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麗仙,李 娟,王鶴飛,王明輝,蘇春雪
(1.威海市水產學校 山東 榮成 264300;2.榮成市廣播電視大學 山東 榮成 264300)
2019 年3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的作用不可替代[1]。開放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職責。山東作為全國唯一以省命名的革命老區,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將山東紅色文化有機融入開放大學思政課教學實踐,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著重要意義。
山東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黨組織的省份之一。齊魯大地無數英雄兒女前赴后繼,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犧牲,做出了歷史性的特殊貢獻,也在這一過程中積淀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形成了以沂蒙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鑄就了獨具特色的紅色基因[2]。綜合來看,主要有以下特點。
山東全省有1600 余處不可移動、94000 多件可移動的革命文物。在2020 年12 月31 日公布的山東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中,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共897 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 處;可移動珍貴革命文物3233 件(套)[3]。截至2021 年12 月,山東有革命紀念類博物館共67 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一位[4]。
山東紅色資源星羅棋布、遍布全省。2021 年6 月,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重點推出的100 家紅色研學基地遍布于全省16 個地市。在國家公布的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中,山東有93 個縣(市、區)入選,數量居全國第一。全省的每一個縣(市、區)都有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
在黨中央批準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46 種偉大精神中,沂蒙精神赫然在目。除此之外,焦裕祿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也都與山東有著密切聯系。立足紅色文化資源創作的民族歌劇《沂蒙山》榮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現代京劇《郭永懷》、舞劇《乳娘》、音樂劇《敬禮》等一系列紅色文藝作品,進一步豐富了山東紅色文化的內涵。
2021 年1 月1 日正式施行的《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是全國第一部全面規范紅色遺存和革命精神的省級地方性法規。條例突破已有立法對紅色文化單一的物質層面保護,增加精神層面傳承的法律規定,是全國性首創。條例規定每年七月為紅色文化主題月,在全國首次建立重點群體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機制[5]。立法有效地調動起全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的積極性,營造出保護傳承紅色文化的濃厚氛圍。
開放大學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互聯網+”為特征,開展開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學校。與以面授為主的常規大學相比,開放大學無論是學生構成、學習目的,還是課程設置、教學模式都存在較大差別,由此給開放大學的思政課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
普通大學學生來源單一、年齡相仿、經歷相對簡單,而開放大學的學生情況則要復雜得多。學生年齡層次多,年齡區間跨度大,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不同社會經歷的學生受教育水平、知識認知水平參差不齊,對開放大學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開放大學學生來自各行各業,他們的入學目的各不相同,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希望盡快拿到畢業證書,學習功利性強。這就導致一些學生更偏重于專業知識學習,甚至認為思政課是浪費時間。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個別教師也難免出現了“重專業輕思政”的思想偏差。
遠程網絡教學突破了時空限制,是開放大學特有的優勢,但同時也成為制約思政課教學的一柄“雙刃劍”。思政教學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面對面的交談、心貼心的溝通、點對點的疏導,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網絡教學將學生和教師置于屏幕兩側,教師難以掌握學生思想上的波動,對學生了解也不夠深入。
與開放大學學生群體的復雜性、學生需求的功利性、教學模式的特殊性不相適應的,是部分教師的素質能力相對滯后。有的教師對思政課重視程度不夠,往往覺得在職學生的思政教育是其所在單位的事,因而降低了對學生的思政教育要求;有的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陳舊,與現實結合不緊密;有的教師教學手段匱乏,不能針對時代發展的需求開展教學,仍固守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講好思政課不容易,因為這個課要求高。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提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6]。開放大學要以此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根本遵循和辦好思政課的重要方向指引,緊密結合開放大學有別于普通大學的特點,找準山東紅色文化與開放大學思政教育的契合點,從“活、新、深、實”四個維度,將紅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政課教學實踐中,為學生播下理想信念的火種,促進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培養。
3.1.1 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
開放大學為在職學習,這是“面對面”的思政小課堂的短板,卻是社會大課堂的長項。要引導學生走進社會實踐,探尋身邊的紅色文化資源,把行業的先進人物、模范典型,把鄉村振興大舞臺、科技攻關崗位上的鮮活人物和生動故事引進課堂,使學生在視野開闊的大思政課堂上認識時代和社會,認清自身肩負的時代使命,增強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3.1.2 通用教材與校本教材相結合
人們總是對身邊的人和事更具親近感,感觸更深。開放大學要在用好高校思政課程通用教材的同時,從身邊的紅色文化中汲取營養,積極研發校本課程或地方課程,增加當地人民耳熟能詳的紅色事跡內容,作為現行學科教材的重要補充,增強學生對思政教學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3.1.3 思政課與專業課相結合
教師要樹立大思政課理念,避免將思政課與專業課割裂對立開來。在將山東紅色資源融入開放大學思政課教育的過程中,堅持同步融入,在充分挖掘專業課紅色文化元素的同時,也把紅色文化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實現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跨越。
3.2.1 發揮高科技手段的優勢
開放大學要重視網絡化信息化的巨大力量,學習借鑒山東紅色文化傳播中普遍采用的高科技手段,充分利用VR虛擬技術、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搭建新載體,增強課堂的智能化、數字化,通過建設紅色官微、開發紅色APP,打破時空限制,讓思政課“活”起來、“火”起來,增強教學的浸潤性、實效性,激發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實現“聚流”效應。
3.2.2 整合利用多元教學資源
在線下思政課中,教師要將紅色文化內嵌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建立思政課立體化教學模式,實現多元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在社會實踐思政課中,要主動加入山東革命場館與高校融合發展聯盟,把思政課堂延伸至革命場館,搭建館校深度融合平臺,利用紅色文化研學基地等開展體驗式、互動式、沉浸式多種教學形式,讓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互滲透,打造多元化、立體式的紅色文化思政課教學新格局。
3.3.1 將理論還原成實踐
教師通過講好山東紅色故事,將理論還原成實踐,做到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闡釋現實生活中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真正讓學生領悟到理論的強大生命力。
3.3.2 從實踐升華到理論
教師在講好故事的基礎上評好故事,深度挖掘紅色故事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觀念,通過對山東紅色文化的豐富實踐經驗進行理論總結和概括,實現從實踐到理論的升華,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腳踏實地將理想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3.3.3 優化教學方法和藝術
教師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語言來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導學生主動自覺地思考,從而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解疑釋惑”的功能,消除思政課與學生的距離感,使思政課真正成為學生的成長必需和精神盛宴。
紅色文化具有歷史鑒證、政治教育、文明傳承、藝術審美等多維功能,但最根本、最重要的還是立心鑄魂、立德樹人,這與開放大學思政課的教育任務高度契合。將山東紅色文化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提升開放大學思政課教學實效,要堅持以問題導向切入、以目標導向發力、以結果導向落腳,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功能。
3.4.1 以問題導向切入
教師在日常專業課和思政課教學中調查研究學生關注的、有疑惑的具體問題,根據問題的同質性、相通性進行梳理歸納歸類,精準把切學生的思想脈動和所思所想,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紅色革命紀念設施、機構舊址、重大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從黨領導人民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以及自強不息的奮斗足跡中尋找答案,探尋精神密碼,明確前進方向。
3.4.2 以目標導向發力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紅色文化的政治教育功能,從生動鮮活、不可替代的紅色歷史教材中,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學生的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4.3 以結果導向落腳
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是檢驗開放大學思政課成效的“金標準”。開放大學思政課教學要以此為落腳點,堅持結果導向,從紅色文化中汲取營養、錘煉黨性、磨礪意志,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