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通過觀察電針聯合西醫常規治療對腹部手術患者腸胃功能恢復的臨床療效,檢測患者血清炎癥因子與腸胃激素的水平變化,比較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為腹部術后電針治療提供依據。 方法選取2019年6月至2022年8月在滁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普外科進行腹部手術的12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西醫常規治療組和電針聯合治療組。西醫常規治療組予以腹部術后常規治療;電針聯合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組基礎上,術后3d開始予以電針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腸胃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兩組患者術前1d、術后4d和7d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和腸胃激素水平,并進行評估。結果兩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西醫常規治療組相比,電針聯合治療組患者腸胃功能恢復的時間顯著早于西醫常規治療組(p<0.05)。兩組患者術后3d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顯著高于術前1d(p<0.05),術后7d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均有下降,且電針聯合治療組下降更顯著(p<0.05)。與西醫常規治療組術后7d的腸胃激素水平相比,電針聯合治療組的VIP水平更低,MTL和GAS水平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電針治療能夠降低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并調節腸胃激素釋放,從而促進腹部術后患者腸胃功能恢復。
關鍵詞:電針,腹部手術,血清炎癥因子,腸胃激素
中圖分類號:R24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545(2023)03-0124-(04)
DOI:10.19717/j.cnki.jjun.2023.03.024
在臨床中,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腸胃功能失調,是普外科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出現惡心、嘔吐、腹脹、排氣或排便不暢等均是出現胃腸功能失調的表現[1]。胃腸功能失調會影響患者的營養攝入,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另外,如果誘發出現腸麻痹(postoperative Ileus,POI)等腸胃功能失調現象,還會對膈肌的上升活動造成影響,可能引起吻合口瘺、肺不張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2]。POI是一種暫時性的腸胃道運動障礙,其導致患者不能經口進食,腸內容物難以得到有效傳輸,多表現為惡心嘔吐、腹部腫脹、排便困難等[3]。POI在臨床中分為病理性和生理性,其中病理性POI指術后4d及以上仍出現上述癥狀;生理性POI指術后3d內上述癥狀消失[4~5]。該研究中POI指病理性POI。POI會使患者機體炎癥加劇,并引發各類術后并發癥,增加患者的治療風險和費用開銷,因此對POI的防治極其重要。臨床西醫通常通過非甾體類抗炎藥等藥物進行治療,并采取胃腸減壓管、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方式支持治療,必要時還會進行二次手術。雖然西醫治療對患者術后POI有一定的療效,但目前來看療效比較有限。近年來,中醫在臨床中的應用愈發廣泛,在腸胃疾病領域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6]。在中醫中,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下合穴;上巨虛是胃經的腧穴,大腸的下合穴。足三里與上巨虛是治療腸胃相關疾病的最佳穴位,通過電針針刺治療,可以起到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以及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7]。該研究選擇在滁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120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西醫常規治療組和電針聯合治療組。比較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和腸胃激素水平變化,觀察患者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情況,驗證電針聯合西醫常規治療的臨床療效,為腹部術后患者腸胃功能恢復提供依據。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年第3期
第3期潘龍:聯合電針治療對腹部術后患者腸胃功能恢復的臨床研究
選取2019年6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普外科進行腹部手術(包括結直腸癌根治術、結腸癌根治術、子宮切除術以及胃癌根治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共120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西醫常規治療組和電針聯合治療組,每組患者60例。西醫常規治療組中的術后患者進行西醫常規治療,電針聯合治療組的術后患者進行電針上巨虛及足三里聯合西醫常規治療。
納入標準:①患者的年齡范圍為20~70歲,性別不限;②術前檢查無嚴重心肺功能問題;③患者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簽署知情同意書;④在我院順利完成腹部手術患者。
排除標準:①孕婦或哺乳期婦女;②患有精神障礙;③患有嚴重原發性疾病;④術后出現嚴重并發癥或嚴重感染;⑤多臟器功能衰竭。
1.2研究方法
按照手術先后順序對符合納入標準的120例病患進行編號,由統計學軟件SPSS 22.0產生隨機數表。采用隨機數表法,將患者隨機分成普通組與電針聯合治療組,每組各60例患者。在西醫常規治療組中,患者接受西醫手術后的常規治療,包括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腹腔引流、采用胃腸減壓管以及補液等方法。電針聯合治療組在術后4d開始予以電針上巨虛及足三里治療。使用的電針治療儀產自上海華誼醫用儀器有限公司,型號為G6805-2A;無菌針灸針產自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規格為0.25mm×50.00mm。治療時首先使患者仰臥于病床,雙腿自然伸直平放,打開電針治療儀前對針刺部位和醫生雙手進行消毒。然后將電針治療儀輸出電位器調至零位,上巨虛和足三里分別連接正負極。再打開電源將電流調整至患者可耐受范圍,留針30min,每天治療一次,連續治療4d。為了避免用藥干擾,兩組病患均不使用甲氧氯普胺、莫沙必利等影響腸胃功能恢復的藥物。
1.3觀察指標
實驗涉及的觀察法指標包括腸胃功能恢復情況,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和腸胃激素水平。腸胃功能恢復指標需要記錄患者排氣、排便和正常飲食的情況,患者腸鳴音3~5次/min認為腸鳴音恢復。分別在術前1d、術后3d和術后7d時檢測血清炎癥因子以及腸胃激素濃度水平,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采用夾心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采用酶標免疫測定法測定;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采用血液分析儀測定;胃動素(motilin,MTL)、胃泌素(gastrin,GAS)和血管活性腸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濃度,均采用夾心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
1.4統計學方法
將患者各項觀察指標數據納入SPSS 22.0統計學軟件中。實驗數據中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研究對象基礎資料
比較西醫常規治療組和電針聯合治療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分布、既往腹部手術史以及手術時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一般資料詳見表1。
除了一般資料對比以外,為了防止手術方式對研究產生影響,對患者腹部手術方式進行對比。結果顯示,西醫常規治療組與電針聯合治療組患者的腹部手術方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颊吒共渴中g方式見表2。
2.2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對不同分組患者手術腸胃功能的恢復情況進行對比可知,與西醫常規治療組相比,電針聯合治療組患者腸鳴音恢復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電針聯合治療組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的時間均早于西醫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組患者腸胃功能恢復情況見表3。
2.3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實驗檢測的血清炎癥因子包括TNA-α、CRP、WBC以及IL-6。兩組患者術后3d的TNA-α、CRP、WBC和IL-6水平均高于術前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7d的TNA-α、CRP、WBC和IL-6水平均低于術后3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電針聯合治療組患者術后7dTNA-α、CRP、WBC和IL-6水平均低于西醫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4。
將各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變化繪制成圖,可以看出TNA-α、CRP、WBC以及IL-6水平均在術后有明顯提高,然后隨時間呈下降趨勢。與西醫常規治療組相比,電針聯合治療組的下降幅度更大,在術后7d時,兩組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呈現出較大的差異?;颊咧委熐昂笱逖装Y因子水平變化如圖1所示。
2.4治療前后腸胃激素水平對比
實驗檢測的腸胃激素包括VIP、MTL、GAS。對不同分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腸胃激素水平進行對比可知,兩組患者術后3d的VIP水平均高于術前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d的VIP均低于術后3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3d的MTL水平均低于術前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d的MTL水平均高于術后3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西醫常規治療組術后7d的腸胃激素水平相比,電針聯合治療組的腸胃激素水平更正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患者治療前后的腸胃激素水平見表5。
將各組患者腸胃激素水平變化繪制成圖,可以看出VIP水平在術后明顯提高,然后逐漸下降,在術后7d時,電針聯合治療組VIP水平明顯低于西醫常規治療組;MTL水平在術后降低,然后快速上升,在術后7d時,電針聯合治療組MTL水平明顯高于西醫常規治療組;GAS水平在術后一直呈現緩慢提高的趨勢,在術后7d時,電針聯合治療組GAS水平明顯高于西醫常規治療組?;颊咧委熐昂竽c胃激素水平變化如圖2所示。
3討論
在人的機體結構中,胃腸道主要負責吸收水、電解質等生命所需的營養。胃腸道通過胃腸運動達到營養的最大吸收[8]。在臨床手術中,化學性刺激以及機械性刺激的影響可能使患者出現腸胃功能異常,誘發腹脹和腸管擴張等癥狀,對患者的術后恢復造成消極影響[9]。所以腹部術后病人往往會出現腸胃運動減弱或者亢進的生理現象,而且各個部位恢復的時間也不一樣。其中,小腸和胃分別在12~24h和24~48h內恢復。根據胃腸道蠕動的情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無蠕動期、不規則蠕動期和蠕動恢復期[10]。如果出現 POI等癥狀,腸胃功能恢復的時間就會變長,并且對患者術后腹部功能的康復產生消極影響。在臨床治療中,電針能夠穩定持久的發揮作用,療效顯著。針刺足三里及上巨虛能夠增加雙側額葉以及中央后回腦血流量,對于改善腸胃功能具有積極作用。
此次實驗中,電針聯合治療組腸胃功能恢復的時間均顯著早于西醫常規治療組(p<0.05)。說明電針聯合治療能夠加快胃腸蠕動,加快腹部術后患者腸胃功能恢復。POI的發生,往往伴隨著患者機體的炎癥反應。而作為主要的促炎細胞因子,TNF-α、IL-6在炎癥反應的調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在炎癥感染急性期時,CRP與WBC共同參與對炎癥反應的調節。因此CRP與WBC也能作為敏感性炎癥指標,反映患者機體炎癥變化。實驗中,兩組患者術后3d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均高于術前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7d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均低于術后3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電針聯合治療組患者術后7d的血清因子水平均低于西醫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結果說明了電針聯合治療可以控制患者TNF-α、IL-6、CRP以及WBC水平,從而促進腸胃功能恢復。另一方面,腸胃激素是一種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質,對人們的胃腸黏膜和胃腸運動起到重要的保護和調節作用。而腹部手術會使患者的腸胃激素水平發生變化,此次研究主要對VIP、MTL和GAS三類腸胃激素受電針影響的情況進行分析。VIP是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具有減少胃液分泌,舒展腸道平滑肌的作用[11]。MTL分布于十二指腸,能夠調節腸胃對水電解質的運輸并促進胃強力收縮和小腸分節運動。GAS具有促進消化道黏膜生長的作用[12]。實驗中,腹部術后患者VIP水平在術后明顯提高,然后逐漸下降,電針聯合治療組VIP水平下降更明顯;MTL水平在術后降低,然后快速上升,電針聯合治療組MTL水平上升更明顯;GAS水平在術后一直呈現緩慢提高的趨勢,電針聯合治療組GAS水平上升更明顯。因此,除了控制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外,電針聯合治療還能調節腸胃激素水平,有助于患者腹部手術后腸胃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在西醫常規腹部術后治療的基礎上,電針上巨虛和足三里,可以減輕機體炎癥反應,調節胃腸激素釋放,有利于患者術后腸胃功能的恢復和身體康復,在臨床上具有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Bleicher J,Mcguire LE,Robbins RB ,et al. Preoperative Advance Care Planning for Older Adults Undergoing Major Abdominal Surgery:[J]. American Journal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Medicine ?,2022,39(4):406.
[2]Tan S,Wang J,Zhou F,et al. Validation of GLIM malnutrition criteria in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major abdominal surgery: a large-scale prospective study[J]. Clinical nutrition,2022,456(3):599.
[3]岳紅紅,高寅秋,董錫臣,等. 電針防治氣管插管全麻胃腸術后咽喉痛及惡心嘔吐的隨機對照研究[J]. 針刺研究,2021,46(2):164.
[4]Pirie K,Doane MA,Riedel B,et al. Analgesia for major laparoscopic abdominal surgery:a randomised feasibility trial using intrathecal morphine[J]. Anaesthesia: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naesthetists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2022,77(4):428.
[5]袁偉,李巖松,楊亞男,等. 電針足三里對小鼠術后腸麻痹及線粒體生物發生相關蛋白表達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1,30(36):4012.
[6]Deytrikh A,Noon AP. Re:Preoperative intravenous iron to treat anaemia before major abdominal surgery (preventt):a randomised,double-blind,controlled trial[J]. European urology,2022,81(4):426.
[7]林壽金,林凡,余養生.電針并艾灸足三里,上巨虛對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21,14(2):170.
[8]朱莉娟,余曙光,張寒瀟,等.電針調節腹部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參數選擇與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2,37(8):4572.
[9]Siyotula T,Arnold M. An analysis of neonatal mortality following gastro-intestinal and/or abdominal surgery in a tertiary hospital in South Africa[J]. Pediatric Surgery International,2022,38(5):721.
[10]黃惠榕,薛佳璐,余真鈴,等.耳穴貼壓改善家兔腹部術后胃腸功能的作用機制研究[J].護理學雜志,2022,37(15):43.
[11]Ricci C,Ingaldi C,Alberici L,et al. Preoperative carbohydrate loading before elective abdominal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phase II/III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Clinical nutrition,2022,41(2):313.
[12]Xie T,Jiang Z,Wen C,et al. Blood metabolomic profiling predicts 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of colorectal surgical pati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J]. Aging,2021,13(6):8929.
(責任編輯 胡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