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華 文妍捷
媒介是信息的載體,信息對受眾的影響并不會因媒介形式的變化而發生本質改變,它會長期且穩定地塑造著受眾的思維方式。作為少年兒童聆聽時代主旋律、領會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重要媒介,少兒主題出版將會潛移默化地對少年兒童的世界觀、價值觀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少兒主題出版不僅要講好中國故事,更要會講中國“好故事”。
美國學者格布納于1972年開始了文化指標(cultural indicators)研究,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在塑造社會文化方面是十分重要的。文化指標研究以大眾傳播媒介為核心,涉及三個互相聯系的研究項目:體制過程分析、訊息系統分析和培養分析。
我們可以將整個研究過程理解為,無論大眾傳播媒介形式如何多樣化,其內容生產時受到的商業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影響因素不變(體制過程),產生的信息內容中就一定會有重復穩定且居主導地位的內容模式(訊息系統),培養分析作為文化指標研究的最后一環,旨在研究這些反復出現的訊息系統對受眾的影響作用。
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一種,少兒主題出版擁有引導、教育、感化等意識形態特性,[1]而文化指標提供了研究大眾傳播媒介、傳播信息、受眾三者之間作用關系的思路。因此,在文化指標的框架下審視少兒主題出版實踐,有利于幫助我們優化少兒主題出版流程,增強作品的文化培養作用。
筆者通過在知網上檢索“編輯手記”,篩選出期刊《中國出版》收錄的少兒主題出版相關“編輯手記”文章共30篇,如表1所示。

表1 少兒主題出版“編輯手記”考察對象(節選)
體制過程分析以影響大眾傳播媒介內容生產的主要因素為研究內容。其中,“選題來源”“作者選擇”和“圖書設計”是編輯在內容生產過程中重點考慮的因素。
選題來源方面,樣本中共12部(系列)圖書的選題來自編輯或出版社的策劃,即先定選題內容和方向,后選定作者人選。如T16中提到,未來出版社綜合考慮了西安的航天科研實力、受眾需要和接受能力、科研人員工作壓力等多方因素,選定了叢書作者。共14部(系列)圖書的選題源于編輯的“捕捉”,即選題來自作者現實經歷或“獨家”素材,被編輯挖掘、捕捉、加工、策劃成書。如T20中寫道,《金珠瑪米小扎西》的作者擁有西藏軍旅經歷,編輯引導其以軍旅兒童成長小說的形式呈現雪域高原上戍邊官兵的生活和情感。此外,共4部(系列)圖書的選題來自歷史素材,即立足歷史,為少年兒童講述經典的英雄事跡或人物傳記。
作者選擇方面,樣本中共11部(系列)圖書編輯選擇了知名作家或專業文學創作者擔任作者;共12部(系列)圖書編輯選擇了擁有選題相關的工作、生活、研究經歷的人員擔任作者;共8部(系列)圖書的內容由編輯(編寫組)根據相關素材整理加工而成。
圖書設計方面,樣本中共16部(系列)圖書的圖畫部分和裝幀設計積極迎合少年兒童審美。如T8《中國軌道號》的封面設計參考了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投票結果。此外,數字技術的運用同樣是增強少年兒童接受圖書內容的重要輔助手段,樣本中共2部(系列)圖書內運用了數字技術。如T28“國防教育AR動漫書系”創新運用AR技術,增強讀者閱讀互動體驗。
由此可見,近年來少兒主題出版不僅選題來源不限于編輯或出版社的策劃,內容生產者也從專業作家擴展至新興作家群體,呈現話語權向圈外轉移的新趨勢。與此同時,編輯們重視兒童視角、傾聽兒童心聲,在圖書中運用圖畫與裝幀設計輔助少年兒童理解圖書精神內涵。
訊息系統分析以媒體信息中占顯著地位的、共同的形象、事實、價值和教訓為主要研究內容。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等內容可以稱為少兒主題出版物中“隱匿”的信息系統。通過分析樣本,發現少兒主題出版精神價值的選擇主要呈現以下三種趨向:
一是對少年兒童進行黨史愛國教育。樣本中共18部(系列)圖書的精神價值趨向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國防軍隊等重大題材,如T19“童心向黨·百年輝煌”書系向兒童講述了16個黨的百年故事。
二是向少年兒童呈現地方地域特色。樣本中共7部(系列)圖書的精神價值趨向凸顯地域特色,如T10《獨龍江上的小學》以獨龍江地域文化為核心,以小見大地書寫祖國扶貧政策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是向少年兒童弘揚行業人物精神。樣本中共5部 (系列)圖書的精神價值趨向弘揚行業精神,如T14《馭蜂少年》講述了少年養蜂人依靠堅韌不拔的品格脫貧致富的成長歷程。
可見,樣本中大部分編輯對少兒主題出版的精神價值選擇仍局限在黨史、英雄人物、國防軍隊等重大題材范圍內,只有少部分編輯把視線落在了“小題材”上,將地方地域特色和行業人物精神納入選題范圍。
培養分析是文化指標研究中的最后一環,以知識內容對受眾的培養效果為主要研究內容。主題圖書的精神價值對少年兒童潛移默化的培養作用是少兒主題出版的出發點與落腳點,而好評率是市場表現的檢驗標準之一。為了探索少兒主題出版的培養效果,本文對樣本圖書在當當網和豆瓣的反饋情況展開調查。
從當當網的評論看,截至2023年4月,樣本圖書的好評率均介于99.8%—100%之間,有28部好評率為100%。消費者在評論中表達了對樣本圖書培養效果的肯定,如T11《和平方舟的孩子》的評論中提到“孩子們看了很感動”“對孩子有幫助,對學習有幫助,對人生有幫助”等。
從可統計的豆瓣評分看,樣本圖書收獲了較高評價,如T8《中國軌道號》豆瓣評分8.8分,83%的讀者給出了四星及以上的評價,留下了如“我們的祖國欣欣向榮,我們的世界日新月異”等評論。由此可見,樣本圖書對少年兒童起到了良好培養效果,少兒主題出版社會效益表現良好。
其一,“主題先行”轉變為“素材先行”。T14中提到,傳統的少兒主題出版流程都是先策劃一個主題,再選擇合適的作者,約稿、組稿、成書。這種“主題先行”的方式,編輯的可控性強,但對作者來說,約束卻會更大。[2]少兒主題出版編輯應轉變選題思路,做一名“選題獵人”,有目的地“捕捉”身邊具備深挖價值的素材、稿件或作者人選,進而朝著理想的方向創作加工、形成作品。
其二,“主講人”話語權轉移。T20提到,少兒主題出版應該拓寬作者的甄選面,納入寫作的“圈外人”。少兒主題出版作者不應局限于名家群體,應鼓勵、支持、引導不同身份、不同行業、不同時代的群體分享他們飽含主流意識形態以及寶貴精神價值的故事。這不僅能夠拓寬選題來源甄選面,更能使少兒主題出版真正走入群眾生活中。
“深挖”地域文化,助力創新營銷。地域文化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與意義。[3]我國擁有多樣的紅色文化資源,各地出版社可借助本地的資源優勢,策劃地方少兒主題出版特色書目。
“深挖”行業故事,弘揚小人物精神。在少兒主題出版領域,重大歷史節點、黨史故事、英雄人物等“大選題”被重復出版的可能性較大。編輯可將目光放遠至我國各行各業各領域。豐富的行業精神、工匠品格都是我國宏大的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小人物的身上不乏“大品格”,以小見大的創作方式更易催生出被少年兒童所接受的時代精品。
少兒主題出版物的思政教育不應是單向灌輸,而應是營造一場少年兒童探尋真理的“對話”。在“對話”中,說者進入聽者的視域,成為聽者所接收的眾多聲音之一,成為聽者整個感覺背景中的一部分。最終在平等、雙向的基礎上,達成聽者與說者的相互理解。[4]因此,形成積極互動和建立平等關系是開始一場引導性“對話”的必備條件。
融入數字技術,增強互動體驗。受眾參與度越高,越會積極地思考或反饋,把媒體內容與自己的實際相聯系,甚至會與他人就傳播內容進行討論。[5]少兒主題出版要積極適應數字化、圖像化信息傳播趨勢,營造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借助音頻、視頻輔助讀者理解文本內容。
探索少兒主題出版物對少年兒童精神世界的培養過程,是少兒主題出版打造精品、創新發展、保持活力的重要途徑。本文以格布納的文化指標為研究框架,以30本少兒主題出版物編輯撰寫的“編輯手記”為考察對象,歸納了少兒主題出版的內容生產話語權轉移趨勢、精神價值選擇的三種趨向、加強培養效果的主要輔助手段,進而為少兒主題出版的選題、組稿、創作、營銷等實踐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