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建輝
學生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借助于高校的規章制度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科學的規劃,同時對其言行進行約束、規范與引導。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項有目標、有方法且有組織的活動,對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有著重要作用[1-2]。隨著高校擴招,畢業生就業形勢逐漸嚴峻,在此背景下,高校想要保持較高的就業率就需要以就業能力為導向,做好學生的管理工作[3-4]。不但要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還要幫助學生順利地畢業、就業,在社會工作崗位中發揮出自身所學知識與技能,為經濟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教育的最終目標都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尤其是高校教育,其在人才培養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基于此,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應當從把握時代脈搏及其實際需求出發,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就新時代發展趨勢來看,現階段高校人才培養應具備以下特點:第一,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專業知識與技能只是邁向社會的關鍵能力,而職業道德才是做好本職工作、發揮自身價值的關鍵,因此,職業道德也成了新時代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標;第二,具有端正、務實的工作態度。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決定了其工作質量,故這一點十分關鍵;第三,合理的知識及能力結構。互聯網時代下,知識更迭速度飛快,只有具備堅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才能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第四,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與發展潛力。在變化萬千的職場中,創新能力逐漸成為人才競爭的要素,為此人才需要具備這兩個方面的意識;第五,高尚的道德品格。在社會實踐中難免不會遇到團隊合作、工作困難等問題,這就需要具備良好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精神,一來能處理好人際關系,二來能更好地應對工作難題。總的來說,當下的高校人才培養應當注重綜合素質培養,以新時代人才標準為基點完善自身人才培養機制。
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高校應當以人才培養的總體計劃為切入點,即根據不同專業,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從而滿足社會發展對不同人才的需要。當下有很多高校盲目追求高層次,將人才培養目標放置在升本、升碩博的層面上,最終導致辦學過程未能將自身特點有效凸顯,形成了雷同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高校應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辦學特點科學定位人才培養類型,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各地區的人才需求。換而言之,地方性高校應結合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等方面的需要,并綜合自身實際情況來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實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在社會及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面臨的是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同時這也給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雷同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必然會導致學生在人才市場中缺乏良好的競爭力。因此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應堅持“以人為本”,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及社會需要設定相應的職業培養目標,這樣一方面能促進大學生個體潛能和差異性的發展,為其日后工作與社會實踐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提高了高校教學工作的質量,有效體現且落實了“人職匹配”的教育理念。
部分高校會在學生大三或大四階段開設就業指導的課程,實際上這一階段的學生忙于實習和畢業論文導致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思考自身的職業規劃。所以高校有必要在學生大一階段就開設就業指導課程,通過該課程不但可以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學習方向,而且還能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念。同時學生們也能有充足的時間按照自身特長、興趣以及社會崗位要求來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將這些就業規劃、生涯規劃轉化為自己學習的動力。
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實踐能力密切相關,所以高校應當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不但要積極宣傳、鼓勵學生們參與到寒暑假的社會實踐中。而且還應當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對學生的指導,提升其實踐能力以強化對行業知識與技能的了解。
證書尤其是技能類的證書是證明一個人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重要證明,更是大學生將來就業的有力競爭武器。所以高校應當從學生大一階段就重視學生的技能認證教育,給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方向和目標,提升人才培養的專業性和針對性。例如計算機等級證書、英語等級證書、教師資格證、護理資格證等,這些證書與就業需求的結合度強,能夠助力大學生順利就業。同時還要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引導學生合理安排自身的學習時間,在不同階段拿下不同的等級證書,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當前社會競爭激烈,工作與生活節奏較快,任何工作與生活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可能會出現一些挫折,這就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來應對。因此高校應當重視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讓學生對自身的能力有一個客觀準確的認識,同時還要提升其自我調節的能力,正確地認識成功與失敗,提升抗挫折能力,增強學生對環境的適應性。同時還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讓學生快速進入社會、適應社會,用正確的就業觀與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是在一次次的實踐活動中鍛煉出來的,這直接關系到其今后的就業,所以高校應當重視實踐活動。在寒暑假期當中組織學生參與一些與本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同時要充分結合社會實踐來衡量學生的綜合能力,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后續的教學策略。站在學生的角度而言,學校重視學科考察不但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社會,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其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端正學生的就業觀念,促使其樹立主動就業的意識。
為了強化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高校應當結合不同專業對人才的要求、社會崗位對人才的要求成立一個專門的就業指導工作小組。由學校校長、學校行政工作人員、學生會代表等組成核心成員,匯集多方力量來做好就業指導工作。其中學校領導層則主抓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給學生提供較多的實習崗位和機會,同時也明確社會崗位對人才的要求,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學校行政部門則要鼓勵學生多參與相關的實踐、實習活動,結合學生自身的性格、專業、特長等給其提出恰當的建議,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優勢與不足,指導其如何揚長避短,助力學生成長。學生會成員則是學生代表,對本專業學生在實習期間,就業或創業初期遇到的問題進行匯總,并提交到學校,學校的領導與專業教師則要根據匯總表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高校應當擴展學生的就業渠道,同時做好教育、引導、督促與幫扶的工作,高質量地完成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齊抓共管,強化學生管理,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并順利就業[5-7]。
雖然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但是同一個專業畢業的學生或者同一個行業工作的應屆生往往會面臨著共同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學校課堂教學中往往是無法言傳與分析的,學生只有在遇到之后,經過幾次經驗的積累才能找到合適自己的解決策略。高校應當加強與往屆畢業生之間的聯系,引導其感念學校,返校與自己的校友分享自己的工作經歷,畢業生在步入崗位后可能遇到的問題等。校友之間團結互助,會提升學校的聲譽,企業單位也會通過上一屆畢業生的表現加強對學校的好感,進而主動與學校展開合作,形成良性循環,有助于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
大部分高校會在學生最后一年的第二個學期安排學生實習,促使其將近年來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作為高校要重視這一工作,首先參考學生的意愿,由其自身來尋找實習單位,同時作為學校也應當給學生推薦一些適合其實習的機構或企業單位。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學校以及教師要做好過程管理,一方面要定期與學生進行溝通,要求學生完成相關的實習報告,另一方面也要與實習單位進行聯系,了解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各種表現。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從理論到實踐均獲得成長,同時也為未來的就業奠定好基礎。
在高校中總有部分弱勢群體,如貧困大學生、身體殘疾的學生或者是突遭家庭變故的學生等。學校要對這部分弱勢群體給予更多的關注,要針對學生的個人情況、家庭情況、專業特長與從業興趣等進行就業指導,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指導學生順利就業,尤其是要注意“先就業后擇業”[8-10]。幫助學生樹立起就業的自信心,助力其積極參與到就業、創業的工作中,找到適合其自身的工作崗位。
學生在畢業求職的過程中,簡歷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制作精良且充分體現出自身特點的簡歷可以給用人單位留下好的印象,也能讓學生在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所以在學生管理的工作中,學校與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個人簡歷,進行簡歷制作技巧的分享,提升學生的簡歷制作水平。
高校學生在畢業后進入到企業,往往從實習生做起,或進入試用期,這一階段學生雖然可以給企業創造的經濟價值或社會價值較少,但是其也付出了勞動,理應獲得應有的報酬。然而部分用人單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未能簽訂正規的勞動合同,并以實習生工作時間短為由,未能給其繳納相關的社會保險,也曾出現過擅自延長試用期或未按勞動合同支付薪酬的情況,這些都損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此高校應當強化學生的維權意識,在就業指導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法律知識培訓,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遇到不公平待遇時可以通過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當前社會競爭十分激烈,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了一個被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陣地,應當以就業為導向強化對學生的管理。具體而言,應當在學生剛剛步入高校的第一學年就展開就業指導,強化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加強其對未來行業或崗位的了解,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還應當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一些實踐活動,積極考取相關資格證書與技術證書,為未來就業奠定基礎。學校還應當完善就業指導工作機制,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尤其是要注意弱勢大學生群體的指導、引導畢業生做好簡歷的同時培養其法律維權意識,多管齊下做好學生管理,助力大學生順利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