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彤宇 許凱 梅夢月



摘 要
新時期我國城市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向往對城市空間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須培養一批具有高度政治、經濟、文化素養的城市設計專業人才。盡管城市設計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由來已久,然而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尺度、不同要求的城市精細化設計專門化人才還是相當不足。同濟大學于2020年獲教育部批準,在國內成立首個城市設計本科專業,立足我國城市建設的具體國情和重大社會需求,重點在凸顯人民城市的理念上建立一套城市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尤其是專業核心課程體系,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在專業培養體系的核心環節設計課程的體系設計上,針對城市設計專業工作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流程特點,建構了循序漸進的能力培養體系;在具體課程的教案設計上,建構了從空間到類型、從要素到系統的設計課程體系;在具體教案和教學過程中建構了理論學習、形態設計訓練、相互協同等具體教學方法。該體系為國內高校城市設計專門人才的培養進行探路式的實驗,也為更好地建設城市設計專業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城市設計;空間原理;教學設計;循序漸進
1 研究背景
1.1 新時期我國城市發展對城市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
隨著我國城市發展進入精細化發展新時期,人民群眾對城市空間品質的要求日益增長,對城市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新型城鎮化、舊城更新、歷史街區活力再生、既有社區更新等存量城市空間更新,需要一批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專門人才,從事相關的設計實踐和城市發展管理。然而城市設計的涵蓋尺度大小跨度較大,規模大的可以是一個城市,可以是一個城區或若干街區,小的可能只是一個街頭小廣場等;面對的任務要求也有較大的差異性。從人才培養的角度,需要解決如何為這些專業人才建立一個具有適應性的專業工作基礎和框架,以應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各種挑戰。
1.2 國際、國內城市設計專業教育現狀
城市設計教學由來已久,一般認為1956 年在哈佛大學召開的第一次城市設計國際會議是城市設計作為一個學科被確立并進行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開始[1]。之后,哈佛、賓大、謝菲爾德大學等英美院校開始設置碩士研究生城市設計學位[2]。學界普遍認為城市設計是建筑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等學科的高度融合,而國際高校在城市設計的教學上也普遍采用在本科專業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生培養為主,也有些院校把城市設計作為職業學位或“后”職業學位[3]。朱文一教授強調在研究生階段設置城市設計專業的重要性[4]。
城市設計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認同,各大高校對城市設計相關內容的教學也方興未艾。2020 年同濟大學獲教育部批準成立了國內首個城市設計本科專業[5],從建筑類專業學科知識體系的角度建立城市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成為探索城市設計本科人才培養的探路者。
縱觀目前國際國內城市設計教學的現狀,城市設計課的教案通常都是綜合性的課題,規模大小不等,一般給高年級的學生或研究生做的設計課題,規模都在街區以上(20~30 公頃以上至幾平方公里),均以城市更新為主,依托學校所在城市,方便調研和現場考察。綜合性的設計課題,通常會附帶許多特定的現狀問題,對于進行思考和研究比較合適,但是對于本科低年級階段訓練城市設計的基本技能和知識來說,有較大難度且對基本能力的訓練不太聚焦。
由于是在建筑學、城市規劃本科高年級階段或研究生階段進行教學,大多數的城市設計課題關注綜合能力的培養,以及目前不斷涌現的新技術和城市發展新要求的相關問題思考和研究,如大數據[6]、數字化[7]、生態化[8]、建成遺產保護、地域文化、TOD 模式等,因此,在教學方式上,除了正常的課堂教學以外,也會有各種不同方式的嘗試,如針對某個特定問題的中外聯合設計[9]、高校之間的聯合畢業設計、跨專業的聯合設計等,也有結合國際競賽[10]、結合實際項目來進行教學的各種有益嘗試。
綜上,國際、國內的城市設計教學,大多都是在探討具體設計課題的教學,但是對于一個城市設計的專業人才,在本科期間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體系性、全方位、完整的教學過程的探討和設計,則相對比較缺乏。設立城市設計本科專業,關鍵在于如何在一個時間線上將城市設計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進行系統性的訓練,這是城市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也是城市設計專業建設的一大挑戰。
2 針對城市設計專業思維特點的能力培養體系
2.1 城市設計專業人才所需要的專業思考方式和專業基本能力
城市設計專業人才在進行專業問題的處理上,雖然其基本的設計能力與建筑設計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是在思考方式和立足點上會有區別。城市設計專業的學生重點要養成我們稱之為“城市思維”[11] 的思維方式。通常,在建筑設計基礎的教學階段,重點是訓練學生處理空間流線、形態塑造等基本能力,采用的設計課題一般都采用建筑單體設計的項目。在這種訓練中,往往造成學生比較關注建筑用地范圍內的情況,而對紅線外的情況考慮較少(實際上也無法進行改變),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比較自我創作的“建筑思維”模式,而這種思維模式一旦形成,對進行城市設計的工作非常不利。城市設計最重要的是考慮城市空間、建筑與建筑之間的空間,需要考慮如何通過建筑物來進行城市空間的塑造。城市思維主要體現3 個特點:整體性、開放性、公共性,即思考設計問題需要突破任務給定范圍的約束,將具有整體性的相關城市范圍納入問題考慮和建立解決方案的基礎和前提;所塑造的空間要更多考慮開放給公眾使用的特點;城市空間在形態和功能上要具有更多的公共性等。這種思維模式需要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尤其是基礎教學階段,通過特定的課程教學設計來逐漸建立。
城市設計專業人才在本科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養成進行專業工作的思考方式和進行專業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城市設計的專業教學不能只是在學習建筑設計的基礎之上再加若干城市設計專題這么簡單。在同濟大學的城市設計專業教學體系中,針對城市思維的建立和空間與人的活動之間的關系,將城市空間作為研究對象,對要素、組織、系統、整合的結構性思維特點,以及對空間要素進行思考和操作的特點,展開循序漸進的設計課題系列設置(圖1)。
在這個設計課程的系列中,一年級主要是建筑學的入門訓練,包括形態構成、空間限定等的基礎,建筑空間和形態的設計表達訓練以及小型建筑設計等,主要訓練和掌握人體基本尺度與空間使用的基本要求,建筑制圖和表達的最基本的內容,建筑類的各個專業都需要建立的專業通識。二年級和三年級作為專業訓練的核心階段,采用從空間到類型、從要素到系統的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培養。在此基礎上,到了四年級的設計課程則安排城市設計綜合性、拓展性課題(圖2)。
2.2 城市設計專業課程層層遞進、相互銜接的教案體系
在城市設計專業課程教案體系的設計上,從二年級開始到四年級畢業設計,形成一個層層遞進、相互銜接的教案體系。二年級的建筑設計基礎,主要突出“城市建筑”概念,設計可以分別為二年級上“城市建筑I——建筑空間原理”、二年級下“城市建筑II——類型建筑”,設計任務書的選題原則除了建筑設計本身的要求,如功能流線要求、空間氛圍要求等,還需要強化建筑在特定城市環境中的相關要求,如建筑與街道、建筑與城市公共空間的關系等,題目設置時給每個同學選一塊不同基地,要求學生在設計時考慮建筑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創造共同的外部空間。
三年級上作為城市設計的基礎,主要是訓練作為城市要素的街道、街塊、街區(含街塊、街道、小廣場、口袋公園等)的設計能力,了解城市基本單元的要素具體的設計以及這些要素相互之間的關系。通常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在進行城市設計時,對于城市空間的組成要素具體設計并沒有太多的認知和意識,也沒有很多處理具體城市空間塑造的設計能力儲備,這方面作為城市設計專業的學生是特別需要進行強化訓練的。其中街道設計的題目主要聚焦于建筑界面與人行空間的關系,建筑首層平面的功能設置以及各類空間形態類型等的訓練。街道設計的訓練是城市設計專業工作培養思維模式、思考重點和設計基本功的重要環節。在一般的建筑學、城市規劃和風景園林專業中,很少有針對性的專門化設計課題的訓練,而這恰恰是城市設計的基石之一。街塊設計則主要是城市形態學的專題訓練,一個街塊與一個建筑用地似乎是一樣的,但概念卻不同,一個街塊在不同尺度、不同功能以及單一產權或多個產權的不同情況下,出現的建筑形態會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尤其是當這些街塊組合在一起,其相互之間所能形成的城市外部空間如何塑造,成為一個需要關注和研究的問題。街區設計則選擇一個大約20 公頃左右的城區,包含各種功能類型的街塊、不同類型的街道、不同類型的口袋公園、小廣場、濱水公共空間帶等城市空間中的要素,進行有效的整合設計。
三年級下的設計課題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系統,城市設計需要有系統性的思維,包括一個城區的人口數量、人口密度、土地利用、交通(包括道路分級、公共交通、靜態交通等)、城市公共空間系統、城市地下空間綜合開發、綠化生態系統、城市空間中的開發強度分布、建筑體量分布、建筑高度分布等問題,是一個比較綜合的關于城市運作基本狀況的城區設計,與城市生活、城市產業、社會結構有關,涉及全方位的城市問題。這一階段的設計課題設置既要能夠涉及全方位的城市規劃相關問題,又要控制規模,以便學生能夠把握。因此設置了一個1KM 邊長的虛擬題,從城市的最基本邏輯開始,即一個城區的基本人口要求、土地利用、交通、公共空間、綠化水系等,來進行城市空間的建構。設置虛擬題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種空間拓撲關系為主要的思考方式,而具體的物質空間制約因素,如特殊的地形、地貌、水系、綠化以及場地現有的歷史遺存等問題都被屏蔽了,因此可以讓學生在做設計時重點關注如何建構城市系統的問題。
四年級上則進行較為綜合的設計課題,主要選題為新城城市設計(2~3 平方公里規模)和城市更新設計(1~5 平方公里),這兩類城市設計課題是目前城市設計實際項目中的主要類型,進行這樣的綜合訓練,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專題性城市設計操作,學會城市設計的基本流程和設計方法,培養進行城市設計所需要的各項基本能力。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求學生通過相關文獻閱讀掌握城市設計基本理論要點,培養學生根據學術問題進行知識建構的能力;通過相關案例的研究,學會城市設計案例分析和表達的能力,了解城市的各個系統及其運作特點;培養從城市使用者的角度考慮建筑和城市空間相關問題的基本立場;培養學生充分認識到城市設計對于環境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通過課程設計,學生能夠掌握進行城市設計的基本研究方法、結構性的思維模式以及系統的思考方式并掌握城市設計完整的、系統性的圖紙、模型和文本表達。
四年級下畢業設計則是較為綜合的城市設計自選題,可以讓學生在建筑學、城鄉規劃和風景園林3 個專業之間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帶有教師研究方向特色的以及與設計實踐結合的項目,進行綜合訓練和對整個四年的專業學習的一個總結性的訓練,為畢業后從事城市設計實踐以及進入研究進行深造打好基礎。
專業課程的體系特色是“從空間到類型”的城市建筑基礎,“從要素到系統”的城市設計基礎,再轉入“從虛擬到實際”的城市設計教學。另外一方面,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也充分考慮到城市設計專業的特點,在設計課題的設置上盡量設置學生需要進行相互協調、在設計中需要考慮與城市空間周邊關系協調的特點。
3 構建專業能力針對性的教學過程創新
針對城市設計專業工作過程中問題思考的整體性、城市空間設計的開放性和城市空間適合城市生活的空間公共性,以及工作過程需要與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各類利益相關者不斷協同的工作特點,在課程教學過程設計中,不僅僅是教會學生設計,對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養,針對相關問題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合作過程中相互協同能力的培養等都是城市設計專業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教案內容主要體現為:①以問題為引導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和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②分配給每個同學不同的設計基地,又同處于同一城市環境中,需要去協同塑造城市空間和共同處理相關城市空間問題的教案模式;③規定動作與自選動作相結合的既嚴謹又開放的設計表達模式。
在二年級的“城市建筑”教案模塊中,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根據人的使用要求,掌握空間流線組織、城市空間、建筑外部空間、內部空間的塑造能力和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掌握了解城市空間中各種類型建筑的空間和形態基本特征以及對空間和形態進行創新的能力。教案系列設計突出體現“學習建筑設計,思考城市問題”的特點,通過對一個園林空間轉譯的先導練習(2 周),用空間拓撲關系提煉的結構性思考方式,建立對于人在空間中活動的基本需要和體驗感受與空間序列及形態塑造的關聯;接下來的建筑設計課題則主要解決在水平層面功能、空間組織以及多層面人流活動的豎向空間設計課題(圖3)。
1)教案一:園林空間轉譯。
通過分析傳統園林,初步認識人在空間中活動對空間物質形態的基本要求和感受(開放—封閉;動態—靜態;路徑—節點等)、構成空間的基本要素(廊、柱、墻、覆蓋等)及其組合方式;練習用空間拓撲分析的方式提煉、轉譯和發展空間形態的能力。作業要求學生實地調研蘇州園林,并從中選取一塊30 米×30 米的局部空間進行分析、抽象、重構(圖4)。
由于作業要求明確,學生操作難度不高,但設計的拓展性較大,因此,作業成果展現總體具有賞心悅目的形態效果,部分學生有較為獨特的理解和提煉,并創新地對空間進行重構。作業成果反映了學生對空間組構的拓撲關系有較好的理解和掌握,為后續進行建筑空間和城市空間塑造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方法。
2)教案二:水平空間設計——歷史街區文化建筑設計。
通過一個建筑面積500 平方米的小型單層文化建筑設計,掌握建筑設計的基本方法。重點關注人的流線與空間的關系,包括人流在城市空間中的流動和停留,以及其他步行者行為特征與空間的關系;人流在建筑內部空間活動的流線與功能的組織以及與空間形態的關系。設計通過要素的選取,運用“規則行生”和“性能驅動”兩種機制的交互作用原理,結合具體的場地環境和功能條件,整合建筑“空間與實體”和“活動與行為、結構與材料、場地與環境”的邏輯關系,并充分表達生成設計的過程。建筑基地選在一個歷史街區,根據教師前期所做的城市更新研究,分別選9 個地塊,一個班級3 位教師,分別指導3 個小組,小組內每個同學做不同的基地,從作業教案設置上就要求同學進行相互協調,對于建筑物之間所形成外部空間(如街道、廣場等)的形態和未來城市生活的可能性,作為成果評價的要求之一,因此從建筑設計訓練的題目上,就開始培養城市設計專業的學生主動考慮外部空間塑造的要求,建立一種城市思維(圖5)。
3)教案三:豎向空間設計——創意聚落多層辦公建筑設計。
通過一個建筑面積600 平方米的小型多層辦公建筑設計,掌握建筑設計與空間中人的流動之間的關系,包括建筑與建筑之間、現有建筑與原有建筑以及周邊環境的關系,也包括建筑使用過程中跨越各個樓層的豎向空間關系,了解整體空間塑造與建筑內部空間的關系,不同層面空間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空間的公共性與私密性之間的關系,并結合具體的場地環境和功能要求,整合建筑的“空間與實體”“活動與行為、結構與材料、場地與環境”的邏輯關系,并充分表達生成設計的過程?;剡x擇在一個創意產業園區內,由10 個單體建筑形成一個創意辦公建筑群落,每個同學選不同基地,每個單體的服務功能需要共享,如打印、小賣部、咖啡廳、會客室等。因此在設計時需要相互協商、協作,不僅在外部空間形態塑造上需要考慮整體的關系,如所形成的外部街道和活動廣場等,同時,在不同層面的平臺空間上也有機會形成可供公共使用的共同外部空間(圖6,圖7)。
二年級下是城市建筑的第二個模塊“類型建筑”,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建筑設計教學了解組成城市的各種建筑類型,尤其是與城市社區相關的建筑類型;掌握基本的類型建筑研究方法,掌握如何通過資料收集和分析,了解相關建筑的功能組成、空間組織特點、建筑容量與用地尺度,根據建筑功能要求推演建筑形態;重點掌握各種類型建筑的功能組織特點與建筑體量、形態的可能性,注重了解建筑與城市空間的關系,并通過一系列的建筑設計,了解建筑設計全過程以及處理建筑功能、空間、形態的方法與建筑設計表達方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以問題為引導,讓學生收集資料、閱讀文獻、交流討論等,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拓展能力。
集合住宅設計課題(圖8)除了讓學生掌握住宅單元的空間構成和流線組織等基本的建筑設計原理,在教案中把住宅所形成的城市街塊作為設計的一個重要目標,同時,不同地塊之間所形成的城市外部空間也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一個重要的討論話題。從教案設計出發,引導學生在學習建筑設計基本原理的同時,要把與城市設計相關的內容融合進去,這是城市設計專業教案制訂的關鍵。
公共建筑類型設計課題教案為“社區服務中心建筑設計”(圖9),除了讓學生掌握小型公共建筑空間構成、流線組織、形態塑造等建筑設計基本原理以外,強調了不同建筑單體如何共同營造城市外部空間,塑造城市居民的社區公共空間場所,以及在考慮城市步行系統的同時,在建筑單體之間互通互聯可能性的探索。
在以上兩個建筑設計課題訓練之后,我們設置了兩個一周的小型公共建筑快題,分別為社區幼兒園建筑設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筑設計。經過一個學期的建筑設計訓練,學生對于處理總平面布局安排、建筑功能的組織、空間和形態塑造等建筑設計基本原理已經初步掌握,這兩個快題實際上就是對相關能力的一個總結和檢驗,同時也是對于類型建筑設計思維方式、研究方法、設計表達等的一個拓展性教學。通過一系列的教案,學生能夠了解和掌握未來應對城市環境中可能出現各種類型的建筑以及如何利用建筑物去塑造城市空間的能力,這是從事城市設計工作的必要基礎。
4 從要素到系統的城市設計思考方式和能力體系建構
三年級是城市設計專業教學的關鍵,教案系列設置除了要訓練學生能夠逐漸進入城市設計的狀態,還需要了解城市的基本組成及其規律、城市生活的基本要求及空間營造、城市格局的形成及其系統。在原有的以建筑設計為基礎的各個建筑類專業(如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室內設計、歷史建筑保護等)的教學中,建筑設計課題的設置主要還是建筑單體設計。盡管考慮各專業相關問題時,建筑空間處理和形態塑造的能力是共同的基礎,但是學生對于一個城市的整體關系及其相關組成部分的了解是缺乏的,而城市設計專業的學生在這方面恰恰是最為關鍵的知識,不僅要了解,還需要真正動手去進行具體操作。在經過縝密構思的教案要求下,教師通過對城市環境的實地調研、對文獻資料和優秀案例的詳細研讀分析、對實際設計任務的具體操作,形成專業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法建構(圖10)。
在進入設計課題之前,我們安排了一個兩周的先導練習——街道空間采集,讓學生到上海市歷史街區空間尺度和街道活力比較好的街道進行現場調研,并對相關街道的空間形態進行采集,重點了解和體驗物質空間尺度、比例、界面形態、界面開放度等塑造街道的基本要素,以實錄圖紙和剖面模型的形式進行表達。加強學生對城市重要要素街道以及建筑物塑造街道,街道的路徑、節點、界面等空間形態的身體體驗和現場感受,建立人本尺度城市空間塑造的基本理念,學習良好街道空間營造的具體形態手段(圖11)。
城市的要素第一個設計課題為:國康路創意街道設計,課題選擇環同濟產業圈使用率非常高的國康路作為研究對象和設計任務。由于校園圍墻和周邊單位圍墻的原因,使得這條街道對行人并不友好,課題要求學生在對周邊區域現狀調研的基礎上,對現有空間進行結構和重塑,強化對環同濟產業圈創意產業功能使用人群的支持,創造具有活力和行人友好的街道空間(圖12)。作業要求對形成街道所需要的物質空間重塑,策劃沿街的功能,新增建筑物的建筑設計,重點設計沿街建筑物的底層平面及其延伸至外部空間的環境。
城市要素的第二個設計課題為街塊(block)設計。在城市研究的文獻中,關于街塊、街區、街廓、地塊等專用詞匯,經常會根據討論問題的語境不同而使用,通常街塊對應英語單詞block,是指周邊有城市道路的一個城市網格,地塊則是指建筑用地產權范圍,有時一個街塊可能會有多個地塊,對應的英語單詞是plot(比較小的用地),或parcel(比較大的用地),一個地塊也可以占有整個街塊;街區則是指多個街塊組成的一個城市組團或特定范圍,在英語中有時也用block,有時用neighborhood(有一定的社會特征),有時也用quarter(具有整體性空間認知的范圍);而街廓通常與街塊相似,也是指周邊有城市道路的一個網格,但語義上更傾向于對街塊外部形態的認知。
這個題目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建立城市基本網格中不同功能、不同尺度、不同開發強度、不同建筑形態對策下,街塊形態的可能性探索的能力,可以說這方面的能力是從事城市設計專業的基本功,需要通過長期積累建立個人的形態資料庫,同時也需要掌握街塊形態的基本邏輯和創作方法,在某種程度上與建筑設計是同一件事情,但是出發點有所不同,這是在一個城市空間的整體概念下考慮一個基本單元的空間和形態的問題(圖13)。
城市要素的第三個設計課題為街區城市設計,選擇既有城區內約30 公頃左右的范圍,含多個城市街塊、街道、廣場、綠地、濱水空間等,是一個綜合性的城市更新課題。這個設計課題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一個實際城區的真實生活狀態背景下,了解各種類型的城市要素是如何組織在一起,以支撐各類使用著人群的日常生活,如何運用城市要素塑造城市生活的場所,也是對前置課題的街道、街塊設計實際應用的一個綜合性訓練(圖14)。
三年級下的城市的系統則是一個虛擬題的城市設計,課題假設在1 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建設一個城區,需要考慮人口、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公共交通、步行系統、城市公共空間系統、城市地下空間綜合開發、綠化生態系統、城市空間中開發強度分布、建筑體量分布、建筑高度分布等問題,是一個比較綜合的關于城市運作基本狀況的城區設計。需要解決的問題比較多,采用虛擬題的優點是減少城區具體現狀的復雜情況,集中解決如何建構各項城市系統及其相互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塑造城市空間形態(圖15)。
四年級進行綜合性的實際項目進行城市設計訓練時,學生具備了城市設計的各項基本思考方法、學習能力以及建構城市空間的各項基本能力。在實際教學中,與原來的建筑學專業學生或城市規劃專業學生在處理類似課題的時候,非常明顯地體現了前期教學的作用,也因此檢閱了我們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上的思路,為今后完善城市設計專業教學體系打好了扎實的基礎。
5 結 語
城市設計專業的設立,對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濟大學在城市設計本科專業的建設中,梳理專業的核心知識體系和能力培養體系,從原來的“建筑學+”或“城市規劃+”的教育模式,轉向專門化、體系化的城市設計人才培養模式。設計課程的專門化、體系化主要體現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上的循序漸進及環環相扣,也體現在針對城市設計思維方式、能力要求上,主要解決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互補關系、各個學習階段重點之間的遞進關系以及專項訓練和綜合訓練之間的層次關系。本文是對目前教學實踐的一個簡要回顧,更進一步的教學改革和思考還在進行之中,期待我們的探索能夠為我國新時代城市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金廣君. 城市設計教育: 北美經驗解析及中國的路徑選擇[J]. 建筑師, 2018(1): 24-30.
[2] 戴冬暉, 柳飏. 英美城市設計教育解讀及其啟示[J].規劃師, 2017, 33(12): 144-149.
[3] 葉宇, 莊宇. 國際城市設計專業教育模式淺析: 基于多所知名高校城市設計專業教育的比較[J]. 國際城市規劃, 2017(1): 110-115.
[4] 朱文一. 論我國設置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 城市設計, 2016(5): 108-112.
[5] 孫彤宇, 許凱. 從建筑學科核心要素談城市設計專業建設[J]. 時代建筑, 2021(1): 9-15.
[6] 劉皆誼. 關于城市設計運用大數據教學提升建筑類研究生專業素質的探討[J]. 教育觀察, 2019, 8(32):116-118.
[7] 魏書祥, 田諾, 王陽. 新時代體驗式教學在數字化城市設計人才培養中的應用研究[J]. 建筑與文化,2021(5): 146-147.
[8] 劉丹. 注重生態修復的城市設計教學研究[J]. 安徽建筑, 2018, 24(4): 228-236.
[9] 李敏稚, 趙曉鶯. 傳承·融合·創新: 東工大國際聯合城市設計工作坊評析[J]. 高等建筑教育, 2020,29(2): 139-151.
[10] 霍海鷹, 李佳, 李祚暄. 基于“SPOC+ 項目+ 競賽”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應用研究: 以城市設計課程教學為例[J].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21,38(1): 106-110.
[11] 孫彤宇, 許凱. 建筑設計創作中的城市思維[J]. 城市建筑, 2021(1): 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