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舸 邊蘭春 黃鶴



摘 要
城市作為生命體的基本屬性以及歷時性特征,決定了城市總是在不斷演變發展中,城市設計的本質就是展示這一演變過程,揭示這一演變規律,描繪這一演變路徑和圖景,因此,城市設計本身就具有與歷史城市保護的“一體兩面”屬性,以及與城市更新的學理內核一致性。城市更新是城市的固有規律和必然過程,中國城市的更新本質是不斷追求的現代化和城市現代性彰顯,并在這一過程中留存歷史記憶,實現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正是基于對城市設計學科發展的長期深刻認識,以及從1999年開始的城市設計教學探索和積累,清華大學教學團隊繼承了清華大學城市設計與歷史城市保護高度融合的學術思想和學術傳統,依托北京城在名城保護和首都建設的國家戰略性需求,從既有建成空間的形態秩序梳理和空間整合視角,運用城市形態學理論方法,系統培養學生對紛繁復雜的城市空間進行抽象、呈現、認識、建構能力,建立貫穿“建筑—建筑群—場地—城市”的跨尺度一體化思考,并培養學生聚焦關鍵問題進行辯證思考的連續性設計思維方式。
關鍵詞:城市更新;城市設計;清華大學;設計課教學;教學方法研究
0 引 言
廣義上的城市更新并非新生事物,城市作為生命體的基本屬性以及歷時性特征,決定了城市總是在不斷演變發展中——從城市的本質屬性、基本規律角度認識城市設計,將會對城市設計與城市更新學理內核一致性有著更深刻的認知。正是基于對城市設計內在特征和學科發展的深刻思考,以及從1999 年開始的城市設計教學長期探索和積累,清華大學教學團隊逐步構建起包容建筑學和城鄉規劃學,具有教學對象針對性,系統開展的從本科到研究生的城市設計系列課(課組)(表1,圖1)。這一城市設計系列課教學,繼承了清華大學城市設計與歷史城市保護高度融合的學術傳統,在堅守城市設計人才培養基本價值觀的同時,教學團隊在積極參與包括北京副中心、首都功能核心區規劃設計的基礎上,不斷開展設計教學創新。本文梳理了一直以來城市設計課程在城市更新價值觀和方法論上的探索,重點以針對建筑學本科四年級的第二個城市設計類課程為例,探討了教學中對于城市設計基本價值觀的回歸和城市形態學方法的運用,以及其對城市更新國家城市建設戰略的回應。
1 基于歷史脈絡認識存量規劃時代背景下的城市設計
1.1 城市更新是城市作為生命體和歷時性現象的固有規律和必然過程
城市總是在不斷地演變發展。傳統城市或歷史城市形態呈現的穩定性,是工業革命前社會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穩定,強有力的思想觀念和建筑學主導城市建設的結果。這種基于特定氣候條件、特定地理環境、特定材料和技術條件、特定文化背景的緩慢演進,使歷史城市的地域性特色得以不斷積累和強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形態。城市設計從某種意義上,就是對這種特色的揭示和呈現。
正因為城市總是在不斷地迭代更新演變中,廣義上的城市更新并非新生事物,而是城市作為生命體和歷時性現象的固有規律和必然結果。與傳統城市的形態穩定性和緩慢演進不同是,工業革命的成果轉化為城市建設成果的時候,近現代城市社會和城市面貌快速變化。即使作為工業革命的成果,基于西方文化發展起來的近現代城市仍然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和穩定的形態特征,并向其他文明擴張。特別是近現代歐洲城市呈現的基于軸線與街廓的空間結構和形態模式,定義出了基本的、第一代的城市現代性及其形象表征。這一城市現代性形態定義不僅為歐洲文化繼承者美國所采用,也被運用到包括日本、中國等在內的尋求現代化亞洲城市的早期近代化過程中。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在工業化帶來的現代技術、充裕的資金、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內在動力推動下,基于工業化和新型社會形態邏輯的現代主義建筑思想逐步確立以及城市規劃等學科的建構和發展,文化含義的現代性更多表現為直觀的、基于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現代化城市形象。即使進入后工業化時代的歐美國家,這種城市更新甚至是巨大變化仍然在不斷發生,包括如美國波士頓Big Dig 這樣的基于大型基礎設施改造帶來的城市骨架空間重構(圖2)、德國漢堡Hafen City 濱水城市更新中的新地標建筑,以及新的大學和居住設施等。
作為城市現代性重要形象代表的紐約曼哈頓,直到今天城市也一直在格網骨架內不斷更新演變,不僅有20 世紀末的帕特里公園城,更有進入新世紀后高線公園帶動的城市更新。只是曼哈頓嚴格的、高度統一的格網形態,以及不斷創新和優化的區劃控制,讓這種演變和城市迭代更新呈現出一種有序和連續性(圖3)。
1.2 中國城市的更新本質是不斷追求的現代化和城市現代性彰顯
中國近代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的落后和屈辱歷史,激發了全民族、全社會對于現代性的迫切追求以及一個多世紀的持續探索和追趕。以北京為代表的傳統城市曾努力嘗試過類似日本西化過程的城市近代化,這些邁向現代城市的嘗試要么受制于外人,要么為戰爭動亂所打斷,也經歷過共和國早期城市建設的相對緩慢階段,直到改革開放后的偉大工業化和高速城鎮化進程帶來的巨大變化。中國傳統城市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近代化階段相對缺失,特別是近三十年飛速發展帶來不可避免的城市形態斷裂和徹底重構,呈現隨處可見的“時空穿越”場景。這里有歷史城市保護問題,也有大量問題要從城市演變、更新的角度找到解決思路。
中國當代的城市更新經歷了快速城鎮化30年的幾個重要節點。從20 世紀90 年代危改開始探索和嘗試,直到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確定了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的城市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以北京為例,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① 20 世紀90 年代初北京舊城危改項目中看到如何從大片拆除危改項目建設大型商業設施,到保護胡同四合院形態及原有院落肌理,再到社會形態延續性的理念方法演變歷程,逐步探索歷史街區的保護策略(圖4);② 2000 年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劃定及其后針對非保護區的大量舊城改造;③ 2008 年前迎奧運的城市環境整治;④ 2013 年棚戶區改造;⑤ 2015 年城市“雙修”,并通過存量更新推進生態修復與城市修補[1];⑥近五年國家的城市更新試點和實踐探索。近年來,北京更多開展的城市微更新、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等,將城市更新視野從歷史城區擴展到更大的城市建成區范圍。
當前城市更新的發展趨勢和內在動力可以體現在2021 年底兩個同步出臺的重要文件。2021 年8 月30 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強調了強有力的城市保護措施,包括嚴格控制大規模的拆除、增建、搬遷,通過保留利用既有建筑、保持老城格局尺度等實現城市記憶的保留;2021 年9 月3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文件,除了“不隨意拆除有保護交織的老建筑、古民居”等保護要求外,特別強調了“以用促保”“活化利用”的重要表述。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歷史城市保護和城市設計在城市更新領域中的高度融合,對于進一步理解清華大學歷史城市保護和城市設計“一體兩面”的學術思想[2],以及在城市設計教學上城市更新的探索和實踐運用都具有重要意義。
2 清華大學城市設計教學的總體概況與不斷探索
2.1 清華大學城市設計課程體系
清華大學城市設計教學包括理論課和設計課,其中設計課作為主干系列課程,共有5 門城市設計(類)課,分別針對建筑學和城鄉規劃的本科生,以及城鄉規劃研究生(表1)。其中,針對建筑學全體本科生的城市設計始于1999年,是最早開設的系統化城市設計類課程,也是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最早開展小組合作studio教學的課程,一直是建筑設計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008, 2012)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 年,由城市規劃系教師為主,針對本科生的4 門城市設計課,組成城市設計課組,成為清華大學本科精品課(圖1);針對城鄉規劃學研究生的大尺度地段的城市設計 structuralurban design,開設于2009 年,是系統化的研究生設計課之始,與另一門研究生設計課空間規劃組成的研究生設計課組,從2013 年起連續3 次(2013,2018,2022)被評為清華大學研究生精品課。
2.2 始于1999 年最早開設的建筑學本科四年級城市設計課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從1999 年針對建筑學本科開設系統化的城市設計課程至今已24 年,形成了不斷豐富完善的城市設計教學體系,鍛煉了專門化和穩定的城市設計教學團隊,為后續針對城鄉規劃本科和研究生城市設計課程的開設,建立了良好的教學基礎和核心團隊。
以1999 年第一次城市設計教學為例,選題和設計地段圍繞城市設計學科方向和相關學理核心,本身就是對城市更新的聚焦。第一個針對五道口地段的城市設計學生作業中不僅可以看到4年后2003 年才開通的北京13 號城鐵線、站廳與商場的公共空間一體化設計,更可以看到原有五道口商場背后購物小街生活形態的延續(圖5)。
今天五道口商城背后的小街空間和豐富的生活全部為大型商業綜合體所代替,同學作業關注了城市邊緣空間和邊緣人群,通過對城中村空間和社會發展狀況的關注,為打工者構建了基于社會關懷和可支付的邊緣人群社區生活空間,通過對未來發展的過程設定描繪,而不是終極圖景,體現了今天城市更新中的社會性思考(圖6)。
課程通過題目和地段的精心研究和具體設定,既針對我國城市化進程和社會發展的永恒命題,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和聚焦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熱點和前沿問題,先后匯總梳理形成了5 個大類、19 小類的題目類型,并形成體系化、動態化、有支撐的地段庫。題目地段大致可以分為2014 年前基于城市現象的類型劃分,以及在2014 年后聚焦城市更新、聚焦存量空間的五大類題目類型(圖7),分別是:①聚焦北京老城“場所精神”的融合和修復;②聚焦軌道站點“流動城市”的聚集與輻射;③聚焦濱水地區“邊緣再生”的修復與轉型;④聚焦產業空間“共享城市”的創業與創新;⑤聚焦街區營造“特色構建”的活力與有序。
在上述課程教學研究和題目地段基礎上,清華大學建筑學本科的兩門城市設計課程充分依托教學團隊近年來全面參與的北京副中心(通州)和北京老城(首都功能核心區)總體城市設計,將北京城市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熱點問題,與城市更新的學科前沿和行業發展趨勢緊密結合。
3 從聚焦新城大尺度空間回歸城市更新的研究生城市設計
早年的研究生設計課程主要通過跟隨導師的實際設計項目來完成。清華大學的研究生城市設計課程開始于2009 年,是針對國家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培養項目的課程教學改革內容之一,通過研究生(含直博生)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后改為空間規劃)和城市設計兩門設計課程的集中規范化教學,實現專業學位碩士的設計強化訓練[3]。針對2000 年后大尺度新城城市設計項目廣泛開展的行業需求,同時為了研究生在之前20~30 公頃中觀尺度城市設計訓練基礎上,擴展針對大尺度空間的城市設計能力,2009 年開始的研究生城市設計側重針對快速城鎮化背景下大尺度新城建設,并邀請美國的Gary Hack 教授、意大利的Michele Bonino 教授、德國的Andrea Mansberg 教授等國際學者參與開展國際化教學[4]。
從2015 年成都題目地段開始,針對當年全國城市規劃工作會議提出的城市更新,以及住建部開展的“城市雙修”試點,在原有大尺度地段基礎上,教學逐步回歸城市設計學理本源的城市更新方向,相繼開展了連續三年的成都題目地段,以及后續的桂林中心城區、唐山老工業區和北京老城等地段題目。作為國際化教學的一部分,城市設計教學在2018/2019 連續兩年以德國漢堡Hafen City 及其周邊為題目側重城市更新的設計訓練。在2022 年宜賓李莊古鎮的保護更新設計,同樣也是適應當前城市保護與城市更新形勢的教學探索(圖8)。
4 城市形態學視角的北京老城城市空間修補與重構——教學中的學理思考
涵蓋建筑學和城鄉規劃學、本科和研究生的清華城市設計課程體系,其教學的學理核心在于:城市設計學科方向本身就是建立在既有城市空間及其演變機制的研究和建構基礎上,強化對城市更新的聚焦就是城市設計學理內涵的“守正”回歸。
在建筑學本科全年級學生完成基礎性的城市設計課程后,鐘舸和黃鶴兩位老師負責的建筑·城市·景觀設計課程規劃專題,每年針對20 位建筑學本科學生,進一步開設了基于城市設計形態學方法專門化和北京老城保護專題強化的課程,從2016 年迄今已有7 年。除了上述專題化和深化性的研究性設計訓練,課程聚焦北京老城,重點解讀北京城市空間的歷史演變過程和內在機制,用具體形態圖紙展示北京從傳統城市走向現代城市的形態沖突和斷裂,開展基于研究和城市形態學視角的北京老城城市修補和城市更新教學。
4.1 既有城市空間演變機制基礎上的城市設計學理內涵再認知和強化
1)朱自煊:從屯溪老街保護規劃看城市設計與城市保護的學理關聯性。
在歷史街區保護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早期示范項目屯溪老街保護始于1979 年屯溪市總體規劃和1985 年屯溪老街歷史地段的保護與更新規劃(圖9)。這一時期,關于歷史地區保護的內羅畢建議等保護性國際憲章及其相關保護理念進入中國不久,也是城市設計、歷史街區保護概念介紹到中國的開始。朱自煊先生將日本的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圖10)保護理念,以及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圖11)五要素運用到屯溪老街的保護更新中,在1985 年版屯溪老街規劃中得到了較為全面體現,相關內容也進入清華大學新開設的城市設計理論課程之中。伴隨著我國歷史街區保護和城市設計理論方法在上世紀80 年代的同步形成和發展,清華大學也逐步形成了城市保護和城市設計領域“一體兩面”高度結合、設計與保護相互融合促進的學術思想[5]。這是兩個學科領域學理高度關聯性的結果,對于認識城市設計的真實內涵、聚焦城市更新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發。
2)黃富廂:城市設計就是空間整合的設計。
早在2005 年12 月在??谂e辦的城市設計學委會年會上,參會專家對城市設計的基本內涵和核心價值進行了深入討論。黃富廂先生有過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論斷:城市設計就是空間整合的設計。黃先生進一步闡述了“整合”的概念,即對既有城市環境進行整合、修補和秩序梳理。在2016 年東南大學主辦的“城市愿景 1910—2010”展覽上,城市規劃100 年歷史的14 個代表性城市現象主題中, “尋求郊區蔓延引起景觀碎片化的替代方案”即關注城市在不斷發展演變和外延擴張過程中不同社會經濟技術背景發展階段帶來的城市形態模式急劇變化的區域,這一現象也在康澤恩形態學理論的內外邊緣帶概念中得到體現。
3)美國城市設計理論的既有建成區觀察視角。
中國對歐美城市設計理論方法的學習和關注,經歷了一個從美國到歐洲的過程。從早期具有代表性和現象意義的凱文·林奇“城市意象”和埃德蒙·培根的城市設計伊始,兩位美國學者為中國城市設計學科領域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特別的觀察視角、認知途徑和技術語境。今天再次回望兩位學者相關研究所依托的波士頓和費城城市案例,這些認知理論和技術方法本身就是建立在既有建成區,甚至老城區基礎上。
4)歐洲城市設計理論方法再認識與城市更新實踐。
2000 年以后對歐洲城市設計理論的再認識,是對中國城市高速擴張后深層次城市發展問題思考的結果。歐洲城市更為悠久的歷史積累和保護傳統,使歐洲城市設計理論對城市保護更新思想和方法有了針對性。于是,從對阿爾多·羅西“城市建筑”和柯林·羅“拼貼城市”理論的關注,英國康澤恩地理學背景的形態學理論、克里爾兄弟基于新理性主義的形態學理論、西班牙胡安·布茨蓋的巴塞羅那研究、意大利的形態類型學方法等在最近十多年里,在城市設計學術領域和技術語境中逐步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歐洲后工業化時代的產業轉型和社會形態,使城市建設在2000 年前后全面進入了以城市更新為主導的發展軌道。一些重要的標志性城市更新項目先后在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歐主要國家中出現,其中包括巴黎的塞納河左岸、以波茨坦廣場為代表的兩德統一后柏林墻核心區段的修補和復興、德國漢堡的HafenCity 濱水城市更新等。2004 年建設部組織對英國10 座城市數十個項目的城市更新(urbanregeneration)考察。僅以倫敦為例,當年依托Jubilee 軌道線的道克蘭地區初步建成;倫敦還在為斯塔拉福德的奧運會場館區進行規劃;國王十字車站周邊市政設施帶來的更新區與城市的割裂、老車站大樓的衰敗令人印象深刻(圖12);帕丁頓地區(Paddington Basin)及攝政運河也剛啟動更新改造。今天,倫敦國王十字車站地區和攝政運河等地區已經成為著名的城市更新、歷史建筑保護再利用的成功范例(圖13)。
4.2 城市形態學方法是對歷史保護、城市更新的價值觀回應
城市是歷史演變的產物,城市設計的內涵之一是呈現城市形態演變的客觀規律,其本質是針對既有建成環境的城市更新。因此,針對既有城市環境及其演變研究,隱含城市保護語境的城市形態學,成為以更新為主導的城市設計學理基礎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講,運用城市形態學就意味著在城市設計和城市更新中認同歷史保護的主導價值觀,也是面向城市更新的中國城市建設新階段的價值觀內涵重塑。對既有城市進行綜合整治與織補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5]。
聚焦城市形態學的視角和方法,課程在城市設計教學上突出方法論的3 個重點:①如何讓學生從具體學習行動中去建立對“城市既有建成空間”的概念,避免把城市保護和城市更新僅僅流于理念和口號;②如何讓學生強化將空間的認知和設計從建筑尺度擴展到城市尺度;③針對紛繁復雜的城市空間如何進行抽象、呈現、認識、建構——特別是建立貫穿建筑—建筑群—場地—城市的跨尺度一體化思考。
針對北京老城形態演變和社會經濟內在關聯性機制認知,課程強調設計思維方式和邏輯建構的強化訓練——即建立從城市歷史發展邏輯(包括面向未來發展)去建構設計邏輯,從強制性糾正學生的口頭禪“我希望”“我想要”開始,摒棄主觀隨意性,從歷史和現狀中去挖掘城市的客觀發展規律和必然空間形態。同時,通過設計干預,實現城市空間的整體性、秩序性和多樣發展可能性,甚至某種程度上的城市形態和空間秩序重構。
課程歷年的教學地段包括北京老城及其緊鄰周邊的4 類:①以西二環和東二環為代表的老城形態突變沖突區域;②皇城周邊歷史文化精華區與老城公共中心交接的區域;③南城——歷史城市具有的平民性格和煙火氣的邊緣,與天壇等典章禮儀空間交接的區域;④針對北京總規和總體城市設計提出的沿二環路文化景觀環,通過城市設計教學,探討“公園環”不同區段的內涵與表現(圖14)。早期的教學設計成果不僅參加了白塔寺的北京設計周展覽(圖15),也形成《維觀北京》一書的內容組成部分。
5 基于城市形態學和保護更新的城市設計教學探索
基于保護更新的城市設計教學,其本質在于要求學生完整、深入和具體地把握城市發展的過去、現實與未來,通過從城市形態的歷史演變認知城市發展的動力機制,通過“向歷史學習、向現狀學習”來認清并描繪未來。
1)“看得見多遠的歷史,就看得見多遠的未來”。
歷史研究不僅在于歷史地圖和文獻的收集、整理和解讀,更通過歷史地圖在現代地形圖的翻繪,讓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傳統城市向現代城市演變過程和變化程度,從學科視角和專業手段去理解“保存城市歷史記憶”的具體含義。
在2000 年北京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公布后的短短十多年時間里,北京老城的傳統城市形態和胡同四合院肌理經歷了較為劇烈的變化,并在學生的研究中得到清晰呈現(圖16—圖18)。
通過建筑、地塊、街道等空間要素的梳理,特別是通過產權地塊的演變研究,呈現建筑物及城市空間背后的地塊和產權邏輯,是建筑學和城鄉規劃專業的同學從建筑設計向城市規劃跨越的重要環節。
2)城市更新的精細化和人的尺度再關注。
在較大尺度城市空間中,保持精細化的現狀研究和設計尺度,是應對城市更新對人性化尺度關注的重要訓練,這一訓練從城鄉規劃本科二年級的“建筑組群與外部空間”設計訓練中開始得到強化?,F狀調研階段類測繪的建筑組群連續平面測繪,讓學生建立從建筑到城市的連續性尺度認知,理解既有建筑和城市空間的組織方式,并潛移默化地形成泛保護和微更新的價值觀。
3)基于形態模式抽象和空間持續演變的設計思維訓練。
在保護與發展語境下的城市更新設計訓練中,二元辯證的互動思維、永續演變的歷時性演變過程思考、抽象城市形態的有序組織和斷裂織補等是3 個設計思維訓練重點。
以2020—2022 連續3 年進行的針對北京總體規劃和總體城市設計定義的沿二環路“文化景觀環線”設計題目為例,安定門外的地壇與青年湖公園作為兩種形態特征和文化內涵完全不同的開放空間,宏大敘事的典章禮儀空間歷史記憶重建,與煙火氣的市民生活空間二元辯證的互動思考,成為方案從地段認知、到概念建立,再到具體形態呈現的邏輯主線(圖19)。
在德勝門外地段的設計作業中,學生將關廂地帶概念作為歷史發展過程的內在邏輯,通過對2000 年以后德勝門外“老關廂”變成了“新關廂”的揭示,形成了未來新舊關廂交替演變的認知,以及為這種交替演變構建空間支撐骨架的設計方案(圖20)。
復興門外片區是梁陳方案中老城與西側新行政區的過渡隔離地帶,是二環巨構軸帶,與梁陳方案中行政辦公格網形態區形成聯系紐帶。
城市設計方案通過月壇保護與沿二環路的公共服務功能提升,共同組織了南禮士路復合軸帶,并成為聯系二環綠帶與行政辦公區格網的織補空間(圖21)。
6 結 語
城市更新是涉及社會經濟文化的多維度的城市發展模式,本文更多呈現基于歷史保護視角,圍繞城市更新的城市設計教學探索和思考。這些思考重點體現在“守正—創新”這一辯證關系的4 個方面:①城市設計、城市保護與城市更新具有學理內核的一致性;②城市更新及其相關規劃設計,是基于持續演變發展過程積累的城市基本認知,是對城市發展客觀規律的常態回歸;③城市更新背景下,特別是在“向歷史學習、向現狀學習”的基本語境下,城市設計基于既有建成環境的內在邏輯和學科價值將得到重新認識;④城市設計教學應該對基于城市演變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做出積極回應和創新,包括研究內容的創新、跨尺度的貫穿式設計,以及針對關鍵性問題的辯證的設計思維訓練。
參考文獻
[1] 中國城市規劃網. 邊蘭春: 存量·更新: 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未來[EB/OL]. (2016-04-11)[2023-01-15].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272243401870017025/.
[2] 鐘舸, 霍曉衛. 清華名城保護四十年: 歷史城市保護思想的形成與堅守初心的矢志探索[J]. 世界建筑,2022(12): 9-15.
[3] 莊惟敏, 單軍, 程曉青, 等. 清華建筑教育“4+2”本碩貫通教學體系中的設計課教學改革[J]. 城市建筑,2015(16): 20-27.
[4] 鐘舸, 唐燕, 王英.“4+2”本碩貫通模式下的研究生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探索: 大尺度快速城市化地區的總體城市設計[C]// 人文規劃創意轉型: 2012 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年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 2012.
[5]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2019 清華同衡學術周| 張杰:創新與融合: 新形勢下的城市更新與保護[EB/OL].(2019-06-24)[2023-01-1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EIF343LG0519C1C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