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碳達峰與碳中和的“雙碳”背景下,加之全球疫情的影響,對礦產資源加工工藝及綜合利用有了更高的要求。“選礦概論”課程符合市場發展的需求,是采礦工程、地質工程、安全工程、礦物資源工程等多個專業理論知識的補充。基于“選礦概論”課堂教學的現狀,探索課程改革,采用多種模式結合教學,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強化學生對選礦理論知識、加工技術及發展趨勢的理解,注重學生不同專業背景與選礦專業的契合,培養學生的資源綠色加工與保護意識,提高了課堂效率和課程質量。
[關鍵詞] 選礦概論;礦產資源;教學改革;課程思政
[基金項目] 貴州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項目;2018年度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與實踐”
[作者簡介] 代文治(1976—),男,河南光山人,碩士,貴州大學礦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礦山安全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29-0093-04[收稿日期] 2022-10-14
“選礦概論”屬于相關學科專業選修課,是很多院校采礦工程、地質工程、安全工程、礦物資源工程專業的選修課之一。要求學生通過“選礦概論”的學習,能夠認識有關選礦的基本專業詞匯、術語,以及常用的學術詞匯和短語;了解選礦廠內的工藝流程及幾種主要選別工藝,主要生產技術指標,主要設備的性能參數及設備配置,精尾礦處理方法,優勢礦產資源的選礦技術等。從理論環節增加對選礦工藝的了解,為培養復合型人才和今后礦山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
“選礦概論”授課總學時32學時,包含概論;破碎篩分流程中各作業的作用,破碎篩分車間的工作情況,破碎篩分設備的發展趨勢;重選定義、分選根據、分選條件、重選所用介質、重選方法分類,了解判斷礦石可選性的準則;磁電選礦研究的內容、特點、在工業中的地位、應用、發展概況,以及最新進展;礦物表面的潤濕性與可浮性、礦物的結構、氧化與可浮性、礦物的表面電性與可浮性、浮選中的吸附現象、分散與聚凝,以及浮選速率;精尾礦處理的步驟及方法等章節內容。教學內容多而復雜,在有限的學時內要學生了解和掌握這么多的知識,教師需要對該課程不斷創新,不斷調整和轉變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以適應時代發展和當代大學生的基本需要,滿足專業發展和企業的需求。
一、“選礦概論”課程教學現狀
(一)教學方法傳統
多數教師依舊采取傳統授課方式,即以教師教授為主,學生以接收信息為任務的教學方法。“LBL(Lecture-Based-Learning)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被動學習,忽視了能力培養、思維拓展、個性的發展;采用“灌輸式”“填鴨式”式教育,教師課堂采用PPT授課講解、口授,授課方法單一,學生記筆記,課堂討論少,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以學生考試成績為依據,導致學生平時的不學習,期末突擊復習應付考試,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不足;對于實踐運用方面介紹少,采取上課提問,課后留習題的方式幫助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內容,缺少對學生學習理解能力及學習主動性提升的關注;此外,忽略了學生平時的表現,缺乏對學生交流溝通能力培養的環節。
(二)教學模式單一
對于開設的實驗課則多采取敷衍狀態,不注重。教學模式單一,忽略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不注重細節養成,這直接導致一些學生弄虛作假,不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1]。
(三)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對于教學評價體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學校多采用教務系統進行打分,打分全憑學生喜好,缺乏依據,同時缺乏溝通渠道,以至于教師不能及時地找到自己的不足加以完善改進。
(四)考核機制單一
目前大多數高校對于課程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多為教師根據成績及平時表現進行打分,缺乏學生參與這個過程,對于學生平時表現缺乏及時的監督,出于照顧學生的自尊,不能及時地反映到學生,導致學生未能及時改正等。
(五)對于課程思政缺乏引導
很多學生只注重專業知識,平時多只是關注娛樂新聞等,對于時事缺乏了解,教師上課注重于授業解惑而對于“傳道”缺乏講解,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意識不夠,不利于幫助學生養成憂患意識[2]。目前高校對學生主要關注“德”“智”,對于“體”相較較為忽視。授課教師基本不關心學生日常身體情況,導致一些學生以病假為由,而出現遲到、曠課等現象。
二、教學改革探索
“選礦概論”針對多個專業教學,每個專業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如地質工程專業對礦石性質比較擅長,安全工程更關注生產安全,采礦工程對礦石的力學性能及機構比較了解等,對選礦專業的知之甚少。任課教師可結合實際,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對自身專業知識薄弱的環節,不斷地創新與改革,對上課內容作必要的補充。
(一)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3]。不管是學校可持續發展,還是推動教育教學的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都必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這足以說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教師自身的教育觀念會影響到教育態度和教育行為,要想進行“選礦概論”教學課堂有效性、高效性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轉變專業教師的教育觀念。大學佛系教師越來越多,在教學過程中常常重知識、輕能力、重成績、輕方法、重結果、輕過程,再加上教學內容長期不更新,相對陳舊、老化,為了讓學生考試通過,直接劃重點。實際上,這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為了應試教育而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相反,如果大學教師具有較強的教育意識,對于大學生教育的作用和意義能夠深入地、充分地認識,不僅是體現在知識傳授,還應該體現在做人、做事方面。大學生的特殊性,給大學教師帶來了新的要求,需按照師德師風要求嚴格律己,以身作則,開展科學教學,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選礦的興趣,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實現“選礦概論”教學的有效性、高效性。所以,教師應該嚴格遵循教師行為規范要求,深入理解教育教學的本質,轉變思想觀念,創新教育教學的理念,不斷增強自身的思想覺悟和教育意識,建立終身教育理念,從而激發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的內在動力發展,促進其自身不斷去努力學習,不斷改變自身,去接受新思想、新技能、新知識等。然后在合適的時機引入“選礦概論”教學中,并通過教學反思查找自身的不足,使實踐教學經驗理論化和系統化,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技能。這樣才能讓大學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持續性的發展,極大地提升教師教學能力,逐步扭轉佛系教師的現狀[4]。
(二)課程內容改革探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選礦概論”學習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決定了教學的成效。教師講學通過結合PPT、視頻、動畫等多種方式,選擇現象比較明顯,簡單易懂的選礦廠和設備,讓學生能直觀地看到選礦現象,了解設備的運轉和原理,利用直觀性的現象來輔助學生學習,強化對選礦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常見或常用的生活物品或常識、企業需求、學生對大型設備的好奇心、智能化制造等學生感興趣的知識,設計與選礦相關的、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的教學內容和方案,讓學生感到親切,易獲得成就感。從身邊與選礦知識相關現象出發,通過正確的引導,引入正確的、科學的選礦理論和原理,從而揭示出選礦的本質及現象,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知識,消除神秘感[5]。而且學生會更有親切感,學習起來事半功倍,更容易掌握要點,增加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更能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主動性、參與性。增加生活中的“選礦概論”案例教學,選礦過程很多現象在生活也有體現,如破碎—磨礦—選礦過程,與人體機理相似,牙齒代表破碎過程,通過牙齒把食物咬細就好比破碎機把礦物破碎;胃代表磨礦過程,就像磨礦機磨礦一樣進一步粉碎礦物;腸道代表選別過程,腸道吸收有用物質和選別有用礦物一致。此外,生活中還有許多與選礦相關的知識,如肉沫機、破壁機的破碎和磨礦機原理一致,肥皂、香皂的去污原理和浮選藥劑作用機理一致,洗衣機脫水和精、尾礦脫水原理相似等。因此,依據學科的特點聯系生活實際,以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進行擴展“選礦概論”教學,通過生活中的案例結合選礦知識教學,合理地用生活知識講解,既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便于對選礦知識的認知、理解和掌握,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俗話說,百看、百聽不如一做。聽別人說的通常記憶不深刻,容易忘記,但通過自己親身經歷、思考、完成的事物往往能記住一輩子,也就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容易刺激多種感官,增強大腦的記憶。傳統的“選礦概論”均是理論教學,未有實踐課時,因此學生對選礦的知識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知識要點掌握不牢固、印象不深刻,容易忘記。因此,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增加了實踐環節,包括參觀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實驗室及小型演示實驗,通過參觀實驗室讓學生了解各種選礦的實驗儀器和設備的作用原理,便于與理論相結合,加深理論知識;通過實際礦石的回收演示實驗,包括典型的硫化礦浮選、錫石重選、磁鐵礦磁選等,讓學生直觀地理解選礦的工藝過程和原理,有條件的甚至可以帶學生參觀選礦廠生產現場;積極引導和鍛煉學生,讓學生分組或自主探索和專研生活中與選礦原理相關的設備及現象,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享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會總結和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尋求解答。通過增加以上各種實踐教學,很好地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加深了學生對選礦知識的理解,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融入課程思政教學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同樣顯得至關重要[6]。深度挖掘“選礦概論”課程的思政元素,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找準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的契合點,結合“雙碳”大背景,將“選礦概論”與思政理論同向并行,形成協同效應,構建教師—課堂—學生“三位一體”的全員、全程思政育人格局。
1.組建專業“選礦概論”思政教師授課團隊。充分發揮每名教師的專業特長與優勢,加強團隊教學,形成優勢互補,強化思政教學成效;積極組織教師參與名師講壇及培訓,注重示范引領、資源共享,全面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全面保障“選礦概論”課程思政落地落實、見功見效。
2.重視課堂紀律,以學代罰。轉變遲到、曠課、早退、玩手機、打瞌睡等課堂懲罰方式,以學代罰,給予學生改過的過程,如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了解所錯過的課堂內容,或讓學生以制作PPT的方式幫助完善錯過的課堂內容,或讓團隊成員給予課下補課,或以課堂提問方式,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強化知識掌握等,視情況給予一定的平時分,以抵消所扣除的平時分,讓學生有希望,提升課堂參與性和課堂積極性,養成同學良好的協作與競爭精神。
3.課內、課外知識互補,協同育人。利用課程思政教學環節幫助學生加深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緊密對接,介紹“雙碳”大背景下礦業資源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礦業領域國家的方針政策、企業的需求及傾向;介紹礦業發達國家、知名企業的礦業進展及我國選礦技術的發展及水平,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讓學生明白礦業是所有行業發展的基本,選礦技術是國家基礎原料來源的保障,對于國家和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思政教育,學生掌握課內、課外知識的同時參照對比自己的學習和發展情況,進行自我總結與定位,發現自己的不足并進行改正和提高,增強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核心競爭力,最終得到全面發展。
三、課程改革的成效
“選礦概論”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探索在2017級采礦工程實施。從課堂紀律方面來看,遲到、曠課、上課打瞌睡、玩手機、講話的現象得到了明顯改善,3個班級共計80余人,在整個學期教學環節中僅3人曠課1次,6人遲到,全勤率高達95%以上,并形成了相互幫助、提醒和監督的好風氣。從課堂專注度來看,通過教學內容的改革,顯著提升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得到學生的點贊和認可。大部分學生主動參與回答問題,教學氛圍非常優秀,整個過程氣氛融洽,營造了較好的教學環境。從最終的期末成績來看,及格率達到了100%,體現出了較好的改革和教學成效。此外,教學過程中的課程思政也得到了學生的充分認可,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明顯得到提升,在期末論文中未出現抄襲等學術不端的行為,同時激發了學生對礦業發展的濃厚興趣,部分學生會主動和教師交流相關知識,了解相關企業和技術的發展動態,甚至部分學生會就自己的發展規劃和迷茫狀態主動與教師談心,得到教師的指引和開導。綜上可以看出,“選礦概論”課程改革總體上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得到大部分學生的認可和點贊,下一步將繼續完善和改進,爭取取得更大的成效。
結語
“選礦概論”課程堅持以學生為本,與時俱進,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加強了課堂紀律,轉變了教學方式方法,開展直觀性“選礦概論”教學,并融入生活中的“選礦概論”案例教學、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進行擴展教學、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加強課程思政教學等,活躍了課堂氛圍,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專注度,強化了選礦理論知識的理解,得到了學生的充分認可,使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明顯得到提升,為進一步完善和改革教學內容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向,廖德華.探析學生學習選礦概論課程興趣的培養[J].才智,2020(6):67.
[2]張俊,徐小雙,王鋒,等.“互聯網+”課程的學生參與行為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7,35(6):87-94.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1-10-29)[2022-09-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4]王蓓穎.科學發展觀與高校教師發展[J].教育發展研究,2005(23):87-88.
[5]申建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吸引力[J].衛生職業教育,2004(23):62-63.
[6]何紅娟.“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展的內在邏輯及建構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Cours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Mineral Processing Introduction of Mining Discipline
DAI Wen-zhi
(Mining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Double carbon” background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z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epidemic, the requirements for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become higher. The course of “mineral processing introduction” meets the needs of market development, which is a supplement to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mining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gineering, safety engineering and mineral resources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mineral processing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urse reform, adopts various teaching models to combine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o the course to strengthen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mineral processing theory,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course, the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were combined with mineral processing specialty and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green processing and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were cultivated and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 and course quality was improved
Key words: mineral processing introduction; mineral resources;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