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燕
馬上要進考場了,表演就要開始了,下一場比賽需要我上場了……每當這個時候,有些人的肚子總是翻江倒海,需要立刻上廁所排便;而排便后腹痛就會緩解很多。門診上經常遇到類似的患者,大多數是腸易激綜合征(IBS)在搗亂。IBS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功能性胃腸疾病,主要表現為腹痛或腹部不適,常伴有排便習慣和大便形狀改變,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臨床檢查無法發現可以解釋上述癥狀的器質性疾病。有資料顯示,我國人群IBS的總體患病率為1.4%~11.5%。部分IBS患者雖然出現消化道癥狀,但因可以勉強忍受,僅少部分患者選擇去醫院就診。
目前腸易激綜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和胃腸動力學異常、內臟敏感性過高、中樞神經系統對腸道刺激的感知異常有關。臨床上,常見引起該病的誘因有油炸食品;身體不能分解的食物,如小麥、牛奶、咖啡、茶或某些水果;吃得太快或者進食量太大;有壓力、焦慮、抑郁或者恐懼等。
腸易激綜合征通常有四大癥狀: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腹痛常在進食后出現,以臍周和左下腹明顯,多于排便或排氣后緩解,常在腹部受涼或精神緊張時誘發。腹脹白天明顯,夜間睡眠后減輕,腹圍并不增大。腹瀉一般發生在清晨或進食后,大便不成形,便中帶有白色或透明色黏液,但不影響睡眠。便秘表現為排便費力、大便干結,呈羊糞樣,常伴有便后不盡感。
是不是出現了上述類似癥狀,都可以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征”呢?目前腸易激綜合征診斷缺乏新標準,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是羅馬Ⅳ標準。按照羅馬Ⅳ標準,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為病程6個月以上且近3個月來持續存在腹部不適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點中的至少兩項:①癥狀在排便后改善;②癥狀發生伴隨排便次數改變;③癥狀發生伴隨糞便形狀改變。
此外,以下癥狀并非診斷必須,但癥狀越多越支持IBS的診斷:排便頻率異常(每周排便<3次或每天排便>3次)、排便性狀異常(塊狀便或糊狀便、水樣便)、排便費力、排便急迫感或排便不盡感、排黏液便、腹脹。
腸易激綜合征需要進行多方面的綜合治療,包括日常飲食結構、運動生活方式、情緒等,進行共同調理。①日常飲食:規律飲食、規范作息時間,多吃粗纖維,如高纖維面粉、面包以及谷物、糙米等;不要暴飲暴食,避免油膩、生冷等食物,以清淡、營養為主,多吃蛋類、奶類、肉類、水果、蔬菜等營養均衡的食物。②運動:規律運動,采取適合自身情況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每周3~5次,每次20~60分鐘。③情緒:腸胃問題與情緒息息相關,常常被稱為“情緒的晴雨表”。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功能性胃腸病,其發生常與飲食因素和心理因素有關,藥物治療只是輔助方法,平時的自我調理非常重要。患者應保持心情愉悅,避免心情過于緊張和焦慮,了解腸易激綜合征的性質,解除對該疾病的顧慮。還應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采用相關的對癥藥物,包括解痙劑、止瀉劑、益生菌、中藥、抗抑郁焦慮藥物以及糞菌移植等。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功能性疾病,也是一種慢性病,可以同時伴發其他消化系統疾病,說明腸子在向你發出求救信號,一定要及時就醫,避免延誤診斷和治療。當出現下列癥狀時,您需要進一步評估病情,及時完善包括胃腸鏡等相關檢查:發病年齡>40歲,直腸出血或者黑便,夜間腹瀉,進行性腹痛,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實驗室檢查結果異常(如缺鐵性貧血、C-反應蛋白升高等),有炎癥性腸病或結直腸癌的家族史,等。
腸易激綜合征的患者病程長,癥狀反復發作,嚴重影響到正常生活,增加了精神和經濟負擔。新的治療方法也在不斷研究,包括腸道菌群藥物、糞菌移植等,均能有效緩解患者的部分臨床癥狀。隨著消化內鏡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相信未來我們一定能更準確地了解腸易激綜合征的發病機制,為臨床治療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