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镕
“中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p>
——2023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時強調。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海洋強國建設,圍繞海洋事業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并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
黨的二十大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全面吹響了建設海洋強國的奮進號角。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在“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章節明確指出,“科學劃定限養區,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p>
展望未來,通過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生態漁業,將把茫茫無際的廣闊海洋變成源源不斷的“藍色糧倉”,使海洋漁業經濟不斷煥發生機。
擴大食物來源,保障糧食安全
提到“牧場”,很多人可能第一感覺就是青草遍田野、牛羊滿地跑。的確,這是“陸地牧場”通常的形態,而如果在特定海域內,采用規?;瘽O業設施和系統化管理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像在陸地放牧牛羊一樣,對魚、蝦、貝、藻等海洋資源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海上放養,就形成了“海洋牧場”。
既然有了沃野千里的陸地牧場,為何還要建設碧波萬頃的海洋牧場呢?
建設海洋牧場意義重大,毋庸置疑,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端得越來越牢、越來越穩。但同時也應看到,雖然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持續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結構性短缺仍然突出,吃得飽與吃得好、吃得安全并不能兼而有之,糧食安全仍長期處于緊平衡態勢。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糧食進口依賴度接近20%,食用植物油自給率為三分之一,蛋白飼料原料不到20%,大豆的自給率僅為17%,生產、銷售、運輸等環節全部受控于國外。特別是,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尤其對動物性蛋白的消費需求呈現剛性增長,導致飼料糧供需缺口持續增大。
因此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2035年,我國國民收入水平將邁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但食物消費結構還有很大的升級空間,陸地生態資源環境約束將更加趨緊,糧食和主要農產品供給面臨挑戰。因此,為保障我國食物安全和滿足居民不斷升級的食物消費需求,同時減輕食物生產對耕地壓力的影響,除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外,還要“藏糧于海”,拓寬食物來源、強化糧食儲備、加快形成國家糧食安全新高地,是建設海洋牧場的重大意義之一。通過海洋食物替代,能有效減少原糧消耗量,進而達到節約耕地、平衡耕地用途的目的,對短期內緩解糧食安全緊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主要漁業國,可用于養殖的海域面積遠超過120萬平方公里,相應海域若充分利用起來,其產生的優質蛋白可與18億畝耕地相媲美。所以水產品也是重要的“菜籃子”產品、老百姓攝取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是大食物觀范疇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2022年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以東南沿海一帶膳食模式為代表,首次提出“東方健康膳食模式”,其中海洋水產品就占據了重要位置。
所以作為一個海洋資源豐富,特別是離岸海域空間開闊、水交換條件好、環境容量大的國家,我國利用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海上養殖前景廣闊。背靠巨大的資源優勢和國內市場,“藍色糧倉”必將日益發揮出巨大潛力。
替代傳統樣式,建設示范海域
我國傳統的海洋牧場研究與建設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1979年,廣西北部灣海域開始投放人工魚礁。之后沿海各省市相繼開展了人工魚礁試驗性建設與研究,當時的國家農業部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海洋牧場建設,廣東、浙江、江蘇、山東、遼寧等省份掀起一輪人工魚礁建設熱潮。
2013年國務院明確海洋漁業發展要堅持“生態優先”,提出“發展海洋牧場”。順應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和生態建設的需要,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從規劃引領、示范帶動、科技支撐、投入保障等方面,推動海洋牧場科學有序發展。
2016年編制《中國海洋牧場發展戰略研究》,確定了海洋牧場發展思路和工作重點。2017年發布《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規劃(2017—2025年)》,2019年進行修訂,加強了海洋牧場建設規范指導。遼寧、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海南等省份相繼發布海洋牧場建設相關規劃,全國已發布各類海洋牧場發展規劃40多個(包括省級規劃和地市級規劃)。
但隨著海洋漁業的不斷發展,自20世紀以來,由于過度捕撈、環境污染和生境破壞等原因,全球范圍內都面臨著海洋漁業資源衰退的問題,傳統捕撈業和養殖業已難以適應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承載力要求,傳統的海洋牧場亟需轉型升級。
作為一種新型的海洋漁業生產方式,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已成為轉變漁業發展模式、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保障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是我國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現代化海洋牧場是一種基于海洋生態系統,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支撐和運用現代管理理念與方法進行管理,最終實現生態良好、資源豐富,產品安全的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海洋漁業生產方式。
為推動海洋漁業向綠色、協調、可持續方向發展,從2015年開始,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創建活動。高標準、高起點建設一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不僅可以促進漁業資源養護和可持續利用,還可以通過示范引領,推動我國海洋牧場整體建設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根據2023年的最新統計數據,目前全國已建成海洋牧場300多個,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69個,投放魚礁超過5000萬空立方米,用海面積超過3000平方千米,海洋牧場建設初具規模。
根據規劃,到2025年全國將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78個,具體布局包括:在黃渤海區建設113個,形成示范海域面積1200多平方千米;在東海區建設20個,形成示范海域面積500多平方千米;在南海區建設45個,形成示范海域面積1000多平方千米。預計到2035年,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的數量將達到約350個。
近年來,各地建設海洋牧場積極性空前高漲,以廣東為例,目前在廣東,擁有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5處,涵蓋深圳、珠海、湛江、汕尾、陽江等沿海城市,所占海域面積超12.5萬公頃。示范區建設為廣東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動能,助力“粵海糧倉”建設日益穩步有序推進。
突破原有局限,保護海洋生態
除了可以“藏糧于?!保貙捠澄飦碓矗瑸閺V大居民提供優質的動物蛋白的重要用途外,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還對保護良好海洋生態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
傳統漁業在捕撈和養殖過程中會產生化學物質、垃圾等污染物,它們都會對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造成威脅,破壞海洋生態系統,同時也會影響到魚類的品質和營養價值。
而現代化海洋牧場通過建設人工漁礁、海藻場等設施,能夠切實起到優化海洋生態環境的作用,對于海洋生態系統的修復以及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都具有重大意義。
在山東,陸地海岸線達到3345千米,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之前由于部分地區過度捕撈和養殖,山東的近海漁業資源面臨枯竭,近海海域環境嚴重惡化。而近幾年,通過投放人工魚礁、移植海藻及漁業苗種增殖放流等打造現代海洋牧場措施的有效實施,山東沿海漁業資源和生物多樣性逐步增加,有效遏制了近海海域“荒漠化”。
據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山東通過采用立體養殖、投放生態型人工魚礁、修復海草場等手段,以及建設“可視、可測、可控、可預警”的海洋牧場觀測網,對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生態資源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山東海洋牧場水質達標率為98%,大部分海域達到一類、二類海水水質標準。據調查,礁區海域基礎生產力平均提升11.2%,生物量增長高達6.7倍。近期在長島海洋牧場海域再現江豚,生態修復成效明顯。
而在廣東,海洋牧場建成后,礁區生物多樣性也明顯提高,魚類的種類和數量均呈遞增趨勢,一些稀有甚至瀕臨絕跡物種紛紛在礁區再現。
調查監測表明,人工魚礁區漁業資源密度比投礁前平均提高8倍以上。汕頭、珠海等地海洋牧場示范區潛水觀測發現,人工魚礁礁體上附著生長海洋生物16種~23種,覆蓋率超過了95%,平均每平方米附著生物量達12.48公斤。在湛江龍頭沙海域海洋牧場示范區,發現了以金錢魚和四線天竺鯛為主的魚群,這些魚類在人工魚礁投放前開展的本底調查中并沒有發現。
同時,海洋牧場對于水域生態環境改善和減排固碳效果明顯。據監測,河北省山海關海域海洋牧場示范區經過多年的建設,海水透明度較投礁前提高1~2米,水環境與沉積物環境各項指標均提升至一類質量標準。
而廣東大亞灣海域的調查監測表明,投放人工魚礁后赤潮明顯減少,從每年3~4次降低至不到1次。據測算,已創建的海洋牧場示范區每年可固碳56萬噸,消減氮49679萬噸、磷4966萬噸,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940億元,生態效益接近1781億元。
在浙江,2022年10月,溫州市沿浦鎮正式完成1萬噸海洋漁業碳匯交易,并以此次漁業碳匯交易為契機,完善漁業碳匯市場化交易體制機制,打造浙江省養殖漁業碳匯交易模式,為全國大范圍、大規模交易積累試點經驗,提供成熟模式,為實現海水養殖碳匯價值的市場化提供示范。
所謂漁業碳匯,就是指貝藻類等在海洋水產養殖過程中,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下來,并通過捕撈和收獲將這些碳移出水體,可實現海洋養殖與降低碳排放雙贏。
因此發展漁業碳匯生態系統,也正成為海洋生態經濟發展的新著力點。現代化海洋牧場的海水養殖設備中不僅能養魚,還可以成為“網紅”旅游打卡點;海草床不僅能海洋生物提供食物來源,還能降低碳排放。通過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可以對海洋資源開展更為合理有效地利用和管理,在維護人類利益的同時又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和生態造成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