甫之所以成為一代不可企及的大家,張戒認為其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主要取法《風》《騷》和漢魏詩。張戒在列舉黃庭堅之時,表明他取法確實很高,以學習杜甫為基礎,然而他僅是追逐與模仿杜甫的格律詩為標準,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張戒的詩學理論實際上是一種學古理論,并且他注重從精神實質上去學習古人優秀的傳統,所以他的理論主張對后世的學者有一定程度上的指引作用。
張戒既對宋詩有一定的理性認識,也發現了宋詩其中的一些弊端,他的這部文論內容中所涉及所有詩歌理論的觀點與要求,確已引發了后世對于蘇軾、黃庭堅以及江西詩派的批判與論說。黃庭堅高度肯定用事的價值,他表示學會詩歌寫作時運用“用事”形式的優點,這確實能增強文學的表達性,也促進了詩歌鑒賞品評的高度和難度的空間,能點燃讀者內心的閱讀興趣和喜悅感。但張戒面對當時的社會風氣所主張反對蘇、黃習氣批判其用事之工的論說,對后世批判宋代的詩學觀念有一定的影響。推進了《滄浪詩話》詩學觀念的形成與流傳價值,影響后代反叛宋詩的詩學思潮,也與后代“詩必盛唐”尤其與明代復古詩學觀念息息相關。
四、結語
《歲寒堂詩話》詩評集作是有宋以來極少數的新聲代表,是為了反對當時盛行一時的“蘇黃習氣”以及江西詩派所提出的詩話理論。張戒提出詩歌言志抒情的本質特點以及在詩歌創作過程中需要追求詩歌藝術的問題,也是對詩歌形象性的追求方面給予詩學者一些指導與要求,且通過學詩的途徑與方法告知人們學詩的規范。這部詩話給當時的社會帶來引以為正的作用,所以它值得研究以及繼承與借鑒其中對于人們有益的知識。
注釋:
①②④⑤⑥⑧⑨⑩?陳應鸞:《歲寒堂詩話校箋》,巴蜀書社2000年版,第2-5頁,第7-8頁,第19頁,第108頁,第151頁,第1頁,第1頁,第26頁,第23頁。
③⑦(宋)張戒撰:《歲寒堂詩話》,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頁,第2頁。
參考文獻:
[1]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65.
[2](宋)張戒撰.歲寒堂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陳應鸞.歲寒堂詩話校箋[M].成都:巴蜀書社,2000.
[4]張穎.歲寒堂詩話與滄浪詩話詩論比較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
[5]李艷婷.歲寒堂詩話韻味詩說的美學意義[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8,(03).
[6]盛莎.論張戒詩學觀[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1,(03).
[7]金華.歲寒堂詩話的詩學研究現狀[J].重慶第二師范學報,2014,9(05).
作者簡介:
馬蘭花,女,寧夏銀川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宗教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