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镕
作為海洋強省,廣東海域面積42萬平方千米,是陸地面積的2.3倍,居全國第二;海岸線長4084.48千米,居全國首位;漁業資源豐富,水產品總產量和水產養殖產量穩居全國第一;海水種業穩居全國首位,并且具備良好的海洋交通樞紐優勢、開放區位優勢和海洋資源優勢,建設海洋牧場可謂得天獨厚。
近年來,廣東將海洋經濟發展作為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方向之一,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2023年6月20日,中共廣東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要求,要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在打造海上新廣東上取得新突破,構建科學高效的海洋經濟發展格局,做強做優做大海洋牧場、海上能源、臨港工業、海洋旅游等現代海洋產業,強化涉海基礎設施、海洋科技、海洋生態等支撐保障,為廣東改革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藍色動力”。
更新裝備,搭建施展主舞臺
2023年6月6日,廣東省海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和國家海洋信息中心聯合發布《2023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指數》(以下簡稱“指數”)。根據指數顯示,2022年,面對嚴峻復雜內外環境,廣東省海洋經濟展現出較強韌性和較大潛力,發展態勢穩步向好。
2022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1.8萬億元,同比增長5.4%,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4%,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9%,連續28年位居全國第一。海洋新興產業也取得長足進步,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電力、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等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達210.8億元,同比增長18.5%,顯著高于主要海洋產業增速。其中,全年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140萬千瓦,累計建成投產裝機約791萬千瓦,占全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的26%。
海洋牧場,裝備先行,海洋牧場的建設離不開裝備的支撐。作為全國最早實現深水網箱國產化研制推廣應用的省份,廣東一直在現代化海洋牧場裝備的建造領域積極探索。近年來更是逐步淘汰、壓減近海筏式養殖、吊籠養殖、傳統網箱養殖等生產方式,重點升級改造和推廣重力式深水網箱裝備、桁架式大型養殖裝備和大型養殖工船。
截至目前,廣東全省已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近5000個,建成桁架式養殖網箱“德海1號”“海威1號”和全球首個半潛式波浪能養殖平臺“澎湖號”。桁架式大型網箱4座,構建起一條從種業、養殖、裝備到精深加工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全鏈條。
正如廣州南沙華農漁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趙會宏所言:“海洋牧場的建設不僅僅與漁業相關,其背后還涉及廣東海洋工程裝備、海洋電子信息等多個產業集群的融合共建。建設海洋牧場是一個綜合性問題。除了要解決魚苗選種育種等生物技術問題,還要攻克裝備技術、管理模式等問題,涉及設備安全、遠程監管等環節,是一個系統工程。”
早在2014年,由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臺4500米級深海遙控無人潛水器作業系統——“海馬”號遙控潛水器(ROV),就搭乘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綜合科學考察船在南海進行海試成功,這標志著我國全面掌握了大深度無人遙控潛水器的各項關鍵技術,并在關鍵技術國產化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形象地說,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南海4500米的深海里,“海馬”號可以悄悄地“舉起”相機,美美地給自己拍下張“自拍照”。
“自拍”只是“海馬”號的功能之一,這套裝備除了搭載水下高清攝像機、照相機,還配備了聲吶、定位系統、兩套多功能機械手等多種作業工具和可更換的不同功能水下作業底盤,具有自動定向、定深、定高航行和航跡定位功能,可通過機械手和多種作業工具開展深海鉆探、水下巖石切割、生物取樣、水下設備救撈、海底觀測網布纜等高強度水下連續作業,總體性能指標處于世界同類產品領先水平,相關技術和裝備國產化率超過90%。
到2022年,廣東更是實現了專業海洋工程技術與海洋養殖技術的深度融合,海洋科技亮點紛呈——全國首艘超深水科考鉆探船在廣州南沙實現主船體貫通,全國首座也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深水科考專用碼頭以及世界一流的大洋樣品和巖心庫正式啟用,在海洋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專利公開數近2萬項……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表示:“作為一名從事水產行業60多年的漁業科技工作者,我見證了中國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如今,廣東已經吹響經略海洋進軍號,向海而興,向海圖強,大力發展海洋牧場,我將有幸再次見證海洋漁業取得歷史性變革和巨大成就。”
力推資源,培育致富主角色
現代化海洋牧場的迅速發展,相當于在深遠海培植出一個個促進企業和漁民增產增收的“聚寶盆”,讓靠海吃海的漁民真正富起來,讓海洋漁業逐步強起來。
針對現代化海洋牧場帶來的經濟效益,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劉志剛曾這樣表示:“以一二三產高度融合為導向,以盈利為終極目標,聯農帶農,促進鄉村振興,最終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政治效益四者并舉的目標。這就是現代化海洋牧場的內涵。”
根據國內外的海洋牧場建設經驗,每空方人工魚礁區比未投礁的一般海域,平均每年可增加10公斤漁獲量。按此測算,國內153個海洋牧場示范區已投放人工魚礁2177萬空立方米,平均每年約可增加22萬噸漁獲量,相當于增加44億元的漁業產值,加上增殖放流、海藻移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保守估計現有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每年帶來的經濟效益近65億元。
在廣東,通過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在提高周邊海域漁民捕撈產量和捕撈收入的同時,還通過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加快推動捕撈漁民轉產轉業。以廣東省茂名市大放雞島海域海洋牧場示范區周邊的東升村為例,海洋牧場建設前,這里的漁民年平均收入不到5000元,而海洋牧場建設后,漁民通過經營漁家樂等海上休閑活動,年平均收入可增加至1.2萬元以上。
一些漁民還曾對深海網箱有所誤解,但是當漁業產量提升,漁獲的價格也穩步提高后,他們開始對現代化海洋牧場方式贊不絕口:“原本以為這些個‘大家伙’會耽誤我們搞養殖賺錢,現在知道它們不但不‘搶生意’,還給我們帶來不少收益。”
廣東全省14個沿海地級以上市有45個沿海縣(市、區),面積占全省26.3%,人口占全省40.6%,經濟總量占全省38.7%,但彼此之間發展不平衡,如GDP靠前的縣(市、區)與GDP靠后的縣(市、區)相差20多倍。
因此,45個沿海縣(市、區)是全省實施“百千萬工程”,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場。充分利用沿海地區優勢,向海拓展,岸海聯動,是促進沿海地區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
今年3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的《2023年廣東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提出,要實施“金融+海洋”等三大工程,推動金融、科技、產業高質量循環發展,形成“海洋牧場”等海洋經濟新增長點。
圍繞該《行動方案》要求,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指導銀行機構加大對海洋經濟發展重大項目的中長期信貸支持。通過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積極吸引外資和保險資金、養老基金和社會資本,投入海洋設備融資租賃、供應鏈金融等領域。廣東沿海各地市積極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強化金融支撐作用。
截至2023年5月,廣東農信已發放漁業產業貸款超過171億元,其中支持海洋漁業市場主體10411戶,對接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70多個,拓展對接海洋漁業上下游項目超過200個。
在2023年3月召開的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推進會上,大百匯實業集團、香港航空、珠海格力電器等龍頭企業簽約一批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這無疑釋放出積極信號,說明這一產業形態已得到市場認可。相信在市場這雙無形之手引領下,現代化海洋牧場一定能順應消費趨勢,形成更多經濟增長點,在豐富群眾餐桌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
優化政策,激揚建設主旋律
據測算,目前全國已創建的海洋牧場示范區每年可固碳56萬噸,消減氮49679萬噸、磷4966萬噸,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940億元,生態效益近1781億元。
由此可見,海洋牧場綜合效益發展空間廣闊。如何通過提升海洋生態保護能力,進而產生更為可觀的經濟效益,綜合效益,成為當前現代化海洋牧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命題。
為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和全面建設海洋強省的工作部署,加快推動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2023年8月10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提出將在七大方面優化環境影響評價(以下簡稱“環評”)管理工作,以最大力度助推廣東海洋牧場建設。
首先是加強規劃源頭引導,指導規劃編制單位加強現代化海洋牧場規劃空間布局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環境功能區劃以及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等的協調性,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合理確定養殖規模,科學優化養殖產業結構,推動養殖業綠色發展。
第二項是建立環評管理“綠色通道”。據廣東省生態環境廳二級巡視員、海洋生態環境處處長黃創良介紹,今后會將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納入省重點項目環評“綠色通道”,鼓勵將項目環評納入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聯合審批,主動服務、全程跟進,高質量、高效率做好環評審批工作。
“具體來說,就是制定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環評審批服務單,建立審批服務臺賬,明確時間節點、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員,實施掛賬銷號管理,并按規定做好信息公開工作;在項目環境可行性方面提前介入,做好指導,前置梳理項目重點、難點,一次性告知建設單位項目選址關注問題、委托第三方編制環評注意事項、環評辦理程序規定等,指導建設單位充分考慮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等各級各類保護區域有關管控要求,優化選址;對符合相關規定、確實難以避讓環境敏感區的項目,指導建設單位及時與有關主管部門溝通,以便于建設單位及時開展相關可行性論證及辦理有關手續。”
另外,推行環評管理優化模式,對于連片聚集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可“打捆”開展環評,單個項目可不再重復開展環評。涉及“現代化海洋牧場+”模式的項目,除有特別規定或者其他特殊原因須單獨申報環評的項目外,可合并編制環評文件、一并報批。
同時將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環評管理重心下移,以地市縣(區)生態環境部門為主,承擔現代化海洋牧場環評審批、審核工作;并且簡化環評編制內容,在海洋牧場產業園區內,符合園區規劃環評要求及生態環境準入條件的項目,其環評可與園區規劃環評相結合,環評報告書征求意見稿公開和征求意見的期限縮減為5個工作日;依據環評分類管理名錄編制報告書的,可簡化為編制報告表。深遠海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可只進行一次環境現狀調查。
第六項是對不涉及環境敏感區及圍海養殖的用海面積300畝以下的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固體物質(虛方)投放量5000立方米以下的海洋人工魚礁、用海面積1500畝以下的底播養殖(藻類養殖)項目、用海面積100畝以下的水產養殖基地;在已批復環評的海上風電、海上光伏等項目范圍內建設的不投放餌料的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試行推進免于辦理環評備案手續。
最后加強生態環境跟蹤監測,加強對國家級海洋牧場、現代化海洋牧場先行示范區等重點區域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評估,強化與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部門監測數據信息共享,及時掌握現代化海洋牧場海域生態環境變化情況,為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決策和管理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